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虚静〞说与李贽“童心说〞比照研究摘要:“虚静〞说是庄子所强调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它既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也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的心理状态具体而言,它要求主体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创造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思想与庄子“虚静〞说的哲学思想有共通之处,庄子提出以“心斋〞、“坐忘〞到达虚静之境,赋予了“童心说〞追求自然、反伪贵真等精神本文将先秦时期“虚静〞说与明朝时期“童心说〞比照,从而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虚静〞说“童心说〞禅宗渊缘比照研究一.虚静说的起源及涵义“虚静〞说作为先秦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本为一哲学命题,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目标,老子曾提出过“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体悟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庄子在此根底上第一个正式系统概括出了“虚静〞说,即“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所谓虚静,主要是指人们从事审美活动或艺术创作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虚静的心态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要求人们“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另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必须离开一切利害关系,不受外界干扰,能从内心把握宇宙万物,可以使人进入“大明〞的境界与虚静相通或相似的概念还有清静、空明、恬淡等虚静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是道家表达思想、观道的方式庄子认为“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把“虚静〞推及于天地,通于万物,就是天乐,“虚静〞是其实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观道途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体保持心灵的澄亮清净,方能修己体道由此可得,庄子所主张“法天贵真〞、“以天合天〞等思想是由“虚静〞说推展派生,也是依据庄子的“道枢〞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通过“虚静〞的方式,主体以心志统一的凝神状态专注于对象,道与天地万物为一,最终演变复原为〔我与天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境界二.“虚静〞说与“童心说〞的禅宗渊源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其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禅宗将佛学的思想与老庄玄学紧密结合,惠能禅学注重在思想内容上自然地透露出老庄天人之学的精义徐小跃认为“惠能禅的后期禅宗更是在本来具有的意义上表达出禅与老庄的契合并且,在‘自然范畴的统摄下,终于把老庄的天人之学与禅宗的心性之学聚会到‘自然这面旗帜下。
〞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正是禅宗所谓的“禅悟〞庄子认为“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离形〞,即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去知〞,即消解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伪诈如此,心灵才能开敞无碍,无所系蔽,而通向广阔的外境庄子的“虚静〞说和禅宗所强调内心的自证如出一辙,都要求“离形〞、“去知〞摆脱感性欲念与理性观念之蔽,注重体验宇宙和人生的本体内心的真实李贽视童心为虚净空明之体的见解,直接导源其禅宗思想〞晚明时期的童心说,与王守仁心学有关心学家论童心的目的是探讨其本体的本真性,这又与禅宗的思想相同,故在本体意义上,童心说援引禅宗理论为其印证王阳明认为童心的失却那么非本体不在或损缺,而是讲其被遮蔽,如“太虚〞为“云雾四塞〞〔?传习录?〕,暂时不见而已,因此,复性也就是去障、去蔽,返其澄明阔然之质这样对于童心与蔽障的对立,无疑便成了有与无对立的佛学及道学命题进而李贽在?答明因?中也曾论佛家之心性曰:“心性本来空也本来空,又安得有心更有性乎?故二祖直至會得本来空,乃得心如墙壁去耳既如墙壁,那么种种说心说性诸缘,不求息而自息矣;诸缘既自息,那么外缘自不入,内心自不喘,此真空实际之境界也,大涅槃之极乐也〞,这种心性论是以南禅宗慧能的“见性成佛〞的思想为基点。
慧能所说:“犹如虚空〞、“根源清净〞、“觉体圆明〞之表述,均与李贽所言童心异旨同归李贽汲取禅宗思想是为了寻求一种率真自然的生命方式三.庄子虚静说与“童心说〞之美学内涵比较首先,在悟道观上,庄子与李贽都强调对自然之道的追寻庄子“虚那么静,静那么动,动那么得矣〞、“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虚静作为他追求朴素的自然之美的方式,而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虚伪的华饰庄子内篇齐物论?提出“天籁〞、“人籁〞、“地籁〞的说法认为“天籁〞是指各物因其各己的自然状态而自鸣,是众声籁中最高层次,假设要得到最高音乐,那么要在大自然中去体悟万物的节奏李贽将自然观视为其最终旨归,崇“化工〞贬“画工〞与庄子“天籁〞思想相似他认为“声色之来,发于性情,由乎自然〞,只有发乎性情而自然流露情感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并竭力称赞有天然之美、自然造化之工的?拜月?、?西厢?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化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与?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
〞又认为“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载〞,人在触景生情时,勿须克制,心中万般思绪,尽可为不平之语“发愤著书〞其二,庄子“法天贵真〞与李贽“绝假存真〞思想都表达了求真的生存态度庄子渔父?中,庄子假托渔翁之口与孔子的对话,集中表达了“贵真〞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所说圣人法天贵真,不为世俗所困扰,那么需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到达“以天合天〞人性本真的复归在此处“真〞不仅包含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的精神,而且也完全反应人的本性真实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庄子认为世俗礼法与人之性情对立,是世俗虚伪的产物,而外加于人的标准,只会使人情感的表露受到压抑而变得虚情假意李贽进而以见闻、道理为伪,批判社会的虚伪不实,强调个体性情的自然率真与情感的真实表达来寻求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真与假相对,他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为“天地间之至文〞而批判“?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數也〞。
李贄和庄子都推崇“真〞,但二者思想上仍有些差异庄子贵“真〞是从宏观出发,依托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追求返朴归真与天人合一而李贽尚“真〞,是从个体价值角度出发,强调情感无节制的表达,更具社会批判作用李贽从庄子那里“吸收了反伪、反束缚的贵真精神,赋予了‘真心以较为具体和现实的内涵〞“绝假纯真〞、“一念之本〞是童心说两个主要特点一念之本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和功利心,是“绝假纯真〞得以成立的依据在?答邓石阳?开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进而充分肯定了好货、好色等人的世俗欲望与物质要求其三,“虚静〞说与“童心说〞都表现了反圣意识庄子“虚静〞说尊重自然的性情,而不赞成儒家以仁义一性拘囿天下万性盗跖篇?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思想,假借盗跖之口批评儒者“作言造语,妄称文武〞,抨击统治阶级,自尧舜至武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李贽在解释“虚静〞时,表现出了和庄子接近的反圣思想虚者,道之常;静者,道之根……如此者,是为明道静极而光生矣;知此者,那么能有容万物之复命……如此者,是为明道静极而光生矣;知此者,那么能有容万物皆备于我矣由此而公、而王、而天,皆容物者之所必至,而明道者自然之验也。
何足怪欤!〞李贽认为“万物皆备于我〞、“道自我出〞,我为万物之主,于是我与孔子、释迦牟尼、老冉无上下之别这是一种反圣意识,也是一种张扬自我的平等意识,欲与三教圣人比上下李贽认为人人平等“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这种平等意识,也包括了两性关系中的男女平等,他赞扬寡妇卓文君的私奔,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应有婚恋自由的权利综上所述,庄子与李贽虽处不同时代,历时千年,但他们的“虚静〞与“童心〞二说,却因思想之深邃,而一脉相承庄子以“虚静〞之心,提倡回归自然,主张个性的本真与自然汇通、融合,追求“出世〞之道相比之下,李贽的“童心说〞汲取庄子“道法自然〞思想和禅宗心性之学,主倡“真心〞、“真情〞,追求“入世〞之真,因此对“理〞的批判更具有原创性参考文献【1】戴峰.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21〔04〕:129-132.【2】褚春云.?庄子?“虚静〞说的诗学阐释[J].江淮论坛,2021〔05〕.【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出版社2021年版.【4】老子著、陈阳译.?道德经?[M].中华书局出版社2021年版.【5】李贽著、李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6】徐小跃著.?禅与老庄?[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