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诗五首015,3,2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71MB
约47页
文档ID:54190212
唐诗五首015,3,2_第1页
1/47

诗歌体裁——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五言、七言),句数一定:一般每首八句,计四联 :每两句成一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绝句,,句数一定:每首四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但不一定对仗,唐诗发展概况,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初唐,指唐帝国建立至玄宗开元中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2、盛唐,指开元到代宗大历这个时期 “王孟”、“高岑”、王昌龄、“李杜” 3、中唐,指大历至文宗太和的50多年间 顾况、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韩柳”、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4、晚唐,即由太和至唐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 对仗,颈联 对仗,尾联,山 居 秋 暝,王 维,解题:山居秋暝,山居:作者晚年居住在蓝田的生活 暝:晚间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诗 人 小 传,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其诗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首联: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之感点明时间、地点、季节营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的意境,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写幽清明净之景 (视觉 / 听觉),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的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 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写人,只闻其声,侧面描写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得很远,很远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总结:颔联、颈联写了哪些景?有何特点?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动静、视听、视角等方面考虑)?,写了明月、松、清泉、竹、浣女、渔舟, 这些景物清静,幽美,明洁 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先声 夺人的手法(诗中有画)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竹” 这些物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意象: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包括人、物、景、事意象:松,——挺拔,傲霜凌雪,坚强不屈。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咏 松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意象:清泉,——洁净,高洁,息阴无恶木, 饮水必清泉——王维赞贤士语,意象:竹,——竹是高雅、纯洁、 虚心、有节的象征,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 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 此君应是怪归迟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竹” 这些物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分析:这些物象,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的境界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问题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尾联: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对理想中的归隐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题学习尾联,《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句子 王维却认为“王孙自可留” 分析: 居山生活的美好让王维产生了向往之情,所以他说“王孙自可留”,其实是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追求留”与句首“空”相呼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时间 、地点、天气,自然:月 松 泉 石,人文:浣女归 渔舟下,诗人愿望,小结,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对理想中的归隐生活的追求诗歌鉴赏,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入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象”,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赏析:,傍晚,静 动 声,色,诗中有画,清幽,淳厚,结,王孙自可留,1.“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_____2.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4.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 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_____,民风是如此之___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这就给____ 句中的_____________作了有力铺垫从军行,,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 “七绝圣手”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作者简介,1.齐读诗歌,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自由朗读,并与学伴交流,试着把脑海中生成的画面用简笔画画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构思。

思考: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三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直接抒情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用典 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诗中通过对西北边疆空旷荒凉、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战争频仍的描写,借以反衬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和思归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将士的歌颂,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小结,登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石头城,“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石头城的桑变,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中唐优秀诗人、哲学家文学家出身浙江嘉兴,自幼好学,博览古今,20岁中进士,授监察御史等职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进京,游玄都观,因作诗《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先后任连州广东连县一带)、苏州等地刺史。

任中体恤民情,减赋济灾,有不少德政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县 (安徽和县一带)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晚年,因足疾回洛阳,常与白居易饮酒酬 唱,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郎等职,世称“刘宾客”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州(安徽和县一带)刺史,途中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途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景物,意境,情感,山:,国:,潮,月,周遭在,围,(空),——————,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打,(激情汹涌、,寂寞回,(悄无声息、,来:,去:,江流有意),世事无情),,悲凉凄清 寂寞神伤,,旧时:,酒榭舞楼、彻夜笙歌 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夜深还来:,旧月多情、依然光顾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