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到生活世界生活论美育的五个环节 “美育”一词的内涵相当丰富,它可以指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指人在审美状态中成长的过程,甚至可以指美对人的濡染作用而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审美和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很突出地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之中,即所谓“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这种状态往往发生在一种整体的审美语境之中,典型者如《论语·先进》中曾子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里,审美状态的生发有一个明显的切入点,就是“舞”和“咏”,亦即艺术有了艺术之后,人郁积于心的情感得以抒发,进而向外彰显,与外界产生某种共通感,实现情景交融,以景之情强化人之情,达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效果这种美育可称为“人生论美育”,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高雅的艺术品,随时呈现优雅的生活姿态现代以来,在“美学东来”的语境中,这种中国传统美学的思路被赋予了对抗性色彩,被认为具有精神救赎之意,也就是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和审美的人在经过了工业社会洗礼之后的当代,上述“人生论美育”历程遭遇了新的语境,它突出表现在全球化借由智能互联网骤然来临。
面对如是之大变局,美育应该如何转向?本文尝试通过五个环节,就该问题进行简要阐述第一环节:情为基础无论中国或西方,美学都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也就是说,审美总是要激发人的某种情感,进而冲破常态(日常生活)的束缚,实现某种想象的自由丰子恺曾说:“纯粹的知识和道德全是枯燥的法则的纲这纲愈加繁多,人生愈加狭隘[1]而要实现这种基于情感的想象自由,主要凭借对象是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因此,美育应该是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特别是诉诸感官又能引起深刻审美体验的“美的艺术”(Fine Arts)这种艺术所引发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遍情感,如生气、怨恨、快乐、愁苦、嫉妒等,而是一种“美的情感”中国古代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就有“君子美其情”的表述;近代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也提出,艺术的目的在于“唤起美情”,艺术是“唤起美情之最适之形式”这是一种偏向高雅层次的情感,也可以叫作“诗意”第二环节:趣为中介艺术是靠什么喚醒情感、维持情感的呢?主要是“趣”,如情趣、趣味、志趣等有了“趣”,人们就会对艺术爱不释手、流连忘返,进而沉浸于它所构造的情感世界之中这就把艺术与情感关联了起来近代美育大家,无不标举“趣”,梁启超谈“趣味”,朱光潜说“情趣”,丰子恺则言“真趣”,其实就是一种把人生意义艺术化的表现,或者说是在艺术审美(包括自然山水)中发现的人生意义。
通过品“趣”这种值得玩味、富有内涵的行为,人与世界发生了关联读诗、看戏、赏曲,乃至听雨、品茶,都是美与人生相勾连的关键性中介,其中最要紧的就是“趣”有“趣”,则大千世界蕴含在方寸天地(如一幅画)之中,人的想象力、归属感与创造性得以被激活;无“趣”,则大千世界了无意义,黯淡失色,人便成了行尸走肉在这里,“趣”几乎就是生命本体因此,美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技法和技巧,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艺术史论的脉络与结构——这些都是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品味到“趣”的存在,在某种“趣”(行为)中找到情感的生发处,进而为自己打开一个大千世界,即鉴赏特别是要培养出某种看似无用的趣味,美育才能对个体情感有所介入其反面,如论者言:今之书法教育多只关注“如何写好字”,而“这个办法并不成功”,因为“很多上过书法课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依然不能欣赏书法作品”[2]第三环节:育为目标在以“趣”为中介的基础上,人已经有了成为完整的人的可能,因为他/她在“趣”之中发现了一个与此生此世不同的诗意的世界这一过程的发生,其实就是个体的美育很多美学家都对此作过深刻阐述,如唐君毅之“感通”、朱光潜之“移情”、梁启超之“移人”,乃至今人所谓“共情”,基本内涵都是审美主体完全融入审美境界之中,审美感受与审美对象浑然一体。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过濡染与熏陶,其趣味也就会从表面的爱好转化为“乐”(lè)《论语·雍也》中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倡导“乐”高于一般的“趣”就个体来说,这一过程的至高境界就是“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亦即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精神自由曾子描述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孔子所作点评“吾与点也”,都是对这一个体状态的肯定这一进路是清晰的,在宋代之后也成为整个传统儒家所谓“寻孔颜乐处”的重要话头但是,美育不仅作用于个体,它还需要作用于群体个人的“乐”要变成具有影响力的文艺传播,亦即“乐”(yuè),才能使美育具有“群育”的作用,使群体间彼此包容、社会趋于和谐《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是倡导把立足于个体解放的“人的美”转化为“社会的美”在中华文明礼乐教化的逻辑里,这就是“礼主别异,乐主和同”(马一浮语)而正是在这一逻辑中,美不是独立的精神自由,而是有着很强的道德性从古至今,中国的美学家几乎没有主张彻底唯美的,都在美中融入了真与善第四环节:化为愿景个体的审美可以偏向自由,在自由中对社会的礼俗有所突破,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往往多着眼于此但就富于群体意义的美育来说,就不得不考虑审美与社会公序良俗之间的协调关系。
美育不只是要培养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彼此欣赏、充分包容的精神空间,让个体的自由能够得到更多释放与认可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此谓也因此,美育的起点虽然只是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但它追求的愿景却是要整个世界或曰“人类社会”都能实现“化”的效果个体实现“化”的效果,无非是如陶渊明在《形影神赠答诗》里描述的“纵浪大化中”;而群体实现“化”的效果,则是“永久和平”得以实现的美学可能,这对全球化时代来说更加重要近代中国就曾经历过全球化,而今天的中国面临的是更深层的全球化前者引发的“刺激—反应”让中国人痛彻地认识到传统中存在的问题,催生了新文化运动;后者引发的“刺激—反应”则让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传统不能丢,故而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兴国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美育的目标是要使世界“化”为审美空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彼此包容,能够从他者文明中寻找到“趣”,并以此拓展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实现文明共生与交流互鉴正如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所言:“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第五环节:返真成俗上述“人生论美育”是一种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即要“让生命重归于深情、高尚、生动与诗意,让生命复归于本真、从容与和谐”[3],也就是笔者曾撰文提出的“重建优雅的生活姿态”。
但这种优雅的生活姿态,并不能脱离庸俗乏味的日常,而应该使日常“点铁成金”人是成长于日常之中的,需要在普通的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王小波在小说《红拂夜奔》中写道:“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反之亦然——一个人光有诗意的世界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有此生此世絕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流水线与快递车之间、文山会海与颠勺炒菜之中这样的生活几乎没有谁可以免俗在物质不够丰盈的时代,美、艺术、诗人在精神上往往是超拔于世俗的,这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成为世俗生活的某种榜样但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共同富裕逐渐成为现实,高高在上的美学也应该步入凡尘,把过于偏重自我、偏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朱光潜语)转向日常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趣味和活下去的理由正如宗白华所言:“我们任何一种生活都可以过,因为我们可以由自己给予它深沉永久的意义在此,特别要强调“群”中之“俗”人类已经进入了智能互联时代,当互联成为普遍语境时,人却更加倾向孤独地生存譬如,一个人观看的小屏逐渐替代了众多人一起看的电影大屏,电竞游戏、宅家刷剧、网络购物等,都是自我行为它们是“俗”,但不是“群”在这样的语境中,还强调偏重自我的审美,就很可能脱离自我与他者的关联,进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对人世间难免存在的苦难、纠缠和孤独显出某种程度的忽视。
审美主体失去对他者世界的赞赏,也就没有了“美美与共”的可能所以,既要“俗”(日常),也要“群”(全球),这才是走向生活论的美育林玮/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注释:[1]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M]//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26.[2]刘九洲.新时期书法教育刍议[J].上海艺术评论,2021(4):82-83.[3]金雅.为什么重提“人生艺术化”[J].艺术百家,2012(6):10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