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淮南师范学院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4MB
约106页
文档ID:30082233
淮南师范学院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_第1页
1/106

1淮南师范学院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宽口径、实基础、强技能、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辅修专业制度是指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主修专业所属本科专业目录二级专业类以外的其它二级专业类的专业课程完成辅修专业规定的全部学分者可获得相应证书第三条 辅修双学位制度是指在完成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学习后,按照两个专业要求获得学位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实践环节训练,并分别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获得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两个学士学位第二章 学 分第四条 辅修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获得辅修专业证书者最低需修读辅修专业 24 个学分(总课时为 430—500 学时),完成不少于 8 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具体学分和课程由各专业所在系确定)第五条 辅修双学位的课程门数在辅修专业课程门数基础上增加 2 门以上申请辅修双学位证书者最低需完成 40 个学分(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同时完成主修和辅修两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并且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在中等以上。

第三章 申请条件及程序第六条 申请辅修专业学习的必备条件为:(一)全日制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二)修满第一学年主修专业全部课程学分,且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全部 70 分(学分绩点2.0)以上,学有余力第七条 申请辅修双学位学习的必备条件为:(一)获得辅修专业全部课程学分且平均成绩达 75 分(学分绩点 2.5)以上;(二)主修专业成绩全部合格(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两个系列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 1.5 以上);第八条 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辅修专业报名、审批工作,具体程序如下:(一)各系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周内提出开设辅修专业申请,包括辅修专业名称、可以接受的学生人数及相关要求,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2(二)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各系提出的开设辅修专业申请,通过后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三)学生本人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辅修专业申请表》,交主修专业所在系;(四)主修专业所在系对申请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资格初审,通过后将学生名单提交教务处审核;(五)教务处对申请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名单进行审批后,在网上公布各辅修专业最终学生名单,并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反馈学生所在系第九条 辅修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各系对本系参加辅修专业学习并有资格提出双学位申请者进行资格初审,初审通过后将合格学生名单交教务处审核,由教务处公布各专业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的学生名单。

第四章 教学组织与管理第十条 辅修专业可采取单独编班、随班听课和自修形式组织教学,每个辅修专业每学期开设 2 至 3 门课程为避免与主修课程冲突,单独编班上课的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进行第十一条 辅修专业所在系应根据学分制管理办法制定出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方案和具体要求,并负责相应教学环节的实施与管理第十二条 辅修专业于每学期第三周前公布辅修编班情况与开课课表第十三条 辅修学生应首先保证主修课程的学习由于选修辅修专业或其他原因导致主修专业出现一门必修课程补考后仍不及格,则由主修专业所在系书面通知辅修专业所在系和学生本人,终止其修读辅修专业,并报教务处备案;参加双学位学习的学生,主修专业出现不及格课程,将取消其申请双学位资格第十四条 辅修专业所有课程不设补考学生在辅修专业出现一门课程成绩不及格,可以重修一次,重修仍不及格者,终止其修读辅修专业;同时出现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成绩不及格时,不得重修,终止辅修专业,并由辅修专业所在系报告学生主修专业所在系和学生本人,并报教务处备案第十五条 学生因故未修满辅修专业学分即终止学业者,允许其将辅修专业所修课程的学分转入主修专业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学分计算。

第五章 学籍及成绩管理第十六条 辅修专业所在系应按学期将学生的辅修课程成绩登入《辅修成绩登记册》,并在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将辅修专业的学生成绩单提交教务处,教务处审核确认后转送学生所在系归入学生本人档案第十七条 学生修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由学校统一发给写实性的辅修专业证书;符合双学位资格者,同时发给双学位证书第十八条 在学制要求期限内完成主修专业要求的全部学分,但未完成辅修专业要求的学分者,3不颁发辅修专业证书;完成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全部学分,但未完成主修专业学分者,只颁发辅修专业证书,不授予双学士学位4第六章 附 则第十九条 我校与其他高校互认学分,申请到其他高校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学生,按本办法进行资格审查,由教务处将最终的审查合格名单提交给所在学校学生在外校辅修学习期间,执行所在学校相关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外校申请来我校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学生,由学生所在学校教务处提供资格审查合格名单,按本办法管理第二十一条 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应按照辅修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缴纳辅修专业的学习费用,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收费在每学期学生注册时由财务处统一办理。

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辅修专业学习,或未能完成所修学分,其所交费用不予退还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自 2009 级本科生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修、 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404一、专业简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四年制师范类文科专业该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全面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培养“宽口径、实基础、强技能、能创新”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特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二、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具备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立足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能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教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立场、观点与方法,具有现代理念,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三、修业年限、学时、学分修业年限:思想政治教育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基本学制为 2-3 年辅修专业学时: 378 学时辅修双学位学时:594 学时辅修专业学分:思想政治教育辅修专业总学分设定为 21 学分;辅修双学位总学分设定为 43 学分,其中学位论文 10 学分四、专业类别及授予学位专业类别:政治学类授予学位:法学或教育学士学位五、主干学科、相近专业主干学科: 政治学、教育学相近专业: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政治学与行政学六、主要课程简介6课程编码:0101110 课程名称:毛泽东概论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内容概要: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高师政教专业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为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参考教材及书目:1、陈献忠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安徽大学出版,2006 年版2、顾伟民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5 年版3、庄福龄, 《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5 年版4、罗正楷主编, 《毛泽东思想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课程编码:0101108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4内容概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想觉悟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参考教材及书目:1、田克勤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2、 田克勤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教京出版社,2009 年版3、毕京京、章传家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9 年版4、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课程编码: 0101109 课程名称:政治学概论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内容概要:政治学是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关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作为政治学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与阶级、国家政权、国家的统治形式、政治统治体系、无政府机构、政党制度、行政与人事、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时代与国际关系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参考教材及书目:1、 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 ,高教出版社,2009 年2、 燕继荣, 《现代政治分析原理》 ,高教京出版社,2004 年3、 姜安, 《政治学概论》 (第二版) ,高教京,2009 年版4、 王松, 《政治学》 ,高教京出版社,2009 年7课程编码:010111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内容概要: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基本原则及规范体系,以及道德建设(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该课程的内容结构是:伦理学的对象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方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传统道德的价值结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活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参考教材及书目:1、罗国杰主编《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2、章海山主编, 《伦理学引论》 ,高教京出版社,2008 年版3、陈燕译, 【美】史蒂文·卢坡尔, 《伦理学导论》 ,人大出版社,2009 年版4、龚群, 《新编大学伦理学》 ,人大出版社,2009 年版课程编码:0105102 课程名称:宪法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5 学分:2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概念、本质、价值、宪与宪政的关系、中外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的实体规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宪法的运行程序(宪法的创制、宪法的实施与实现、宪法实施的监督)等内容。

教材与参考文献:1、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2、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3、沈宗灵著:《比较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4、李洪昌:《宪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董和平、韩大元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6、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第二版课程代码:0103205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