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积极与消极非归隐与避世

王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10页
文档ID:30623175
积极与消极非归隐与避世_第1页
1/10

积极与消极非归隐与避世摘要:“积极”和“消极”是相反相悖的,在人的感觉中积极要比消极好;而“归隐”与“避世”二者的语境也是前者优与于后者同时,人们往往认为避世是消极的,而归隐则是较之更优的因此,本文以“归隐”与“避世”为限,举古时文人志士之例一二,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主要分析对象;阐释二者之联系、差异、缘由、意义以别二者,以忌逃避 关键词:归隐;避世;消极积极;魏晋时期;陶渊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老夫子这一观点的影响是愿意也好、不愿也罢,始终坚定地存在于我国古时文人志士的价值观念之中或言之,这影响至今仍旧持续当然这个观点并不如愚孝那般――现今看来,其自身存在一些弊端;于此相反,这一观点往往在人们接受的时候会产生弊端例如人们会把这句话的上下句割裂开来:“穷”时就独善其身,而无需多虑;而“达”时就兼济天下,而别无所求如此理解是片面的,独善其身并不等于就能够“达” ,能兼济天下也并不代表不会有“穷”之时但正是因为古人往往将其割裂的理解方式,使得古人在?@二种情形之时都有无比忧虑(“穷”时忧虑稍多) ,也使得文人志士在“不达”之时为自己找到了独善自身的合适理由 因此,我国古时多“辞官归隐” 、 “解甲归田”之事。

  但,也有一词名曰“消极避世” 无论“避世”还是“归隐(某处) ”,二者的行为是几乎相近的――大都是指从官场政事繁杂关系之中脱身,而去往某个宁静之处但是二者的语境与语意却并非如此相似:避世时常被与消极二字相连,而归隐却时常与被世人崇敬相等同世人会以归隐乃是有真追求,而避世则是逃避、屈从的象征何以如此?分析一例,以见实则不然 1.归隐、避世并不与积极、消极匹配 “归隐”和“避世” ,既像一组兄弟,又像一对敌人避世之“避”字除不去逃避之意,因此无论这两个词语所指代的行为有何的种相似,他俩总是像敌人多一点――差异多一点 那么既然归隐与避世的首要差异在于语境――即是指人们对其一般认知上的差异,那么究竟该如何分辨以言归隐必谈及的东晋隐逸诗先驱――陶潜为例 1.1 外物与陶潜 “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这是对陶渊明的普遍认识但在“等职”中所包含的并非仅仅是多个职务这么简单的经历陶渊明曾多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这一现象说是归隐其实也算是逃避,因为天不随陶之愿 太元十八年(公元 393 年) ,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据《宋书?百官志》刺史条:“晋成帝咸康中,江州又设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

”可见,陶渊明所任的官职在州郡之中是相当显要的但在其就职不久之时,便因“不堪吏职”而自动挂冠归田在田园生活了五年之后,于隆安四年(公元 400 年)三十六岁之时,入桓玄军幕仕于江陵但就职不到一年又离职归田在田园生活两年多的时间里,晋末政治风云变幻,到陶渊明第三次出仕为官时,时局已经变化了元兴三年(公元 404 年) ,陶渊明做了刘裕①的镇军参军为“东下附义旗” (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 ,陶渊明似乎是主动求官他认为在那个时局之下是能够有希望大有作为的,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便有“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的表述②然而又不到一年,陶渊明离开了刘裕军中而进入刘敬宣幕中参军,不久后又辞官归田同年八月,陶渊明又求官为彭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出仕,八十余日后即托程氏妹丧,挂冠离职从此归于田园 诚然,陶渊明的来来去去、反反复复与当时变换的时局极大联系,他渴望一份事业一番成就,可是东晋王朝是个完全被世族大地主操纵的偏安政权强化门阀制度, 严格士庶之别, “举贤不出世族, 用法不及权贵”是魏晋时期最大的政治特征因此陶渊明以田园来逃避不如意的政治局势也属必然但若从家世而言,虽然陶渊明时期陶氏家族已经没落,但曾祖陶侃与外祖父孟嘉时期陶家的兴与盛,以及对陶渊明的影响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以刘义庆的分类可看出,陶侃乃贤才但同时由于出生寒素,在魏晋时期的门第观念③之下,定练就了刚毅刻苦的品性也正因陶侃的坚毅,陶家在士族门第之中才逐渐有了成就与地位同时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文中对其外祖父孟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与称赞 门无杂宾, 尝会神情独得, 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 顾景酣宴, 造夕乃归始自总发, 至于知命, 行不苟合, 言无夸矜, 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 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 融然远寄,傍若无人 (桓)温问君:“ 酒有何好, 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君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 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答曰:“渐近自然” 桃源不仅称赞外祖父孟嘉的学识与风度,在其思想上也深受影响上文中“渐近自然”寥寥数字却深深地烙在了陶渊明的一生中他爱好自然,也追求人之自然,人与人之自然但这一观念在东晋乱世之中显得不大合时宜,因此才铸就了一位复杂的、多变的、不断归隐又不断入世的陶渊明,也才有了南山下的陶渊明 1.2 陶渊明与陶潜 既然关于是一组即像同义词又像反义词的论证,那么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也必须考虑陶渊明自身与自身的矛盾,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都是有所体现的。

他渴望为官之权,却又不满仕宦;他渴望南山下的田园,却也在想着在朝之乐――这一矛盾的思维因为现世与理想不断在在朝与在野间徘徊 从陶的自我表现与表达(多指诗词作品)而言,渴望在朝的缘由无疑是现实所迫在的有人赏识   《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 《饮酒》其十九:“畴昔苦常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已是时向立年,意志多所耻 ”   《饮酒》组诗多表明陶生计之苦,有如《归去来兮辞》中所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这是渴望入世为官、壮志在朝的一种原因但某种程度而言,这其实也是壮志之体现,是一种为促成自己在朝的一种自我麻醉与借口何以言之?之因陶万年于田园生活,遭遇几次太火之后仍不愿入世可见生活上的难题与困难在陶看来,最多只能算其二,不能列入其一能够称为其一的,唯有他自己的意志 《拟古》其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④ 《杂诗》其五:“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而陶渊明自己的意志就在于他渴望获骋的“猛志” “齐家治国平天下” 、 “立言立德立行” ,这是古儒家所弘扬的价值追求。

因陶家兴盛的历史,陶渊明免不了回受儒家影响,但同时也因家道中落(加之其父为人安静,且过世早⑤)也受道家之影响所以他一面渴望着入世为官,一面渴望着出世的自然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⑥ 《形影神赠答》三首分以形、影、神三个角色,却又极似陶渊明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在“天地长不没”中,一边有“身没名亦尽”的感叹,渴望着在身没之前自己能够拥有的名声;一边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的自得,名声功过皆是身外物,人不应有多虑从这种矛盾的对比之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并非全心渴望“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这也是自然,陶渊明在早起一直渴望出仕,无论当时自己是在朝还是在野 2.归隐与避世的积极与消极 陶渊明之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归隐与避世当然事实也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归隐与避世,隐士大都有所回避,而逃避的最终也多走向隐居这关系就好比儒道两家之于文人骚客,看似人生理想上的巨大对立,其实也完全能够共存――穷、达之时的不同选择 2.1“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就如《后汉书?逸民列传》所言,在一些情况之下,人脱离尘世与喧嚣找到一方安静之所,能够修身养性的确也是一件妙事 这种做法的益处就好比磨难之于亟待创作的文人――“文王趋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也隐居于清溪鬼谷,著《鬼谷子》 、 《本经阴符》 ,教导了苏秦、张仪二徒也有为避开“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死”这一定律的隐居,这一点若是当年刘邦的一众臣下能明白,也就不会莫须有而死了 庄子某种意义而言也不主张避世其以为,隐居山林也还有可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和政治筹码,即以退为进。

隐士既是隐居,也就意味着从世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然而事实上吊诡的是,自许由、务光以来,隐士却往往因为他们的身隐而显名 2.2 避世是较另类的与群体关系 人如果要逃避什么,那定时与某种东西存在了矛盾或者隔阂,因为心理上的不快或者恐慌等情感而产生直接从大环境跳脱离开的念头 陶渊明在东晋时局混乱时选择了田园,这是在逃避时局;竹林七贤在司马政权的强压下各种怪异的表现也是在逃避,阮籍以醉酒十余日躲避朝臣会见,另一面却穷途而哭;刘伶恒纵酒放达,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却曰:“我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T 中!” 据美国作者哈罗德?伊罗生⑦所言,身体、姓名、语言、行为、宗教是个人与群体关系的体现所以一个人无论其原因而选择隐居,那一定是某种关系出现了改变或者称之为异常其实改变常有,可隐居则不常有为何?如芥川龙之介所说, “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 当然“合污”可能谈不上,但是适应你眼中的不怎么满意的世界是比隐居更好的办法 终了,赠以陶潜之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选择自己认可的方式在众生中生存,不必忧虑,不必逃避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注释: ①刘裕虽出身寒素,但在晋末战争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破卢循,讨伐桓玄,履历战功 ②孙晓梅:《陶渊明诗歌典型意义的文化解读》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年 6 月 1 版,第 37-42 页 ③士族在政治上得势之后,开始谋求家族经济、政治等实力如此士族之间形成了“门第” ,门第观念也代表了价值评判标准   ④袁行霈/编撰, 《陶渊明集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 3 月北京第 1 版,2015 年 1 月 4 次印刷,第 165-178 页、220-234 页、235-237 页 ⑤陶渊明之父――陶逸,于陶渊明 8 岁时去世其后陶渊明便与母亲孟氏相依为命 ⑥袁行霈/编撰《陶渊明集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11 年 3月北京第 1 版,015 年 1 月 4 次印刷,第 41-47 页 ⑦哈罗德?伊罗生/著:《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1 月第 2 版,第 91-94 页、59-60 页、100 页 参考文献: [1]龙雪梅.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性格特征[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80-81. [2]曾明华.孤云独无依――浅析陶渊明矛盾的一生[J].沧桑,2008,03:230+241. [3]畅运合,祝东.简议陶渊明性格的复杂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57-58+88. [4]赵洪奎.陶渊明的矛盾性格与最终和谐[J]。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