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维扬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推进宁镇扬文化圈建设陈书录江苏是一个文化大省,也要建设成文化强省我们要推动江苏文化强省的建 设,谱写“中国梦”的江苏新篇章,就应该坚持各个地域文化的融合,坚持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而且是创造性的融合,融合中的创新因此,应该大力推 进宁、镇、扬都市文化圈的发展,建设与弘扬特色鲜明的苏派强势文化维扬文化的特色《尚书•禹贡》:“淮海惟(维)扬州”南北朝吋的庾信《哀江南赋》,:“淮 海维扬”后来截取“维扬”二字以为名明初曾设置维扬府,后来改为扬州府 维扬文化是以享有“淮左名都”的扬州(现分为扬州市、泰州市)为中心的区域 文化维扬文化区域的语言主要是扬州话,扬州话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江淮方 言区独领风骚的土语扬州是江淮名邑,又以大运河沟通南北经过漫长的南北 交融,使扬州方言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言简意赅、风趣生动、爱憎分明、 意味深长,豪放中有俊爽,所谓“不南不北,又南又北”维扬文化有语言文化的特征,也有物态文化与心态文化及行为文化方面的特 征,这主要是:一是刚柔相济的文化品性宋代扬州才俊、词人秦观(少游)《望海潮》: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 东风。
豪俊气如虹 维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以瘦西湖、何园和个园等扬州园林为代表的自然 人文景观呈现出古色古香、雄秀结合的风貌,又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淸新优 雅与豪迈俊发相结合一一刚柔相济的文化特征例如,扬州的玉器玲珑剔透,兼 有“南秀北雄”的艺术风格扬州的漆器瑰丽多姿,兼有南北之长,形成“清、 精、雅、健”的特色扬州0林引进徽州的建筑手法,借鉴苏州园林的模式,以 独特风格自立于中国园林之林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相比,总体风格M样是文气、 灵气、秀气,而扬州园林比苏州园林少一分雕琢,多一分质朴;少一分繁富,多 一分简洁;少一分柔腻,多一分刚劲由此要说扬州人的骨气明朝末年,清军 统帅、摄政王多铎率兵南下,攻打扬州,扬州督师史可法带领军民拼命抵抗破 城的前一H,史可法写下了绝命书相传这一天深夜,城内老百姓中有二人,见 史可法室N还亮着灯,便将熬好的一大钵莲子银耳羹送到了督师府,一是让史可 法养心补气,二是敬佩他为官廉洁、高尚史可法明白百姓的美意,乂在羹内撒 丫一把色红似血的枸杞子,表明自己决不苟且偷生,发誓血染疆场扬州城破之 日,史可法被俘后大义凛然,誓死不降清军丧心病狂,屠城十日,但这一象征 扬州人骨气的小吃一一莲子羹被流传了下来,扬州民谣中唱道:“吃过晚饭思夜 宵,一碗莲子羹,清心又补脑,一觉睡到大清早。
扬州人的骨气通过扬州流传 的民谣乃至小吃莲子银耳羹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二是“贾而好儒”的城市风尚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在今扬州市丙北部蜀冈之上筑邗城,这 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从此,扬州开始丫它的城市发展史在近2500多 年的历史中扬州城曾儿度辉煌隋代利用邗沟开通大运河,实现了黄河、淮河、 长江的连结,使扬州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城市文化的翘楚,扬州的社会、经济、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位居全国之首,“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这是北宋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59)上的记载,“扬一益二”是记载 唐朝人(时人)的话,说当时城市“商贾如织”,繁荣富裕,扬州第一,益州(成 都)第二,扬州富甲天下元代扬州“商贾云集,舟辑溯江远及长沙”(姚燧《真 州路总管府经历吕君神道碑铭并序》)明代的扬州,来B全国各地的富商E贾云 集:“扬,水国也北吞淮泗,西连滁濛,南浮金焦,东汇海堙,非江北一大都 会哉!聚四方之民,新都(新安,指徽州商帮)、最关以西(指陝西商帮)、山占 (指山四商帮)次之明万历《扬州府志》序)清代扬州的繁荣达到高峰,孔 尚任《有事维扬诸开府大僚招讁观剧》诗中写道:“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 盛罗绮。
……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到乾隆时期,扬州的繁华达 到鼎盛,富庶甲天下,“四方豪商大贾,鱗集麇至,侨户寄居者,不下数十万” (乾隆《淮安府志》卷13),跻身于世界十大城市之列扬州等地的盐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是“贾而好儒”徽商中有相当一部 分兼具商人和文士的双重身份,如马曰琯、马曰璐、江春、江昉、汪楫、汪懋麟、 许承宣、孙枝蔚、程梦星、程晋芳、郑元勋、鲍志道、鲍漱芳、鲍勋茂、汪应庚、 郑鉴元等,大多“商而兼士”扬州盐商不少附庸风雅,与文人交相唱和,所谓 “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林苏门《续维扬竹枝词》),并有不少著 有诗文集,如孙枝蔚著有《溉堂集》,程晋芳著有《勉行堂集》,马曰琯著有《沙 河遗老小稿》等袁枚在《扬州游马氏玲珑山馆感吊秋玉主人》中称赞扬州的徽 商马曰琯云:“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扬州的徽商马曰琯、江春等 供养或与之唱和的有厉鹗、全祖望、袁枚、赵翼、蒋士铨等著名文人,还有盐商 支持的书院(如马曰琯出资重修梅花书院)培养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和汪 中、洪亮吉、孙星衍等大批知名学者,所谓“梅花安定广陵(指扬州的梅花书院、安定书院、广陵书院)兼,膏火(点灯的油,借指求学的费用)来源总是盐。
(倪澄瀛《再续扬州竹枝词劫余稿》)三是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从汉代枚乘的《七发》等赋体的创新到唐代张若虚“以孤篇压全唐”的《春 江花夜》,均体现了扬州文化中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明代中后期的泰州学派, 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领异标新的学派其创始人王艮曾“商游四方”,学无师承, 不拘泥于儒家经典的文义,“信口谈解”,主张“百姓日用之道”,主张从日常生 活中寻求真理,多少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与特色,“非名教之所能羁络”(黄宗羲《明 儒学案•泰州学案•序》),是带有“异端”色彩的启蒙思想清代郑燮(郑板桥) 等“扬州八怪”,他们卓而不群,特立独行,师法自然,直抒胸臆,以诗、书、 画作为武器,抨击时政,鞭挞官僚,关心民生疾苦:“衙门卧听萧萧竹,疑是民 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海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 包大中丞括》)以艽创新的勇气、独特的个性、泼辣的画风,冲击着当吋复古主 义风靡的画坛,呈现出“怪异”而又解放的思想四是兼容会通的高远追求南朝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受到广大文 士的高度重视,杜甫倡导“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甚至民间流传“《文 选》烂(烂熟),秀才半”的谚语。
由隋入唐的扬州人曹宪注释《文选》,撰《文 选音义》,广收门徒,创立《文选》之学唐代扬州人李善在曹选的基础上再注 《文选》,广征博收,“淹贯古今”,撰写《文选辨惑》10卷和《文选注》60卷, 详细精审,独立一说,使扬州成为“《文选》学”的发源地清代的扬州学派,是乾嘉时期与以惠栋为首的吴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鼎足 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段玉裁(金坛人,肆业于扬州安定书院)、 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汪中、焦循、阮元、刘宝楠(以上均为扬州人)等他们 把辑佚、校勘、注释等研宂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与义理,不仅讲 宄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合汇通,所以,当代学者张舜徽 指出:“余尝考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吴派)最专,徽学(皖学,皖派)最精, 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胜;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五是闲雅和合的生活情趣扬州,是一个富有神奇魅力的地方,不仅引动诗人骚客要“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甚至出现了边关丙域“商胡离别下扬州”(杜 甫《解闷十二首》)的风气唐代徐凝《忆扬州》诗中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 分无赖是扬州清代黄慎《维扬竹枝词》中写道:“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 春气熏。
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扬州的魅力,固然是由于经济发 达、城市繁荣,但与扬州人闲雅的生活情趣不无关系扬州人种花养花历史悠久, 呈现出“果竹繁盛,花药成行”的景象清代以来,无论是官宦商贾,还是平民 百姓,多以养花种草为乐,正如方桂《望江南百调》词中所说:“扬州好,花市 簇辕门,玉面桃幵春绰约,素心兰放气氤氳,宣石衬磁盆扬州不少人以养鸟 为乐趣,以往扬州与北京、上海在一起,被人们誉为全国三大养鸟之地,清代惺 庵居士《望江南百调》词中写道:“扬州好,溜雀校场中月样红叉鹦鹉架,水 磨黄竹画眉笼,顾盼健儿雄扬州人以闲雅的生活来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扬 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室,枵腹而往,日将午,始归就午餐”(清代徐珂《清 稗类钞•饮食类》),因而,扬州茶肆“甲于天下”早晨喝茶、吃汤包等点心, 晚上以泡澡等方式休闲,所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闲雅和合的生活与 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扬州获得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优化维扬文化,做强宁镇扬都市文化“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曾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现在又 是江苏省的省会、长江三角洲大都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隋唐代,扬州是当时 富甲天下的大都市:“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
谓天卜之盛,扬为一,而 蜀次之在“十三五”期间或至2030年,将宁、镇、扬建成古都特色与现代文 明交相辉映的江滨文化都城,建成有强人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都市文化圈以南京为龙头,建设宁、镇、扬大都市文化圈的主要战略措施:1、 科技教育先导 南京素来为学子云集的教育中心南朝宋时,在建康(今南京)设立了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四所学馆,可算是我国分科大学的歼始明清时,南京是位于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中心,如江南贡院有号舍两万零六 百四十四间,每次考试可容纳两万多人现在,在宁高校30多所,科研机构600 多家,中科院士和工程院士 70多人,教育、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 位居全M第三建设南京大都市文化圈,就要以科技与教育为先导,不仅要成为 科技大市、教育大市,还要成为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尤其要发挥高校密集的优 势,强化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咨询服务等作用,建成全国 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国家创新 型城市2、 文学艺术强军 南京不仅是“文化古都”,而且是“文学古城”,“风俗 之美,喜文艺而厌凡鄙,得天地之灵懿也《客座赘语》卷八)例如,南朝齐 梁年间,诗人谢眺、沈约等在建康(今南京)创“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 诗歌,这是我国诗歌格律化的开端。
建康也是山水文学的发祥地,谢灵运及 谢跳等开辟了山水诗创作的新路,谢跳清新的山水诗风,令唐代大诗人李白“一 生低首”南京文学史上,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和名 剧《桃花扇》的作者,都与南京关系密切,名著《儒林外史》则诞生于南京书 圣王羲之、“画绝”顾恺之、龚贤等“金陵八家”,以及徐悲鸿、傅抱石、刘海栗 等一批现代著名画家,都曾经活跃在南京艺坛上在建设南京大都市文化圈之中, 一定要树立争胜意识与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努力创作出具有气派和时 代风格,体现苏派文化特色的精品名作,造就一支文化艺术的强军,使南京的文 学艺术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在国家级的各项文艺重要奖项评选中,力争名列 前茅,以实力强盛的艺坛苏派名扬中外3、 学术研究重镇 南京,在中国学术史上冇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一《文心雕龙》,就是曾居住在建康(今南京) 定林寺的刘勰所著《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也是当吋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而成的明清时期,随着中华文化中心向东南推进,南京 逐渐奠定了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近六十多年以来,南京在学术研究方面,足以 与北京相抗衡,流派纷呈,大师辈出。
在建设南京都市文化圈之中,应该将南京 学术城做优做强应该加大投入,瞄准前沿,团结协作,保护竞争,拓宽视野, 拓宽学科优势,坚持学术创新,形成具有江苏及南京特色的学术流派,形成若干 在全国领先、有世界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