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陈氏家族陈王庭吸收前人拳术精华(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即采用了二十九势),还结合了导引吐纳,采用“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使能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并加强爆发力量,动作缠绕,畅通气血,则是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交修,身心并练的意识、呼吸与动作三结合的内功拳其动作特点: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气势宏大如大海波涛汹涌,运用缠丝劲螺旋缠绕转折 陈式太极拳现流传由第一络和第二络(炮锤)第一络是以身领手的练法,外形上具有缓、柔、稳的特色,以后各式太极拳都是在第一络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第二络是以手运身的练法,动作较复杂、疾速、紧凑,具有快、刚、跃的特色 杨式太极拳: 是由陈式老架,经杨露蝉、相健候、相澄甫祖孙三代修订而成,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和顺、轻灵沉稳、身法中正、圆满,动作刚柔内合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采用“气沉丹田”的呼吸与动作自然相结合方法,较易练习,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按学拳者不同年龄、体力以及各人不同要求的条件不同而调整运动量,既可治病保健,又适于强身健体,提高技术,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开展教为普遍。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从杨露蝉学陈式老架,后访温县陈家沟,从赵堡镇、陈青萍学新架,后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潜心研究,更有发悟经甥李亦畬、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祖孙三代相传亦称郝式太极拳,或赵堡太极拳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劲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 吴式太极拳: 由满人全佑向杨式学得小架子,并经其子吴鉴泉修订,逐渐衍化为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动作细腻架式小巧的中架子由于是从大架开展而紧凑,故紧凑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步法严格按川字走,身法前倾,斜中寓直,前弓后坐均为稳定的直角三角形严格分清虚实,强调意气配合,力求虚静,劲络以柔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拳、八卦拳后,复从郝为真学习太极拳后将三者精髓融全互合,创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为撤舒展圆活、动作敏捷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转身则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