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 文言文阅读体裁游记类【提升训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 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 榜人:船夫 椒:山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侧足延伫 /不忍舍 /去遇山僧更 /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B侧足延伫 /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 /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C侧足延伫 /不忍舍 /去遇山僧 /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D侧足延伫 /不忍舍去 /遇山僧 /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丑,干支之一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其中辛丑为第38 位,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B江阴,江的南边古人用“ 阴阳 ” 指山水的方位,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C筇屐,即 “ 筇” 和“ 屐” 。
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屐,用木头做的鞋D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刻石叫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C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引出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前见到的迹象,似乎又让人觉得可信D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 ” 今言 “ 华” 如“ 华实 ” 之“ 华” 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二)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节选自王安石送孙正之序)(注) 一失:一次过失。
诎:通 “ 屈” ,屈服 襜如:整齐的样子襜,chn,系在衣前的围裙5下列对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 /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然 /彼其术素修 /而志素定也 /B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 /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然 /彼其术素修 /而志素定也 /C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 /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 /然彼其术素修 /而志素定也 /D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 /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 /然彼其术素修 /而志素定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屋定居B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错误D不以时胜道也胜:克制、遏制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B阳,与阴相对,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文中“ 华山之阳 ” 指的是 “ 华山的南面 ” 。
C至和是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王公年次纪年等D先秦时期,姓氏是分离的,称姓区分贵贱,称氏区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8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 甘露之泉 ” 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 政和“ 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
当符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 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岩尻:山岩的末端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 /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 /朗公谷 /而灵岩有朗公石焉B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C世言 /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 /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D世言 /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 /而时为人说 /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 /而灵岩有朗公石焉10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实义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溯:顺流而下B崖限当道者当道:挡道,拦路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观宇:参观庙宇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之:代词,它则山之四面尽矣之:助词,的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代词, 的地方有墁入壁中者者:代词 的事物,指石碑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 泰山之阳 ” 就是指泰山的南面D“ 戊申晦 ” 的“ 晦” 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 朔” ,农历十五称为“ 望” 12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 登泰山记 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B姚鼐写泰山, 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 则借柏树、 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 雅洁 ” ,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D 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