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KB
约6页
文档ID:441145302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_第1页
1/6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渗透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1.2适用范围1.2.1本规程适用于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2.2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3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探伤检测(如铸铁、铸铝等材料);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5-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渗透检测》编制3.0检测设备和器材3.1 JB/T4730-2005.5 B型标准试块如下图;图图1:B型标准试块 图3.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清洗剂;3.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渗透剂;3.5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显像剂;3.6 分析纯级丙酮;3.7 计时器;3.8白光光源;4.0 工件表面准备4.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保护层;4.2 被检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 12.5μ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4.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即被检表面清理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5. 0操作步骤见下图预清洗后处理观察显像去除渗透5.1工件表面预清洗: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清洗溶剂、水份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时不被污染5.2 施加渗透剂:5.2.1采用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 5.2.2喷涂时,喷嘴距受检表面20~30mm;5.2.3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10min,如果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对操作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并对操作工艺方法加以修正;5.2.4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保证渗透剂必须润湿全部受检表面5.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对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进行清除其步骤为:5.3.1用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多余的渗透剂被清除;5.3.2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对被检面经干擦而未能清理干净的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清洗多余渗透剂时应注意事项:a). 擦拭多余渗透剂时,一定要保证使用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以免出现污染或棉布或纸的纤维残留而造成观察、评定困难;b). 在擦拭多余渗透剂时,一定要保持擦拭布或纸往一个方向进行,切不可进行往复擦拭;c).在擦拭多余渗透剂时,一定要防止过清洗和污染现象的发生。

5.4显像剂的施加:使用喷罐式显像剂对被检表面完全覆盖施加显像剂时应注意事项:5.4.1显像剂在使用前一定要保证充分搅拌均匀,具体方法为:将装有显像剂的喷罐充分进行摇晃,并且保持摇晃时间≮5min;5.4.2 施加显像剂时,显像剂在试件表面的涂布应保证薄而均匀;5.4.3 施加显像剂时,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施加;5.4.4施加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应控制在300~400mm之间;5.4.5 施加显像剂时,喷涂方向应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5.4.6显像时间应满足10min≤t<45min,具体时间应注意根据观察到的显示影像大小变化情况而定5.5 观察5.5.1 观察显示迹痕应在显像施加后10~45min内进行,如显示迹痕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5.5.2观察时被检面可见光照度应大于500lx若可见光照度<500lx时,则应采用白光光源加以补偿;5.5.3 当出现显示迹痕时,必须确定迹痕是真缺陷还是假缺陷,必要时应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或进行复验5.6复检5.6.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检:a).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渗透剂已失效;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c).经返修后的部位;d).责任人员认为有必要时。

5.6.2 当决定复检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测时所留下的痕迹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如丙酮)进行浸泡或采取加热的的方法当确认清洗干净后,即可按5.1~5.6步骤进行复检5.7 后处理检测结束后,被检工件应进行后清洗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用清洗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等方法6.0 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记录6.1 显示可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可不必记录和评定; 6.2 小于0.5mm的显示不计,除确认显示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它任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6.3 缺陷显示在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它按纵向缺陷处理;6.4 长度和宽度之比>3的缺陷显示,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和宽度之比≤3的缺陷显示,按圆形缺陷处理;6.5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纯属显示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间距≯2mm时,按一条缺陷显示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显示之和加间距 表1 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等级线性缺陷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35mm×100mm)I不允许d ≤1.5,且在评定框内≤1个II不允许d ≤4.5,且在评定框内≤4个IIIL ≤4.0d ≤8.0,且在评定框内 ≤6个IV大于III级注:L为线性缺陷长度,mm;d 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表2 其它部件的质量分级等级线性缺陷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35mm×100mm)I不允许d ≤1.5,且在评定框内 ≤1个IIL≤4.0d ≤4.5,且在评定框内 ≤4个IIIL≤8.0d ≤8.0,且在评定框内 ≤6个IV大于III级注:L为线性缺陷长度,mm;d 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7. 0质量分级7.1不允许任何裂纹和白点;7.2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7.3 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评定按表1进行:7.4其它部件的质量分级评定按表2进行8.0 报告(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8.1委托单位、工件名称、编号、形状、尺寸、材质及热处理状态;8.2检测部位、检测比例、渗透剂牌号;8.3检测方法:包括渗透剂类型、显像方式;8.4操作条件:包括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干燥温度和时间、显像时间;8.5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检测标准名称和验收等级;8.6缺陷示意图;8.7检测人员、责任人员签字及其技术资格;8.8检测日期9.0渗透检测工艺卡是本工艺规程实施的补充件,以保证检测过程更加高效和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具有渗透检测II级或III级资格人员进行编制,具有III级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核。

10.0渗透检测记录10.1《渗透检测工艺卡》; 10.2《渗透检测原始记录》; 10.3《渗透检测评定表》; 10.4《渗透检测报告》 【精品文档】第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