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单感的有关研究 [摘要] 对215名被试进行人际信任和孤单感的调查,成果发现:(1)在孤单感方面,总体状况较好,大学生的孤单感呈中档偏下水平,在城乡、年级、性别、与否独生上不存在明显差别2)在人际信任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呈现中档偏下水平,在城乡、年级、性别、与否独生上没有明显差别3)在孤单感和人际信任的有关性方面,大学生的孤单感和人际信任呈明显负有关[核心词] 大学生 人际信任 孤单感 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孤单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导致的不快乐,痛苦的主观体验,当一种人的社会关系网的限度低于她的盼望时,孤单感就产生了,社会因素对孤单感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影响[1]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限度的一种概括化盼望[2]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而孤单感的形成也与人际关系密切有关,因此,笔者推想人际信任会对孤单感产生不可估计的作用:低人际信任使交往受限,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孤单感产生大学生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我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成长始终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密切感避免孤单感。
这一时期亦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伙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据有关数据记录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常常感到孤单,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单,占69.2%;常常或偶尔感到孤单的学生比例高达83.9%,这阐明大学生中孤单感的覆盖面很广[3]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并研究它与孤单感的关系,旨在从新的角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有效的预测和指引1.2 概念界定孤单感(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人所提及,孤单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她人隔离或确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Lttitia Anne Peplau 和Daniel Perlnen(1982)对孤单特性的定义,孤单感是一种不快乐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尔的孤单不会导致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单可引起某些情绪障碍,减少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单感还会增长与她人和社会的隔阂与疏离,而隔阂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单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当一种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令她满意的限度低于她的盼望时,孤单感就产生了临床及有关记录资料表白,孤单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1]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单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孤单感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单感的这种界定,协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某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并且常常与她人交往却经历着孤单目前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的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单感从这个意义讲,孤单是一种个人体验尽管每个人都会感到孤单,并且孤单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觉得孤单感是一种人格特性有人设计了某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单感的一般感受性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白,人际关系问题仍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障碍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单感的两种人格特性:一是有孤单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她人和自己予以严肃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有孤单感的人缺少某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她们无法与她人建立持久的关系[4]国内外有关孤单感的概念的研究是从三个理论角度来表述的,(1)从人类需要的角度:Sullivan(1953)把孤单感描述为与人类的密切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快乐的体验有关。
尚有Weiss(1973)指出孤单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由于缺少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成果,或者是对缺少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2)从认知加工的角度: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存在差距,个体对此状态的认知会感到孤单3)从行为角度: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某些必要的社交技能缺少反映或产生不充足的反映,社交关系得不到强化此外,Earl J.Ginter(1995)通过跨文化研究孤单感的情感方式,研究表白孤单感是个多维度的概念,重要归结为情感孤单和社交孤单[5]人际信任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她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估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就能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它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限度的一种概括化盼望[7]通俗的说,人际信任就是我们对交往对象与否放心信任是个体与她人建立良好交往关系的基本,正常的交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人际信任可以减少处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间由于时空分离所导致距离感,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8]1.3 研究现状孤单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导致的不快乐,痛苦的主观体验[1]。
有关孤单感,研究者们最先关注的是老年和小朋友两个年龄段,老年人大部分已脱离工作岗位,子女也已成人,生活中社会交际和自身生理或心理功能的衰退给老年人导致不小的压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成年人孤单感研究的推动下,对小朋友、青少年孤单感的研究开始萌芽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在《学习不良小朋友孤单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他家庭功能的关系》[9]中考察了学习不良小朋友孤单感、同伴接受性特点及其他家庭功能的关系,陈会昌、谷传华等对小学小朋友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单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0],崔光成、姚齐和对初中生孤单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1]邹弘《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小朋友孤单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回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密切关系的需要都与孤单感有关[12]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小朋友社交焦急与孤单感的研究》发现焦急限度是影响其孤单感的重要因素[13]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生活模式有着集体化、群居化的特点,人际支持应当是比较充足,孤单感发生频率应相对较低,然而,就目前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有关数据显示,孤单感仍困扰着大学生们,但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孤单感研究尚不进一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也逐渐建立,这对国内的教育特别是基本教育的人际信任问题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规定,特别是对大学生,其人际信任水平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林丽、张建新《人际信任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对人际信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且研究了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郑信军《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对青少年的人际信任问题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偏低,高中生最高,在性别上没有差别[15]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于人际信任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孤单感不存在城乡差别[16]社会因素对孤单感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本文试图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考察它与孤单感的关系,以期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展开有所发展但从人际信任的角度考察导致其产生孤单感因素或者两者有关性的研究也还比较欠缺2 研究措施2.1 被试选用XX学院学生进行测试,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8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215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82.69%其中男生93人,女生122人;大一42人,大二70人,大三48人,大四55人;114人来自都市,101人来自农村;135人为独生子女,80人为非独生子女。
被试的性别、年级、城乡、与否独生分布状况见表1表1 被试人口学资料变量性别年级城乡与否独生男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都市农村独生非独生被试人数9312242704855114101135802.2 材料2.2.1 UCLA孤单量表UCLA 孤单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nive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首版于1978年,Russell等人编制而成,曾经在1980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第二版和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重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单感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 始终有此感:3 = 有时有此感;2= 很少有此感觉;l= 从未有此感觉其中有9个条目反序记分,分数越高,孤单限度越高Russell(1988)等人对 487名美国大学生的的研究成果是平均分M= 40.l,原则差 SD= 9.5内部一致性被受试者接受和掌握,在孤单的评估中优于其他量表第二版和第三版问世以来已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领域该量表a系数为0.94,间隔两个月重测有关0.73,七个月重测有关0.62,在聚合效度上,与抑郁评分呈正有关(r约为0.50),与焦急亦呈正有关(r—0.3—0.4)。
虽然采用多种人格与心境评价(以多重回归方式互相组合)可解释UCLA量表分的很大一部分方差,但孤单“自我标签”最后进入方程后对方程仍有明显奉献,阐明这一指标的不可替代性此外,当把人格与心境变量加以控制后,LICLA得分与社会变量(如独自进餐)的有关仍然存在采用构造方程模型技术发现,尽管孤单与抑郁肯定有关,但在心理测量上仍然是有区别的该量表有三个特点:第一,孤单一词未见于任何条目之中,也许有助于减少回答的偏差,由于孤单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欢迎的、名声不好的状态;第二,作者所用的孤单概念是—维的情感状态,测查受测者人际关系的质量其量表也据此设计对只需一维的一般测量,该量表是较好的选择第三,研究表白该表的测定具有特质成分,即重要作为特质量表使用国内王登峰专家1995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发现UCLA的得分与SCL-90中的人际因子有关最高我们在此提供的是修订后的UCLA量表,共含18个条目[17]2.2.2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用于测查被测者对她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测量了两个因子:对同伴或其她家庭成员的信任及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其内容波及多种处境和不同社会角色(涉及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
多数项目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有些项目与对将来的社会的乐观限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估分法,1分为完全批准、5分为完全不批准量表总分从25至125,中间值为75,测查时间10~15分钟编制者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Hochreich,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合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特别是一般人群)的健康测量其劈半奇偶有关为0.76,间隔三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构造效度的研究提示量表反映出了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宗教信奉不同[18]2.3 成果记录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有效性,测试前主试统一解说指引语,规定学生在每一项上所做的回答应当是最接近自己的感受的,回答无对错测验后当场收回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17.0 for windows 记录软件内,记录分析出各因子均分,并通过t检查和方差分析来检查各因子在性别、年级、城乡、与否独生以及其他维度上与否存在明显差别3 成果3.1XX学院大学生孤单感研究3.1.1XX学院大学生孤单感概况N平均数原则差总分-因子分21533.217.638总分-级别分2151.900.416表2 XX学院大学生孤单感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