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响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突然想要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立刻停顿唱歌,静静静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其次句调子突然昂扬,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闲得意的得意模样和他的开心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态,“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闲适拘束、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由于心中欢快,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旧是连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缘由,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突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觉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敏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突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灵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特别机智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得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布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纵;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殊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敏捷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非常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予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白,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安静和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拘束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地,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扩展阅读:袁枚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与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进士,朝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选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局部人曾趋前30里迎接。
袁枚面对如此拥护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扩展阅读:个人生活之山林之乐 袁枚年轻时就喜爱追求山林之乐,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始终到他67岁服丧完毕后,才开头了尽情游历山水的旅行这一年,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动身,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要知道,旧时交通不便,以袁枚这么大的年纪,能够承受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之苦而兴致不减,如此频繁、长时间的出游,其身体状况之佳、精力之矍铄可见一斑,难怪当时便有人赞扬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