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我国高校同质化的缘由和应对策略 摘要:在高等教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高校同质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自身定位、培育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趋同高校同质化不仅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引发高校生存危机,更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此通过分析导致我国高校同质化的缘由,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高校;同质化;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化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化规模不断扩大在教化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化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各类高等教化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化毛入学率达到26.9%[1]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化大国,然而,在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高等教化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同质化便是其中之一高校的同质化严峻阻碍了高等教化质量的提高,只有解决同质化的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的多样化办学一、高校同质化的概念和现状(一)相关概念同质,是指视察单位间被探讨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2] 同质化是同质的状态它代表着个体间的区分度削减,逐步向统一性发展的过程高校同质化就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的高校在组织结构、目标定位、培育模式甚至在高校文化等方面趋同化、一样化的发展趋势,使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在学问结构、实力、素养等方面日趋雷同,没有自己的特色。
[3]高校同质化不仅表现在高校发展的外部趋势上,更表现在人才培育、专业设置等内部建设上二)高校同质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以至于向综合性院校方向发展[4]各高校纷纷以“省内名校”“全国一流”为奋斗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向本科学校看齐,专科学校努力升级为本科,本科院校招收探讨生,最终可以办成全国名校,甚至挤入世界名校排行榜高校的这种主动向上的精神当然是值得赞扬的,但盲目的向综合型、探讨型高校发展也会使我国高校丢失自己的办学特色众多高校热衷于开发新校区,扩高校校规模,势必在占地面积上争夺凹凸,却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是否符合高校在发展中求高、求大,使得我国高校的整体发展朝向一元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发展定位上却有着惊人的相像除此之外,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有着相像之处在校风和校训上,众多高校都采纳相同的字眼,例如“实事求是”、“创新”等,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底蕴,另一方面也是高校盲目仿照,没有体现自己的学校风格和特色专业的表现二、高校同质化的危害高校同质化是在高等教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模一样的办学风格和培育目标,最终会给整个高等教化的发展带来危害。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实施高等教化的最差的方法就是把全部的鸡蛋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化最忌讳单一僵化的模式”[5]假如高校都采纳同样的办学模式,那么其优点和缺点也都是相同的,一旦有弊病,谁都克服不了一)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高校同质化最干脆的受害人是众多的高校毕业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呈现着多元化的需求,而经过几年高校学习的毕业生在技能和学问结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分,使得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整体水平下滑高校不顾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市场需求缺乏正确的相识,盲目开设热门和成本低的专业,使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结构性失业同时,很多教学型本科院校由于沿袭探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模式,这样的专业构成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一个干脆的错误信息:通过接受这种教化,自己的身份提高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就是各种较高地位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扭曲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毕业后宁愿失业也不情愿去从事那些地位较低的工作,而这一现象与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强化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6](二)对高校自身来说克尔指出“各高校都应当依据自身条件来发展,仿照将是毁灭性的[7]高校的盲目仿照使高校丢失自己的办学特色,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无法在高等教化事业中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同质化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上讲,任何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都将是两败俱伤,而弱者将会被淘汰出局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高等院校,特殊是一些私立高等院校无论在规模还是资金等硬件方面,还是在管理、师资、生源素养、学历、教学资源、社会舆论等软件方面,都有着较明显的差距,很多高等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逆境,同质化带给高等院校的将是优胜劣汰的严峻的生存考验[8](三)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说高等院校的发展凝聚了国家和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高校的同质化不仅奢侈了教化资源,更给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同质化教化会使国家的学科发展和社会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出现大规模趋同,导致科研学术生态的恶化与就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泡沫学术”与高校生就业难仅仅是一个序幕而已总之,以标准化扩张带来的教化旺盛,主要的发展价值还是一种量的增长,它不能真正满意社会的人才须要,更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9]三、高校同质化的缘由高校同质化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与高校自身的定位、我国高等教化体制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的文化特性都有关系一) 高校自身缘由1.高校受利益的驱使高校同质化的干脆缘由来自高校,高校受利益的驱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扩高校校规模,努力在量上达到一流学校的标准,却忽视了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
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诱惑下,高校只注意简洁的数字增长,以仿照其他高校为原则,试图获得利润和权力的最大化2.高校对市场需求相识有误高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和供应方,培育人才的数量和结构都应当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更进行相应的调整而高校人才培育具有长效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高校增设某一专业时必需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并对劳动力市场将来需求变更趋势进行科学预料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增设专业时也没有真正深化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对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料缺乏科学的依据[10]由于高校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造成了“热门过热、冷门过冷”的现象二)我国高教体制弊端1.高等教化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化的发展属“后发外生型”,高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府印记,政府在我国高等教化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通过不断构建新的制度来推动我国高等教化的发展[11]高校办学要有特色就必需具备办学自主权,而办学自主权的大小是由国家的高等教化管理体制确定的一个国家的高等教化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整个国家的高校是一模一样还是各有千秋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的高等教化管理体制越是集权,其高校越简洁一模一样,缺乏特色;越是分权,其高校越简洁各有千秋,特性显明。
集权的本质特征是 “大一统”,而分权的本质特征是“特性化”[12]这种从起先就带有政府烙印的体制,从肯定程度上确定了我国高校无法依据发展规律和市场变更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出现同质化也是必定2.高等教化资源配置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等教化在资源配置模式上是属于国家主导型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影响了高校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的实现,国家主导型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上而下逐级进行的,它要求高校必需恪守各种业已规定好的标准和政策,而无法自主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在此体制下,由于国家驾驭高等教化资源的核心配置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常出现用政治效果、标准取代经济效益标准的状况,高等学校很难面对社会自主办学[13]有限的经费向少数列为“重点建设”的高校倾斜;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大专和高职学院,在全国统考中,分批录用学生,优秀生被地位较高的学校录用各高校对资源的渴望和对优等生的憧憬,使得他们在定位上不断向“高”标准攀升,力争进入高水平行列[14]尽管“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再加入新的学校,但是这些学校仍旧可以获得财政的倾斜,一般高校为了获得资源,只能扩高校校的规模和人数3.高校评估模式的单一高校评价体系为高校的发展供应了一个标尺。
高等教化发展的干脆后果是高校之间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生源、人才、资源竞争,这也是高等教化发展的客观须要,因为只有这样,整个高等教化体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15]但是评价体系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评价内容偏重量化采纳定量的方法来评价较科学和客观,但它也有着不行避开的局限性评价的对象是高校,而高校发展的影响因素本身就是困难难以用量化的标准来评价的,这就影响了高校评估的精确性2)评价指标统一性由于我国各地区、各类型的高校各具特色,差异很大,实行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当前的评估指标不能反映不同体制和层面的高校办学的特殊性,很难将其归于某一指标体系且予以定级[16]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全部高校,会使高校片面求全、求大,造成同质化三)我国的文化特性我国传统文化上倾向于“重道轻器”,重视学历的凹凸,而不注意实践实力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上好高校,才能有好的工作,于是众多学生纷纷报考重点高校、名牌高校这种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迫使高校为抢夺生源不得不向综合型、探讨型高校看齐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往往用一纸文凭来衡量其实力和水平,以重点高校、“211”“985”为优先考虑,这在肯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的攀比心理,促使高校同质化。
四、高校同质化的应对策略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化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7]要解决高校同质化的问题,就要从高校动身,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主题,变更人才观和就业观,促使高校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一)高校1.依托地方,多层次发展高校要围绕“地方性”的特点,树立依托地方、特色兴校的办学观念[18]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路径、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组成等等,每个条件都能成为高校自身的特点虽然这些条件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校自己都了解,然而,并不是全部高校都有实力将这些条件总结凝练成自身的文化这须要有对学校自身的深刻相识,与对其他高校的比较探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19]要克服同质化,还应坚持多层次发展现有的“211”院校,算作是探讨型、学术型高校,可将其作为龙头;其他几百所本科院校可以成为应用型高校,培育国家须要的大量应用型人才,可作为中坚力气;还有 1000 多所高职院校可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作为基础。
[20]通过多层次的发展结构,来提升我国高等教化的实力2.创新模式,特性化发展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条件来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不盲目仿照其他院校,创新发展模式高校特性化发展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必定选择促进高校特性化发展,一要确立具有特性特点的专业体系,打造优势学科一所高校不行能具有高等教化的全部类型、全部层次和全部功能,只有依靠专业的特性特征才能求得发展二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实现人才培育特性化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结构、评价标准及人才培育方法上满意和有利于人才的特性化发展三要培育特性化校内文化,塑造高校特性之魂校内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校内文化的特性化是高校办学特性化的综合表现和干脆反映 [21]高校在特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来突出办学特色,避开同质化二)国家1.改革高等教化行政管理体制避开高校同质化,要求高校实现办学的特色化发展,高校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变革,增加新陈代谢实力,而我们现在的体制使我们无权解雇任何一个不称职的教授而且,我们也顶不住使那些有肯定资格的人不成为教授的压力现在各个学校的教授队伍已经臃肿不堪,而且充斥了很多不合格的人 [22]这就须要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高校可以自己淘汰不合格的人员,增加高校自身的竞争实力。
改革我国的高等教化体制,并非要求国家完全放任高校的发展,任由市场确定,而是要求国家依据市场和高等教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