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则的悲秋说 论文摘要:清代乾隆年间的杰出诗人黄仲则以才情焕发的“诗人之诗”,奠定了其清诗名家地位,被推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郁达夫曾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心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作为一位真正的悲剧诗人,不管诗人还是其诗歌都常常充满“悲秋”色彩关键词:黄仲则;悲秋;诗歌;人生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清代江苏武进人清高宗十四年己巳正月四日出生在其祖父黄大乐的高淳学署,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四月二十五日客死于山西运城的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署,计年三十四岁遗著编成《两当轩全集》二十三卷,近一千四百首,包括诗1172首,词216首,文7篇黄仲则其人及诗歌给人的印象是伤怀悲秋的,诗人二十七岁时检存诗稿,作《自叙》一篇,谈及自己的诗歌创作,提到:“间一为之,人且笑姗,且以其好作幽苦语,益唾弃之,而好益甚也可看出,黄仲则的诗篇多幽苦之语其诗正如诗人挚友洪亮吉所语“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纵观《两当轩集》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秋”作为重要意象,出现了210次,带“秋”字的诗就有72首可见悲秋是黄仲则诗歌的重要主题黄景仁一生困顿早亡,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孤独凄凉的心境以及充满了悲秋之情的性格,致使他将诗歌与秋天的萧瑟、凄凉相结合创作出大量极具悲秋气息的诗歌,格调凄美,文情呜咽。
悲秋诗在黄仲则的诗歌中,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态和诗格,而且体现出了不同阶段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悲痛下面笔者以其行踪为线索,将诗人短暂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概述并择出诗人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悲秋诗歌,同时结合诗人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分析其悲秋诗,解读诗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少年诗书这段年少时期,应该是诗人一生中最为明媚的岁月十六岁的乡童子试,诗人在三千人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才华深得常州知府潘恂、王祖肃的赏识年纪轻轻就展露出骄人的才气,加之他“风神秀朗,立俦人中望之如鹤”的美仪,时人都争相与之交洪亮吉在《黄君行状》中记载:“慕与交者争趋君”翌年,又补博士弟子员,年少才高,功名在望,诗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了幻想和希望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正是少年时期诗人对于功名和理想的热衷与希冀乾隆十一年,补博士弟子后,黄仲则到宜兴鹄锒潦椋佑诠媚讣遥纱擞朐缒炅等讼嗍断嗔怠G∪辏浦僭蚴潘辏⒄允衔蓿侥耆攘担钪崭髯曰榧蕖4酉嗔怠⒗氡鸬较嗨迹嗣舾械男亩园榈幕孟胫掌泼穑篮玫幕匾湟渤芍丈送础秋夕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该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七夕时,此时诗人在杭州读书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反衬自己和爱人相爱至极,却终未能长相厮守,只能感叹有缘无分的无奈论文代写尤其“为谁风露立多时”句,将诗人内心的悲寂寂寥尽显整首诗充满对昔日美好恋情的追忆和伤感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离愁别恨的痛苦和绝望之情在乾隆十一年,黄仲则于江阴途中偶遇洪亮吉,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遂订交焉”成为一生挚交后二人同游扬州,遇到赏识黄仲则的恩师邵齐焘次年,黄仲则与洪亮吉一起读于邵齐焘主讲的龙城书院这段少年时期的悲秋诗,虽因诗人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和初恋的破灭,开始流露出伤春悲秋的情怀,但在诗人“万事不如知己乐”的人生观中,因才华、知交、知遇而更多地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热烈情怀二)九年浪游黄仲则一生颠沛流离自成年始,一直为生计、前途而奔走四方乾隆三十三年秋天,黄仲则赴江宁乡试不中,遂至杭州初依原常州知府潘恂,再访邵的好友,杭州郑虎文幸酸痛苦的应试、客幕生涯,自此而始,诗人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道中秋分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阎阖风瘦马赢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该诗于乾隆三十七年诗人自安庆北行赴峒城所做。
于深秋作客异乡,羁旅途中,多愁善感的诗人此时心境自不待言衰败凋敝的秋景,将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诗中的“独雁”,说明了诗人旅途之孤苦无依残星”、“得得”的马蹄声、古木“空空”的声中,萧瑟凋敝,阵阵寒袭来高原古木”越空旷,越显得“瘦马赢童”之渺小、孤独,“断蓬”已够悲凉,怎奈更有“清霜压”,客况之愁跃然纸上,生活的困顿、凄苦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九年浪游,使黄仲则饱尝世事、人事的酸辛却也开拓了诗人的视野褪去少年青涩,历经重重打击,诗人深陷于哀伤的深渊少年时的慷慨激昂已消失,长期的游幕生活,越发使得诗人内心凄楚、酸痛这时期的悲秋诗深寓着诗人漂泊羁旅、离别怀归的半世凄凉三)八年滞京乾隆四十年十二月,黄仲则抵达京师斯游端合决行藏,亲老何堪久贫贱表达了赴京之由也看出即将重新开始的衣食仰人的生活,也令诗人深感压抑和屈辱黄仲则二十九岁时,为“傅就近奉养”,举家迁京但是“全家如一叶,飘堕朔风前”“派遣中年易,支持八口难的境况”不到三年,便无力支持无奈之下,便将家眷送回南方,自己作幕济南回京之后,又应举三次,均未果生活更加困顿,才高不遇、沉沦下僚的生活,使诗人看透了世态炎凉,对理想的实现深感绝望参考文献:[1]黄景仁.两当轩集(李国章标点)[M].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83.[2]黄景仁.黄仲则诗选(止水选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3]黄葆树,陈弼,章谷.黄仲则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