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1、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A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2、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A 宋建国后,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但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3、文官体制 B 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措施: 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影响:有效地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4、宋朝科举考试改革的举措 A 1)考试制度规范化: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增设“殿试”,形成定制。
2)考试规则严密化: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3)考试内容实用化:宋初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5、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B 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成为欧洲近代文官制度的借鉴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1、澶渊之盟 A 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客观上维持了百余间的和平状态;但岁币也给北宋带来沉重的负担2、金建立的时间、建立者A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3、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1)靖康之变: 1127年,金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2)南宋建立: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4、岳飞抗金与绍兴议和 A1)郾城大捷:南宋初年(1140),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2)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开始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
5、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 B 榷场是指 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的互市贸易的市场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特点) 评价: 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6、大蒙古国的建立者A 1206年,斡难河源开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7、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A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8、南宋灭亡时间A 1276年占临安,1279年,南宋灭亡,完成统一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A 至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主要原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2、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A农业:1)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2)耕地开垦,开辟了圩田、沙田和梯田3)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4)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棉花已传播到江南一带),桑蚕业中心移到南方手工业:1)丝织业:杭州苏州成都设官办作坊,江浙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2)棉织业: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成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3)制瓷业: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4)造船业:东南沿海城市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3、海上丝绸之路 A原因:1)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2)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3)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货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4)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有进步表现:出现三大外贸港口,主要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1、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A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早四个世纪2、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 及其影响 A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的影响 A 传播: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影响: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火药的传播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沈括与《梦溪笔谈》 A 1)《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在科技上的创造,书中的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2)创制“十二气历”,免设闰3)发现冲积平原的原理4)最早使用“石油”一词,并预言在后世发挥出很大的功用第22课 元朝的统一1、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A2、元朝统治辽阔疆域的措施 A 措施: 1)取法汉族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并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派遣官员管辖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2)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 3)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以维护蒙古贵族特权评价: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但民族分化政策,把人分为不同等级,实施不平等管辖,激化社会矛盾3、马可波罗来华 A1)条件:元注重内陆与海外交通的开辟和建设,中西交往盛极一时2)典型:马可波罗来华线路----陆路来华海路返回(泉州起点)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影响---著《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寻找新航路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A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2、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B1) 措施:中央:(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 确立内阁制度:确立过程:明太祖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时期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评价:地位: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实质:完全遵循皇帝旨意,是皇权的组成部分2)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实行严密控制3) 设立厂卫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表现:朱元璋设锦衣卫,继任者设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等特务机构(统治特点)职能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和审刑,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影响: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臻于空前4) 整顿吏治:高级官员须接受御史监督;中下级官吏定期考核;严惩贪官趋势:相权削弱消亡,皇权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臻于空前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1、清朝的建立 A 1616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盘踞关外,伺机入关2、明朝灭亡的时间 A 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1644年顺治帝入关(山海关),建立起清朝对全国性的统治第25、26课 康乾盛世1、军机处的设立 (皇权强化) B 清朝皇权强化的过程:仿明设内阁,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发展到康熙帝设南书房再到军机处的设置。
军机处的设立:目的:起因--应对西北战事;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巩固专制统治过程:雍正帝时设立,到乾隆帝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地位和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决策程序严密;跪授笔录,完全秉承旨意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达到顶峰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B 策略: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措施(史实):东北: 康熙时,组织两次雅克萨战役打败俄军,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认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全部属于中国) 西北: 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蒙古准噶尔地区,平定叛乱;乾隆出兵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军务和民政 西南:加强对西藏的治理: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职权,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发兵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清朝疆域四至: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3、商业繁荣 A: 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趋繁荣1)南京、广州、佛山和厦门等地商业繁荣2) 长江沿岸出现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3)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4、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A 1)《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分本别类汇集相关资料,搜罗翔实而宏富,为我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