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的优缺点 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的优缺点 人教社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的优 缺 点 一、优点 1、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1)增加了"比一比"、"分类"内容2)充实了认识图形的内容先认识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并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增加了认识钟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整时、半时4)把"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5)各单元初步渗透了统计、数据整理内容 2、内容的呈献体现了儿童的已有缀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素材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如第6页的"小白兔盖房子"、第96页的"在运动场上"等等 3、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如教科书的第46页、第57页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5=(),可以用数数的方法:9、10、11、12、13、14;可以把9凑成10;还可以把5凑成10并且"凑十法"降低要求,不再写出思考过程。
5、把旧教材的枯燥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内容,变为"用数学"的内容,改变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这样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欣赏图画中学习新知识 6、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教科书第39页"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后面提出了一人问题:"还可以怎样分?"使老师可以创造性的教学 7、教材的"新" (1)"新"在体现教育观念上,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观,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数学乐园"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实验、推理,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也是新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如在学习第几的时候,课本出示了一幅排队买票的情景图,并让学生指出谁排在第几 (2)"新"体现在内容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作为题例,以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形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增加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统计知识等内容 (3)"新"体现在编排上,设置小单元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数学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必需充分注意这种多元的教学目标,以便于教师细致地、深刻地、准确的理解教材设置小单元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和认知目标的同时,去研究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等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4)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是教材新的另一体现实验教材所选取的素材是生动有趣的,是学生所喜爱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8.教材的"活" (1)"活"体现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材倡导小学生在浓厚的问题情景中动手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因此,教材为学生留有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如在学习《数的分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探索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到4的三种分法,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分5根小棒,掌握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5。
第二层次,让学生自己填写6、7的组成,在活动中探索8、9的组成,并归纳出分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从而得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10 (2)"活"体现在教材选择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也富于挑战性,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有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 如在"认钟表"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思考 (3)"活"体现在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例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联系实际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比较、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习8加几,8+9可以把8凑成10,也可以把9凑成10再如分类让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活"体现在练习形式,大部分例题和习题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如跳绳、乘坐公共汽车、小动物找房子等,都是学生所喜爱的 9.教材的"实" 教材首先是落实数学基本功教材减少例题数量、避免过多重复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此同时,通过富有情趣、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活动,保证学生打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缺点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教材在章节的编排上有一定的缺点,如第五章分类应该放在第四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前边,因为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中要用到分 类的知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配套的教具、学具、练习题跟不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