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乞丐现象的思索【内容提要】我们时常看到这么一类群体, 他们总是无奈地在路人不屑的目光下放下尊严伸出手索要财物 近年来 ,随着乞讨现象的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使得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针对乞丐这一社会现象, 对乞丐进行了分类, 分析了现代乞丐发展的特点,探讨了乞丐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着重于对职业乞丐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些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乞丐现象职业乞丐对策一、街头乞丐的分类与特点乞丐的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就有人写了一本叫《乞丐赋》的书,这说明至少汉朝我国就有乞丐存在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到了现在的社会转型时期, 乞讨现象的增多以及随之而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使乞丐问题变成了一个困扰社会的问题,而乞丐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不相同的特点1.现代乞丐的分类个人认为,现代乞丐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 技艺乞丐这类乞丐身怀技艺,他们一般在主干道上唱曲、玩杂耍,卖艺行乞,围观者一般都会扔下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的“赏艺费”2) 残疾乞丐身体残疾之人,如跛者、断腿者、驼背侏儒等行乞街头博得行人的怜悯与施舍,他们往往出现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点。
3) 行走乞丐这类乞丐行走于市区内各热闹的场所,向路过的行人以及附近的商店等讨钱4) 骗子乞丐这类乞丐或诡言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沦落街头,或假称父母有病,自己无钱上学,或称自己外出投亲不遇,流落此地,以骗取钱财5) 无赖乞丐乞钱不给,或口出脏话,或拦住不让走,多是一些商场附近和天桥上的儿童乞丐1 (6) 网络乞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乞丐群体,可谓之曰“网络乞丐”,他们不必沿街乞讨,不必在乞讨时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不必为了争夺乞讨地盘相互争斗, 更不必担心会影响市容而遭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驱逐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台电脑,点几下鼠标,敲打着键盘,等待善心大发的人自动撞上门来,然后坐收渔利,发家致富[1] 这种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乞讨的形式,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效率很高,收入更是不菲2.现代乞丐的特点(1) 数量规模化,乞讨人员数量增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几乎没有人在出门的时候没有碰到在街头乞讨的人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繁华地段,乞丐的发展趋势甚至到了“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的地步乞丐们各自活动在自己的区域内,简直是构成了一支乞丐队伍而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城市所特有的,几乎是我国所有城市的通病, 我国现在城市中的乞讨人员己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量。
据广州市公安局摸查掌握, 目前滞留广州街的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约800 多人,遍布全市大街小巷; 根据北京市各救助站的调查,长期在京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人员达2000人以上[2]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就全国来说,流浪乞讨人员己经达到了多大的规模可想而知了2) 形式多样化,乞讨手段变化多端随着世界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几乎任何事物现象都呈现出这一时代特点,乞丐行乞的形式也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上门讨要的模式,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乞讨高招、新招层出不穷,真可谓把“推陈出新”发扬到了极致 “乞丐拿高音喇叭闹市行乞,花样日新引发市民反感” 、“专职乞丐上公交车讨钱, 脏手连拉带扯扰乘客” 、“乞丐要钱不成动手打人” ,类似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和因特网[3](3) 流浪乞讨人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犯罪高发人群据成都市的一项调查表明,80%的流浪乞讨人员主要以强讨强要、职业乞丐及以流浪乞讨为掩护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他们是引发一系列治安和社会问题的主要人群这些人由于素质差、收人低,长期浪迹社会底层,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怀,许多人格孤僻、偏执,极易诱发犯罪,还有些人属于有前科的两劳释放人员,他们犯罪随机性大,做案动机和手段简单,以强力盗抢为主,多团伙作2 案,流浪乞讨人员内部为争地盘也经常相互打斗。
他们有组织有分工、 包片包点,不允许其他乞讨者进入其控制的“领地” ,这正向暴力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演变,必须警惕和关注二、追究现代乞丐现象产生的原因(一)社会原因1. 贫穷是产生乞丐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随着城乡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社会现状,再加上宽松的管制政策, 造成了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性社会流动对比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城市的富裕生活对这些流动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使他们错误的认为, 即使在城市里做乞丐远比农民的收入高,而且乞丐的风险率比较低 但是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吸纳能力的,当社会无法为所有人提供就业机会时,必定有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生存于社会的需要而走上乞讨之路所以,大体上是贫穷创造了乞丐,但是社会也制造了乞丐2.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空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民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自愿到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甄别、登记,然后对其中符合条件的给予生活救助, 对于那些不愿到救助站求助的职业乞讨者,尽管各地采取了引导、 劝导等主动救助措施, 但效果并不明显, 有时还遭到流浪乞讨人员的谩骂 而公安、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也只有告知和引导的义务,不得进行强制,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扰民问题, 由于多数情节不重, 至多给予警告或治安拘留, 而这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基本不起什么作用。
这使得乞讨现象无法彻底根除3、社会的宽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传统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社会领域中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宽容性传统道德视乞丐为可耻行为, 现如今已被人们所接受, 而且人们还乐于慷慨助人 当乞讨人员向人们伸出手来请求帮助的时候,出于对其怜悯和同情,大多数人会给予一定的帮助,这实际上是一种人道援助,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强化了乞讨人员的乞讨心理在中国,乞丐的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求仁与德的社会,逐渐形成了不以3 乞讨为耻的历史习俗 因此,当乞讨这种行为出现之后, 受到的不是外界的强烈的谴责,而是肯定,人的这种心理就会强化和进一步外化自己的行为[4](二)个体原因1、一定程度上的价值观的沦丧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市场经济下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人们只重利益结果不重利益实现途径,乞讨这一特殊现象产生并大范围内流行 由于乞讨利润可观, 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 更多的人被吸引到乞讨队伍中尤其是一部分好逸恶劳者, 不愿意靠技能和知识提高生活水平,而是希望不劳而获,行乞为生,壮大了乞讨群体,从而形成了这一特殊“职业”繁荣兴起的局面。
2、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的丢失事实表明, 很多职业乞丐离乡背井到大城市乞讨,只因无人认识自已, 拿钱回家时,村里人还认为是打工之得, 艳羡不已,这强化了职业乞丐的乞讨行为 同时,个人的道德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作为社会公众的伦理和行为规范,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早已为公众所接受,行为者一旦违反, 就要受到内心道德的谴责;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习俗依靠社会和舆论监督的外在力量来维系目前,对于职业乞丐群体来说,这两方面的负担都很小,一方面尽管中国人有“不食磋来之食”的传统,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有给他人关爱和援助的传统,而对于乞丐来说,有利可图代表了不少乞丐做出行乞这一选择的动机三、解决乞丐问题的对策目前,新乞丐现象的现状总体上是:真乞丐为数不少 ,假乞丐越来越多 ,“准乞丐” 游移不定 ,乞丐真假难辨[5]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危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要有效加以解决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经济发展与治理贫困经济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和东西部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引起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因素,因而在注意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他们流动的动向 职业乞丐的现象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应该看到, 一些人选择职业乞丐为业有其 “实践感觉” 的合理一面, 当一个地方的环境与生存条件下降以后,他们就会去另外一个地方谋生,这是一个自然调节的过程。
当在某个劳动领4 域中能够获得正规的收人和稳定的回报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被吸引过去, 而从事正当的行业 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农民创造可以利用正当的劳动去获一定的物质收益的条件, 职业行乞的现象也就会有所改观同时,东西部的经济差距的不断缩小, 也将使得大批的劳动力根植于自己的土壤,他们也就会正确地谋求生存和发展二)社会化下的社会控制社会要求个体具有意识自主控制、乐于互助、 积极向上的行为以及自尊、 自重的人生态度, 而乞丐却表现出懒散愚劣、 自卑自贱、 消极颓废的行为与意识特征,这是一种与社会相疏离与脱节的现象,甚至带有一种反社会的倾向乞丐乞讨过程中表现出的谀媚逢迎、 卑躬屈膝、 胡搅蛮缠的行为常常令人不齿,鄙视甚至厌恶而逃避 那些身体健全的职业乞丐, 在有能力进行自我控制以符合社会化需要的发展却不进行自我控制甚至恣意妄为时,社会就会动用社会化的控制手段即道德谴责或法律的规整, 以使其在人格发展和行为方式上合乎社会化的发展要求,依照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生活,遵循社会正常的文化和道德需要,从而使他们回归常态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使某些需要关怀的乞丐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得到社会的救助。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有人管,不再流落街头;对那些还具有劳动能力、 或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广开就业渠道, 组织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养活自己; 对那些还有劳动能力但多年屡教屡犯的乞丐, 各地民政部门应该把他们组织起来, 边劳动边教育,直至他们真正改变以乞讨为生的观念,建立起自食其力的信心 同时要健全农村的救助体系,使真正贫穷的人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参考文献】1.曲广娣.流浪乞讨何以成为可能——对流浪乞讨现象的法社会学考察.北方法学.2008.1.30.2.冯其泉.街头乞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新学术.2007.2.26.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3-94.140.4.王丽美.乞讨问题的法律思考.法制与经济.2006.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