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复习提纲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8.22KB
约2页
文档ID:19276031
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复习提纲_第1页
1/2

1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上册)第二单元 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1.绿色植物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2、藻类植物:大多为单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苔藓植物:有茎叶,无根,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出现输导组织,通过孢子繁殖后代三类共同点:都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 A“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水泛绿的原因是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有叶绿体 能进行光合作用)B 可以监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植物是 苔藓植物 (原因是 苔藓易受侵害而死亡)C 地层中的煤的形成是 古代蕨类植物 (有的蕨类植物还有观赏、药用等价值)D 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植物是被子植物 (即 绿色开花植物)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叶 叶是植物体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器官1. 观察叶片的结构表皮 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上、下) 保卫细胞(半月形,成对存在,围成 气孔⑥):控制气孔的开闭,含叶绿体栅栏层②:细胞整齐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海绵层④: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叶脉③ 支持作用运输作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向上) ; 筛管运送有机物(向下)2.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气体进出的“窗口” 。

3. 叶片上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 (其它细胞不含叶绿体)叶肉中含大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4. 叶绿素:在叶绿体内,绿色作用是吸收光能 形成条件:必须在光下形成二、植物的蒸腾作用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①场所: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②意义:促进对水的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降低植物体温度;促进水循环,提高降水量,增加湿度,降低温度③过程:水→根→茎→叶→表皮的气孔→散失到空中(水分主要由成熟区根毛吸收,经根、茎、叶的导管向上运输;大部分水由叶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④影响因素:蒸腾作用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⑤应用:1)移栽植物时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选择阴天和傍晚、移栽以后要遮阴等,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植物成活移栽植物) 2)大树底下好乘凉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①暗 处 理 :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目的: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②遮光照射:在黑暗处,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目的: 进行对照 。

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 然后移到阳光下, 照射 3 至 4 小时③取 下 叶 片 : 剪下遮光的叶片, 去掉黑纸④酒 精 脱 色 :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 (隔水加热的原因:防止酒精燃烧)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 (酒精的作用是去除叶绿素 )⑤碘 液 染 色 : 取出叶片, 用清水漂洗干净 然后放在培养皿里, 向叶片滴加碘液⑥滤 色 :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观察结果 (遮光部分的颜色黄白色,没有遮光的部分的颜色蓝色 ) 结论:(1)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2)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2.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 ,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3. 光合作用:条件——光;场所——叶绿体;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氧气4.光合作用的实质: 制 造 有 机 物 , 储 存 能 量 , 释 放 氧 气 物质的转化: 简单的无机物 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能量的转化: 光 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 照5.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叶 绿 体6. 光合作用的意义:①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②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③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 能量来源 ④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7. 实验: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①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二氧化碳 (碳酸氢钠受热易产生二氧化碳)甲装置为实验组(装有碳酸氢钠溶液) , 乙装置为对照组(装有清水)②实验现象:两个装置在光下都有气泡产生甲装置产生的气泡多于乙装置两个装置收集到的气体都是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③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8.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间作套种第四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3. 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 解 有 机 物 , 释 放 能 量 , 产 生 二 氧 化 碳 物质的转化:有机物 无机物能量的转化:化学能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4.意义: 呼吸作用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5.实验: 甲瓶有萌发的种子,乙瓶有煮熟的种子,密闭一段时间后进行操作:①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立刻熄灭的是甲瓶原因是甲瓶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瓶内的氧气②将温度计分别插入,温度较高的是甲瓶,因为萌发的种子产生了热量。

③将甲瓶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因为萌发的种子产生了二氧化碳6.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叶片叶肉2外界条件 影 响 生 产 措 施温 度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水 分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氧 气 一定浓度内随氧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7. 呼 吸 作 用 与 光 合 作 用 的 关 系 :区别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联系光合作用叶绿体 二氧化碳、 水 光 有机物、 氧气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活细胞(线粒体) 有机物、氧 气 有无光皆 可 二氧化碳、 水释放能量相互对立、相互依存8.呼吸作用的应用(1)农作物田间松土,及时排涝,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2)贮存粮食水果降低呼吸作用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绿色的“能量转换器1.绿色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三、天然的“蓄水池”1.绿色植物可以使更多的水渗入地下,对土壤有固定和保护作用2.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 动物的类群1. 根据动物的身体内是否具有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 无脊椎动物——占动物种类的 95%,共同点是:体内不具有脊柱A. 腔肠动物: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B.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外壳为贝壳C. 节肢动物〔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防止体内水分散失3. 脊椎动物——共同点:身体背部具有脊柱 A.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型,体表一般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身体两侧有感觉器官——侧线,能够感知水流、测定方向B.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和皮肤呼吸C.爬行类:真正的陆生动物,体表有坚硬的鳞或甲,用肺呼吸D.鸟类:适于飞行 主要特征:身体流线型,体表有羽毛,前肢变成翼,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短能减轻体重 双重呼吸(肺和气囊)为飞行提供充足氧气。

E.哺乳类:最高等的动物 胎生哺乳, 体表被毛,体内有膈4.恒温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恒定,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变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一、运动的基础1.动物的运动方式:奔跑、飞翔、蠕动、爬行、游泳、跳跃等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3.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不活动的连接、半活动的连接、活动的连接(关节) ,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4.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二、运动的实现: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第三节 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1.行为的主要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节律行为(如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2.社群行为(又称社会行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①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一个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中,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②营社会生活的动物一般比较高等,如蚂蚁、蜜蜂、猩猩、狒狒、羚羊、鹿等3.从行为获得途径可分为 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

1)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 (只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2)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的4.后天性行为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类群——病毒、细菌、真菌1.病毒:A. 主要特征:没有细胞结构; B. 营养方式:寄生C. 生殖方式:自我复制 D.结构:蛋白质〔保护〕和核酸〔遗传〕 2.细菌:A. 主要特征:无成形的细胞核 B. 营养方式:寄生和腐生C.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D. 结构:基本结构(共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特殊结构(有的细菌具有) 鞭毛〔运动〕 荚膜〔保护,耐高温干燥〕E . 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可根据形态对细菌分类〕3.真菌:A. 类别: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霉菌)等B.营养方式:异养C.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D. 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无叶绿体〕【注意】 (1) 细菌、真菌、病毒都没有叶绿体,植物细胞才具有叶绿体 (2.)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类生殖,大多数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第四章 生物的分类1.分类的基本依据: 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其中,分类的最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特征2.生物分类等级(单位):〔由大到小〕 界、门、纲、目、科、属、种3.种:是最基本〔最小〕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生殖能力如,骡子是马和驴两种生物产生的后代,骡子就不具有生殖能力4.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生物数量越少;生物间亲缘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