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摘要: 目的 对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出现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以保证试验顺利完成方法 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本科共126例糖尿病及肥胖患者在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中所出现的失败例数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拟定对策结果 126例患者中出现钳夹试验失败的有23例,失败原因包括试验前未停用睡前长效胰岛素;空腹血糖过高;试验中仪器操作失误;结论 试验前医护患三方要良好沟通,试验者对仪器的熟练掌握程度、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准确评估、输液通畅情况的严密观察以及试验者正确的采血技术,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精确的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方法[1],该技术主要针对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人群[2-4]我科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对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9例肥胖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其中有23例患者试验失败失败原因包括试验前未停用睡前长效胰岛素;空腹血糖过高;试验中仪器操作失误等。
针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41例,女56例,年龄21-60岁,FBG:14.91-17.68mmol/L,均符合ADA糖尿病诊断标准29例肥胖患者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15-47岁,BMI:29.86-35.12kg/m2,均符合WHO肥胖诊断标准1.2 方法 首先向患者介绍试验的目的和方法嘱患者试验前1天晚餐前停用各类胰岛素,8pm开始禁食8-12h试验当日分别于患者两侧前臂留置20 G和22 G静脉留置针试验开始10min后,每 5 min 测定患者血糖数值,每 30 min留取C 肽标本试验第120-150min患者血糖波动稳定在 5.0±10% mmol/L 左右,此时葡萄糖输注率处于稳定状态,以此评定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程度[2]1.3 结果 126例糖钳试验,23例失败:6例试验前未停用睡前长效胰岛素;10例空腹血糖过高;7例试验中仪器操作失误此23例患者皆中途停止试验2 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2.1 验前未停用睡前长效胰岛素 2.1.1 失败原因分析 对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不熟悉,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导致试验中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未被完全抑制。
本组6例患者皆是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导致钳夹试验失败2.1.2 改进措施 强化病房交接班制度,由主班护士提醒医生开具医嘱并班班交班经过严格的交接班,未再出现糖钳患者睡前注射胰岛素的情况2.2 空腹血糖过高 2.2.1失败原因分析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的120-150min是试验的稳态期,血糖稳定在目标值5mmol/L,血糖变异度<5%本组10例患者均是由于空腹血糖过高,6例FBG14.91~15.03mmol/L,另4例FBG15.56~17.68mmol/L,仅达到目标血糖值就需要120min以上的时间其后10例患者血糖波动大,不能稳定在5.0±10% mmol/L 30min以上,胰岛素输注量大,葡萄糖输注率明显低下,10例患者均出现明显心慌、出冷汗症状,致使试验失败,立即停止试验,给予20%葡萄糖溶液输注200ml后,患者症状缓解2.2.2 改进措施 (1)空腹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我科采用两步法,对于血糖高于8mmol/L以上的患者,起始胰岛素输注率设置为最大4mU/kg/min;使患者血浆胰岛素迅速升高,血糖能在90-120min内降至目标范围;然后,胰岛素输注率设置减为3 mU/kg/min,使患者的血浆胰岛素水平维持在100mU/L,达到血糖稳态。
2)合理选择患者,对于空腹血糖过高的患者,可以延期钳夹试验,先控制血糖2.3 试验中仪器操作失误 2.3.1 失败原因分析 糖钳试验的输液泵的运行完全由电脑程序自动控制,葡萄糖的输注速度电脑会根据患者血糖自动调整控制如果出现报警,则必须由人工手动操作解除报警,一旦操作失误,会导致葡萄糖的输注不再受电脑控制,患者血糖会突然升高本组7例患者4例在试验进行到100min时出现空气报警,3例在试验85min左右出现空气报警,由于护士操作失误,导致葡萄糖输注不受电脑控制,患者血糖明显升高,试验失败2.3.2 改进措施 (1)护士定期检查仪器的性能,保证仪器正常使用2)对护士进行培训,确保糖钳试验的顺利进行3 结论 糖钳试验时间长,过程复杂,不但每一步骤都要求精益求精,而且还要求试验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操作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旦操作不慎或观察反映不及时,会导致测得的血糖值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直接影响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输注率,最终导致患者血糖异常波动,轻则造成患者不适,重则出现严重后果,危机患者生命参考文献[1] 朱 敏,贾伟平,包玉倩,等.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 23- 27.[2] 苏志红,朱利勇,孙林丽,等.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17,24(1): 57- 60.[3] 潘小美,李丽娟,徐安芬.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7): 18-19.[4] 李卫平,沈飞霞,朱虹,等.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附67例分析[J].新医学,2009,40(4): 246-24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