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99KB
约10页
文档ID:309029527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_第1页
1/10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       ——透视"新时代运动"     新时代运动,自上一世纪六、七使年代以来,经历30多年的迅猛发展,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世界各地,形成风靡全球的反叛现代性的文化寻根大潮影响所及,在学术、思想、宗教、科学、法律、商务、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引发出巨大的冲击波它的前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具有反文化性质的嬉皮士运动,如今成为对抗物质主义的超越种族和国界复归东方思想和原始宗教(以萨满教和巫术为代表)的精神觉醒运动和泛生态运动,以"灵性"、"治疗"、"整合"等观念为依托,试图在传统基督教信仰之外重新找回人类与宇宙自然的精神的和谐状态     可以说,不了解新时代运动及其深远的社会反应,就无法真正了解今日的西方社会甚至也无法看清《哈里波特》热潮一类的流行文化现象的底蕴 一.小引:初识 "原始的激情"     1999年在耶鲁大学读到美国学者玛丽娜 托戈尼克(Marianna Torgovnick)的《原始的激情》(Primitive Passions)一书,第一次看到"新时代"(New Age)运动这个词托戈尼克作为大学教授参加了1992年美国的"新时代"(New Age)运动组织的一次会议,主题为"滋养灵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精神性"(Nourishing the Soul: Discovering the Spirifual in Everyday Life)。

出席会议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白人,多数为女性他们"滋养灵魂"和"发现精神性"的重要手段就是与美洲本土的原住民--印第安文化相认同     "美洲原住民文化的器物被认为具有提升精神品性的功用,在会场的内外到处摆设 着象巫医之轮的形象、彩绘的木棒、羽饰、横笛音乐与颂诗录音带等均在现场出售,琳琅满目,摆成一长串展台"1      拥有这些原始道具的现代人似乎把握住一种转换文化身份的契机,凭借这些器物所承载的魔法力量去解脱沉陷于消费社会物质主义枷琐中不能自救的灵魂,抵抗由"现代性"副面效应所导致的种种心理失衡和精神危机这种现象很容易令人想起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对西方的患者的一个忠告:必须从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吸取东方的价值,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它们:     人们对这些问题必须格外谨慎,因为模仿的冲动和主动的病态,渴望把异国风味的羽毛据为己有、并用这些异国情调的羽毛装饰他们自己外表的贪婪,会把许多人引入歧途,使他们只知攫取这些"有奇异魔力"的观念,并把它们运用于外部,就象涂用药膏一样2     西方中产阶级家庭往往收藏和摆设某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地方工艺品,这也许就是荣格所说的"从外部"展现文化他者的价值,有如伦敦、巴黎和纽约等地的博物馆,皆以收藏世界各地珍希文物、宝石为荣耀。

而托戈尼克教授参与的"新时代"运动的"滋养灵魂"会议却不仅仅如此,组织者希望借助印第安文化的道具与仪式,帮助人们洗刷西方工业文明之污垢,重建精神性的人格令托戈尼克感受最深的是会间举行的一个仪式153名与会者在黑暗的大厅中排列为3个向心的圆圈,其中2个圆圈是就地而坐,另外一个是坐在椅子上圆圈的中心就是被称为巫医之轮的东西,用石头摆成的辐射状环形,它象征印第安的圣地,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也标示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圆环形状暗示传统的印第安生活的合谐与统一演讲人站在巫医之轮的南端,她说那是纯朴无邪的象征在她的引导下,大家做出一系列的练习:     我们敲打石头以便使房间纯洁,驱走能量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抓住另一人的膝或肩,期望得到他或她的"至善";然后反过来向对方施予"至善",大家悄然无声,默默不语,唯有大人在敲击印第安鼓我们咀嚼圣叶子,齐声歌唱,然后在最终的仪式性动作中,向祈祷之钵说出一个词,代表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祈祷之钵从一人手中传到下一个人,转满整个圆圈人们说出最多的词是"治疗"(healing)(而不是"健康"二者之间有区别),其次较多的是"清净"(clarity)和"声音"(voice)新时代运动者为什么如此看中美洲原住民的理想化景致呢?我相信在那祈祷之钵中可以找到答案。

他们专注的词语是"治疗"、"清净"和"声音"3     治疗与健康的区别究竟何在?一个健康人也可以预视日后的健康,但只有病人才需要治疗现代西方人已经意识到文明病是不能靠传统医学方式治疗的,所以他们才诉求原始的仪式,诉诸美洲印第安人的"巫医之轮",期望在当代世俗生活的喧嚣之外倾听到来自荒远绝域的原始的"声音"     我们所熟悉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借助于巫术思维在虚构中追求的目标,新时代运动追随者们借助于印第安仪式而得到现实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之中看到原始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那么对于其对抗现代性、拯救文明症患者的灵魂的实际功效,就不难领会了     在新时代运动者眼中,现代性的病态除了物质主义与金钱崇拜之外,还表现在性别歧视与压迫、残害动物、毁坏地球等方面因此,反对性别压迫的女性主义同反对破坏环境的绿色运动相互认同,组合成"生态女性主义"的新流派便不是出于偶然了新时代运动和生态女性主义的信奉者们对印第安原始文化的另一个认同理由是,印第安文化是母系的或母性中心的他们强调象谷物母神(玉米妈妈)和易洛魁部落女性长者统治等印第安人生活的方面在保拉     艾伦(Paula Gunn Allen)的笔下,印第安人是"美国人之中大多数的运动所要寻求的梦境的所在。

一个主要差别在于,印第安人千百年来一直把社会体系建立在仪式的、以精神为中心的、女性定位的世界观之基础上"4     出于现实批判的需要,原始文化中一切与当代社会相对立的成份都有可能获得"重审"和"再发现",变成某种取之不尽的价值资源换言之,原始性成为疗治现代性病患的灵丹妙药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人对"原始"的发现是近代以来"全球"观念形成的基础要素之一从今天的知识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上看,文化人类学发展出的"反思人类学"一派,要求打破西方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摆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单一进化模式,提出重新认识所谓"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时代课题,希望从中发现足以纠正西方文化偏向和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精神取向和文化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之外寻找更加符合人的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该派研究对整个西方思想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产生了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也直接刺激新时代人在资本主义现实之外寻找人类未来道路的多样可能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部落社会均可成为渴望治疗的当代人投射其理想的反光镜女性主义者从这面反光镜中看到的是母性中心文化和性别平等理念;环境主义者从中看到的是人与动、植物世界的依存与共生;信仰追寻者从中看到的是圣洁的精神性;价值失落者从中看到的滋养生命的原始魂灵;身心受害者从中看到的疗救之希望,后现代哲学家从中看到的是解决人类现实困境的永恒之和谐……      美国人类学家戴蒙德70年代发表的《寻找原始人--对文明的批判》一书,意义深远。

书中对西方话语中的所谓"原始"做出完全颠覆性的解说,使"原始/文明"二分的价值模式与思维模式彻底翻转过来,其文化寻根的意义不容低估戴蒙德对"原始的"再定义是:     原始的=文明前的;异化前的5     具体说来,原始的不再具有贬义,其特征有四方面:1、用仪式来表达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基本需要;2、强调存在(existence)而不是本质(essence);3、个人对自我和社会负有责任;4、缺乏对分析式的思维方式的关注     《寻找原始人》这个标题也具有号召性人类学家往往为了专业需要而离开自己的文化,深入到边远的异文化中去而形形色公的原始主义者们却是出于精神治疗的渴求才放弃文明人的城市生活,到部落社会乃至人迹罕至的野生丛林中去他们宁愿选择与古朴的原始人为伍,甚至与大猩猩,猿猴等高等运动为伍,从中发现伊甸园罪恶之前的纯真生活体验《原始的激情》中写到的纪德与荣格在非洲的体验,D.H.劳伦斯在新墨西哥的体验,珍妮.古多尔(Jane Goodall)和狄安.弗西(Dian Fossey)在非洲灵长动物中的迷狂般体验,可以说都是前一个世纪高更在塔西提岛的灵魂探险之翻版,西方知识分子为了在非西方文化中找回已经逝去的理想所经历的地理探求与精神探求之旅,看来至少在目前还远未终结。

    这种探求的未来发展会给全球化的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和哪些启示,仍是值得文化研究者高度关注的课题二、对待"新时代"的两种态度     2001年去英国访学,特别留意实地考察学院派以外的民间思想运动的情况在牛津、伯明翰、爱丁堡等地访问咨询了有关专家,也读到一批与文化寻根运动有关的书对新时代的了解有所深入,过去弄不懂的一些文艺和文化现象现在终于有了贯通理解头绪     比如说,以前看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继《第三浪潮》之后的《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一书该书结尾题为"对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渴望"当时怎么也看不大明白托夫勒把新时代运动所代表的20世纪晚期的全球精神复兴运动看成是以嬉皮士运动为先导的抨击世俗主义和工业文化的社会运动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势力,因为其性质就在于,它是继共产主义的集权主义之后,能够与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民主政治体系相敌对的替代力量托夫勒写到:     与长头发同来的还有强烈的技术恐惧症和对神秘主义、毒品、东方崇拜、占星术以及杂牌宗教的普遍兴趣这个运动仇恨它所看到的工业社会的一切,极力鼓吹返回某种罩着光环的神秘的过去它所崇尚的重返现实主义、奶奶的老花镜、印第安念珠和头带都是嬉皮士抗拒整个大烟囱时代、渴望返回工业化前的文化的象征。

当今这一正在蔓延的方兴未艾的"新世纪"运动就是由上述嬉皮士运动的种子生成的6     这里的"新世纪"运动就是新时代运动的另一种译法中国的读书界乃至大众传媒对这个词组还十分陌生,很容易被托夫勒的一面之词所蒙蔽这个运动在西方世界已经风行了好几十年作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反拨,其影响力所及,上自大都市的知识界精英,下至乡镇社区百姓,日益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风潮,至今尚看不出有衰减的迹象对待这一运动的态度在欧美社会的朝野之间有很大差异,梳理这方面的思想线索,关注其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代文化格局及其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视角     托夫勒把"新时代"这个词解说为"新的黑暗时代",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院派和准学院派,官方或半官方对待民间思想文化运动的看法如果我们没有忘记托夫勒不仅当过杂志主编,大学客座教授,还是美国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的话,他的身份立场就和他的这种观点吻合起来了从冷战时代的反对共产主义态度,到后冷战时期的反对"新的黑暗时代"的立场,托夫勒这位预测学家的意识形态背景表明他的预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的价值中立要求不过他的这些看法可以代表某些置身于这场运动之外的局外旁观者的评价。

    无独有偶,另一位具有官方背景的美国学者,文明冲突论的倡导人亨廷顿也使用了类似的比喻措辞来指称威胁当代文明的野蛮势力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结尾处写道:"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似乎在许多方面都正在让位于野蛮状态,它导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一个全球的"黑暗时代"也许正在降临人类"7尽管这两位影响力很大的美国学者所担忧的降临世界之"黑暗时代"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自诩为文明代言人的那种身份认同,他们对"野蛮"和"神秘主义"的敌对态度却显出惊人的一致借用艾里克.切菲兹的术语,这种代文明立言的做法可以归入"帝国主义诗学"话语一类,该话语从莎士比亚时代起就一直就把白人以外的有色人种视为野蛮文化的代表8     2001年12月,曾担任过三届美国总统首席政策顾问的帕特里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出版了《西方之死》(The Death of the West)一书,把当年德国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衰落"说又更加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