·中国教育经济年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广西状况的分析马佳宏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 根据有关广西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记录资料和我们对广西部分市县中小学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构造不合理,并且在质量上存在年龄构造、学历构造、职称构造、学科构造等方面失衡现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现象的浮现,除了众所周知的城乡教育二元构造、农村教育基本低条件差等因素外,重要是教师资源配备制度不合理、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不到位等导致的为增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备的均衡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调节城乡教师配备原则,根据城乡学校的客观实际合理配备教师;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共享;贯彻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增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核心字]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问题;对策义务教育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提供保障的公共性事业,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定。
然而,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校际差别和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群差别其中,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上的差别和失衡现象特别突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育失衡的因素众多,其中一种重要因素就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备的不合理、不平衡,或者说存在着构造性失衡现象,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限度上是由于教师方面的差距所引起的本文根据广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的种种体现,试分析其产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愿有助于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的重要体现根据有关广西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记录资料和我们对广西部分市县中小学教师状况的调查,目前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数量上的问题,也有质量上的问题,而归纳起来则可以概括为重要是构造性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目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构造、年龄构造、学历构造、职称构造、学科构造等方面都存在偏差或不合理现象1.数量构造不合理近年来,由于筹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贯彻,在农村新生小朋友不断减少,加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入县城或者是大都市念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浮现了大幅度下降,农村教师数量原本严重匮乏的——————— [作者简介]马佳宏(1963—),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专家,重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状况已经得到好转,甚至在部分农村浮现中小学教师超编或过剩的现象但这种“过剩”现象,其实更多的是构造性过剩即在农村教师超编与缺编的状况并存,这种状况在农村小学比较明显一方面,某些学校由于生源减少,需要的教师也就减少,特别是在师生比规定不变的条件下,教师自然就超编了;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节和撤点并校,某些学校规模在扩大,学生人数在增长,加上目前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学服务的规定越来越高,教师数量反而局限性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由于现行教师配备政策并没有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的岗位,学生生活指引及后勤管理等工作只能由在职教师兼任,教师“身兼数职”现象非常普遍,更凸显出教师人数的不够教师数量的这种构造性矛盾,在城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以小学教师为例,在城乡,小学教师大都处在饱和状态,少数学校的教师甚至浮现过剩,这重要是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因本来学校撤并或人员超编或谋求更好发展而流动到城乡学校,以及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都想挤进都市中小学工作的成果据记录,广西县镇与农村一般小学专任教师数与相比,县镇教师增长了34.05%,而农村教师只增长了1.20%[1](p42)但与此同步,部分城乡中小学也存在教师局限性的问题,如某些县城的中小学校由于周边农村学生“择校”或某些学校撤并后学生加入,教师承当的学生比例增大,导致教师局限性或浮现缺编现象。
2.年龄构造不合理广西目前教师年龄构造不合理现象在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严重与相比,广西小学教师30岁如下的人数减少了35.00%,而50岁以上的人数增长了8.60%[1](p44)广西全区中小学教师56岁以上的“高龄”教师所占比例由的8.41%上升到的9.90%[2](p116) 中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在农村特别,根据桂林市教育局提供的内部记录资料, 桂林市农村50岁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的32%,而25岁如下农村教师仅占农村教师的2.5%导致教师老龄化的因素,除了农村中小学校的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流失外,重要受僵化的教师编制制度影响,如桂林市的个别县和雁山区,尽管有教职工需求,但受编制数影响,近几年都未招录补充新教师教师队伍的老龄化,不仅影响到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措施、教育手段等方面的更新,并且导致教师队伍发展的后劲局限性,缺少活力,浮现断层和青黄不接的后果3.学历构造不合理近几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的水平有所进步,无论是都市、县城还是农村,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中专及如下学历在逐年递减但总体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太低,并且学历的提高往往是通过函授、党校等形式获得,而第一学历为中专及如下学历比例较高。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是中师毕业生和高中学历的转正民办教师,真正具有起点合格学历的教师还是少数在广西小学专任教师中,都市小学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87.35%,县镇为81.68%,而农村只有62.86%[3](p45)可见农村小学尚有近40%的教师仅有高中及如下学历再以桂林市的数据可进一步阐明城乡教师在学历上的差距桂林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都市为86%,农村仅为58%,相差26%;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都市为76%,农村仅为53%,相差23%(数据由桂林市教育局提供)可见,农村教师中高学历的远低于城乡,总体上,城乡教师的学历水平已达到良好以上,而农村教师的总体学历才刚刚及格甚至不合格4.职称构造不合理广西目前城乡教师职称方面的差别较大,从总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职称构成以中级职称占多数、两头(高档和初级)占少数,但县城教师职称级别普遍高于农村,特别是高职称教师明显分布于县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构造方面,初级职称占绝大多数,高档职称人数很少或偏少在广西小学专任教师中,拥有小学高档教师职称的教师比例,都市为59.18%,县镇为60.50%,而农村只有44.72%[3](p43).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职称构造存在的偏差,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任务重、压力大,加上进修、培训的机会少,业务学习提高慢,学术科研上不去,因此晋升职称困难。
并且如我们访谈时有些教师所说的,在职称评估上,农村教师与都市教师比,在诸多方面处在劣势另一方面,农村中某些已获得中高档职称的教师,一旦有机会就“人往高处走”,调走到县城或都市去了5.学科构造不合理教师学科构造的不合理重要表目前某些学科教师偏多而其他学科教师缺少据记录数据显示,广西全区县镇、农村小学语文、数学两科教师有17.84万人,占87.95%,明显过剩;而外语、美术、音乐等10多种科目教师的比例仅占12.05%,尤为紧缺[2](p117)桂林市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教师更加缺少,全市农村小学只有69名音乐教师,60名美术教师,130名体育教师,而全市农村小学有1100所(数据由桂林市教育局提供)根据我们对农村学校的实地考察,大部分村小开不了音、美、体课,多数由任课教师“全能”教学,这些教师诸多甚至把音、美、体课用作语文或数学课上,或是当作自习课村小学生对音、美、体方面的常识缺少,素质教育可谓名存实亡综上所述,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构造性问题非常突出,呈现出农村教师数量相对局限性而城乡教师相对饱和、农村低质教师资源相对集中而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相对集中的格局和态势。
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备的非均衡或失衡状态,既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也有害整个国民教育的均衡、持续和健康发展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的因素分析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构造性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众所周知的城乡教育二元构造、农村教育基本低条件差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教师管理等方面的因素本人觉得,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教师资源配备制度、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与缺陷,是最主线也是最重要的因素1.教师资源配备制度不合理,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两极分化国内现行的教师资源配备制度重要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法律和权力实现对教师的分派、安顿和使用在“都市中心”偏向和“以县为主”管理背景下,教师资源的配备常常被配备主体以分级管理的权限优先满足自身所辖地区学校的教师,然后再考虑边远地区的学校,加上配备主体的多元化,难免导致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分布不平衡从教师编制原则看,国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始终是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都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区,按照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都市初中师生比为1:13.5,县镇初中为1:16,农村初中为1:18;都市小学为1:19,县镇小学为1:21,农村小学为1:23[4]。
广西中小学校现行教师编制原则基本上是参照国家统一的原则来执行这种教师编制原则是不符合城乡中小学布局、规模、生源等客观实际的其执行的成果,导致城乡中小学教师不仅在数量上安排不合理,浮现城乡教师多少不均,并且也导致城乡教师在质量上的差距拉大众所周知,国内特别是广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服务范畴大,校点多而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及班额普遍偏小随着农村筹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加上农村中小学生也浮现一定限度的到城乡“择校”现象或随父母到其外出打工之都市上学,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的生源呈现减少的趋势因此,规定农村中小学校维持本来的师生比,让教师承当大比例的学生,这是不合时宜的事实上,缩小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并不意味着农村教师的挥霍,如今农村教育质量要加快提高,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规定,农村小学的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需要大力开设,加上近年来农村留守小朋友增长,寄宿制学校兴办起来,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日益增大,教职工需求量不仅不应减少反而应合适增长上述教师编制原则对城乡中小学也不太合适目前的城乡和市区中小学随着农村学生的流入,大额班现象越来越严重—,广西全区小学教师56人以上超大班,都市学校有1964个班,县镇学校有6065个班,农村学校有2712个班,分别占24.62%、26.42%、2.65%,比—分别提高5.91百分点、5.71个百分点和下降0.58个百分点[2](p116)。
如果按本来的师生比原则,规定城乡中小学教师承当的学生比例较小,客观上与学生人数增长的事实也不相符即便是根据学生数量的增长而补充更多的教师,一方面政府部门对教师编制数量控制很严,学校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在学校面积未能扩大,班级规模没有缩小的状况下,增长教师也发挥不了多少效用2.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不能共享国内目前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尽管《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强调要加强组织教师的流动,但对参与流动的教师构成及人员比例、教师流动的年限、教师的待遇以及流动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等并未做出合理安排目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基本上还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流动,制度化、合理化的流动机制尚未形成与其她行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相比,国内教师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地区内的乃至全国范畴内的有序的教师劳动力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