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风、佛教影响下的南朝美术——以顾恺之 、陆探微、张僧繇 为例迁想妙得——顾恺之的玄学超越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348— 409,一作348-409) ,字长 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 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 “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 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桓温引为大司马 参军,甚见亲昵温薨后,恺之拜温墓,赋 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 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 ”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 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 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还至 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 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 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 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 “渐入佳境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 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 ,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 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 ,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 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 去针而愈为嵇康画像至于嵇康著名的诗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曾评论说 ,“手挥五弦”是比较容易画的,而“目送 归鸿”却难于描摹,因为再细小的动作也是 可以精致表现出来的,而有那种意无意放眼 天际的表象下所蕴涵的幽微心绪实在无法捕 捉。
从这一言论中可以看出,顾恺之的肖像 画作已经告别刻板且机械的宗教类型的描绘 ,而逐渐走向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境界 《女史箴图》►顾恺之的作品现已无真迹流传,流传下来的 只有摹本其中以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的隋代摹本《女史箴图》和现藏于故宫博物 院的宋代摹本《洛神赋图》最为精美《女 史箴图》描绘了一系列的宫廷妇女形象,其 勾勒身体轮廓特别是衣褶所用的线条最为人 所称道,这些线条刚劲如铁线,飘逸如游丝 ,连绵不绝,环环入扣,正如春蚕吐丝,又 如流水行地所塑造的宫女娉婷袅娜但又不 失端庄遗留宗教画的因素从画面上来看,《洛神赋图》还附着宗 教画的因素,甚至还带有一些壁画的特 点,如游荡在空中的天神,硕大而狰狞 的怪鱼以及长着鹿一样长角的海龙这 些装饰性内容还罗列其中,这使得画卷 布局相当密集,所以处于过渡时期的顾 恺之还没有能够一脱“密体”之窠臼 《子建睹神》通过人物的眼神以及形体动作来展现人物的 内心世界,这种处理方式已经被画家运用得 如臻化境如在画卷第一部分,对于主人公 曹植的刻画最富神韵,当他于洛水水面上目 睹凌波御风而来、如同惊鸿、如同游龙一般 的绝世佳人时,他惊呆了,瞳孔当中甚至绽 放出异样的光彩来。
他用双手下意识地阻挡 住同样愕然的侍从们,“嘘”、“嘘”之声 仿佛能透出画面而贯彻于耳际 ►在画卷下面的部分主要表现了洛神在水面上 虚幻迷离的身影以及顾盼自如的风姿画面 上的洛神多次出现,或在水面,或在山间, 充分展现了原赋中“忽焉纵体,以遨以嬉”玲 珑身姿按照曹植的描写,这一佳人是风华 绝代的,如秋菊荣曜,如春松华茂;如轻云 之蔽月,如流风之回雪于是肩何样,腰何 样、颈何样、眉何样、唇何样、齿何样、皮 肤何样、眼睛何样,曹植均能以华丽的语言 娓娓道来,当然这些画家也均能够以笔画出 ►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现人物的万种风情呢?在此 时,单靠眼睛的传神刻画仿佛也略显单薄,所以画 家创造性地描绘了多个洛神形象,且这些形象多是 以一种进行中回首顾盼的姿态出现在画卷里的多 个洛神在视野里游移不定,多次回首顾盼,却总也 无法捕捉,永远是若即若离,永远是有意无意面 对这样一个理想的爱境,曹植自然无以自持,他的 神思随着佳人的游移,或惊喜,或惆怅,或幽怨, 或欢畅,无法靠近却又无法远离,无法拥有却又无 法放弃眼波渺渺,幽恨绵绵顾恺之以这种游移 与顾盼传递出了更高层次的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曹 植《洛神赋》中那种爱而不得的迷离、怅惘与感伤 。
《洛神赋图》的缺欠《洛神赋图》以连环画卷的方式画成;完全不 用皴法,而以“高古游丝描”见长;全画景 物密丽、人物繁多,其比例关系又如张彦远 所言“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所有这些都 说明六朝时期的画作还处于一种稚拙状态, 还未曾拥有属于后来中国画自身所应具有的 成熟品格虽则如此,我们却不能不肯定此 画的坐标性地位,因为其以特有的传神效果 完成了面向以往的超越,开拓并规定着后世 的绘画审美的走向 顾恺之画论►顾恺之画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 云台山记》,其中论述亦多与意韵相关,如“迁想 妙得”、“神属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以形 写神”、“天师度形而神气远”、“亦以助神醉耳 然蔺生变趣佳作者矣”、“居然为神灵之器,不 似世中生人也”、“亦有天趣”、“不若悟对之通 神也”……曾说魏晋风度的实质其实是突出 了人的主题,使“人的内在精神性成了最高的标准 和原则这一点从顾恺之画论中也看得相当清楚 ,“讲究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陆探微同为南朝的著名画家,陆探微却没有能如顾 恺之一样以飘举之姿周旋于氏族公卿的左右 ,以品题清谈著称的《世说新语》也没留下 有关于他的片语只言,只是在《南史》中有 两处稍稍涉及到了他,并记录宋明帝曾让他 画过嵇康肖像。
以此我们可知,陆探微可能 是南朝宋明帝时期的宫廷画家陆探微的画已经无存►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陆探微的画 作七十余件,其中有帝王像、圣贤像、名士像以及 佛像,当然也有一些飞禽走兽的写生图后人对于 陆探微的人物画最为钦佩,如唐人朱景玄曾说:“陆 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在他那个时代,能看到的陆 探微的作品还有《萧史》、《木雁》、《风俗》、 《洛神》等多图到了元代时期的汤垕就只见过陆 探微的《文殊降灵》了清朝时方薰还见过陆探微 的《天王图》,但到了近代,则不见有人记载了张怀瓘《画断》►虽然现在无法看到陆探微的真迹,但是我们还是能 从很多人的评介中窥得一二如唐人张怀瓘在《画 断》中说:“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 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 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像人风骨, 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从这一评介中,我们可以知道,陆探微线条勾勒 能力相当了得,有如锥刀一样劲利,当能给人以力 透纸背的感觉再有则是所谓中所呈现的生动的气 韵,正与魏晋数代之风流若合一契以书法入画►据说陆探微是最早以书法入画的画家,张彦 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说书法家张芝学崔 瑗、杜度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相通, 隔行不断,世人称之为一笔书。
而陆探微汲 取书法精粹而作一笔画,连绵不断,这使人 明白书法与绘画用笔之法其实相同清方薰 曾描述他看到的陆探微真迹:“天王褶如草篆 ,一袖六七折,却是一笔出之,气势不断 从张彦远的记载与方薰的描述来看,,陆探 微线条勾勒的确是挺动劲利,有如锥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即是受以瘦削、清秀为美的 玄风之感召他喜欢画玄学名士,宋明帝就曾让他 画过嵇康,《历代名画记》也记载陆探微画过《孝 武功臣竹林像》1961年前后在南京南朝帝王或贵 族墓室里发现了镶拼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此图线条用笔极为紧结遒劲,且连绵不绝,非是 一般画工所为图中八人个个宽袍细腰、削瘦清癯 、秀丽修长,玄学名士那种孤傲高雅、旷达不羁风 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此画实有“秀骨清像” 之风格,《历代名画记》记载陆探微画过竹林七贤 ,也记录其描绘过荣启期,是以很多学者以为此砖 画即使不是出自陆探微的粉本,也必与其大有关联 张僧繇►张僧繇,梁武帝时期的名画家,吴中(今江苏苏州 )人,一说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梁武帝天监(502年 -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 、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擅写 人物,亦善画 龙 、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 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 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 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张 僧繇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 张僧繇►张僧繇所侍奉的梁武帝极度好佛,曾多次舍身皇 帝的个人爱好常常影响一代之风气,张僧繇因此与 宗教题材难以摆脱干系据说南朝凡有寺院建成, 张僧繇往往是画壁的首选姚最在《续画品录》中 就曾说他:“善图塔庙,超越群工从文献所记录 的张僧繇的作品如《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 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 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等 来看,也多与宗教相关据张彦远说,他家就曾藏 有张僧繇的《定光如来像》,而且他还亲眼看到过 如《维摩诘像》、《菩萨像》等真迹张僧繇画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人物形象不再似顾、陆那样的削瘦,比较丰 腴,脸部的特点常常是“面短而艳”,所以张怀瓘 说“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再有,张僧 繇线条多取势书法,点曳斫拂,从而摆脱了顾那样 的“游丝描”或”铁线描”,甚至他画画就不用线 条勾勒,而是全用色彩渲染,称为“没骨”法许 嵩《建康实录》曾记载梁邵陵王纶所造一寺,寺门 遗画有凸凹花,据称是张的手迹。
据说此画是用天 竺遗法所画成,颜色用朱及青绿,“远望眼晕如凹 凸,近视即平 张僧繇所采用的天竺遗法呈现出 了一种立体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犍陀罗美术 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