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台转移

c**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36KB
约4页
文档ID:299486324
平台转移_第1页
1/4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平台转移 (一)平台转移的概念 传统的种植体系统中,种植体与基台连接是基台完全笼罩种植体平台,基台与种植体平台边缘相密合,设计思路是尽量扩大接触面积,有效的分散咬合应力1991年3i公司开发了直径为5.0mm和6.0mm的粗种植体植入骨密度较差的位点,以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但开头由于缺少与之配套的宽直径愈合帽和基台等修复部件所以,最初植入的粗种植体均采用直径为4.1mm种植体的基台举行修复由此发生愈合帽和基台直径小于种植体平台直径0.9mm或1.9mm的现象5年的放射线片查看却意外察觉这些种植体周边的骨组织更加稳定,碟形骨吸收的发生量极低,甚至在好多病例根本就没有发生种植体周边的碟形骨吸收随访的结果提示,当种植体一基台界面向种植体平台边缘内侧(种植体轴心)水平移动、远离种植体平台边缘时,会明显降低种植体周边牙槽嵴顶骨吸收因此,提出了种植体平台转移的概念:在骨水平种植体平台上,基台直径小于平台直径,使基台连接位置向种植体平台中心内移,更加切实的表述理应是负荷平台内移基台半径与平台半径的差为平台转移的距离(图4-5) 平台转移的主要目的有两点: (1)裁减种植体平台周边的碟形骨吸收。

(2)在种植体平台上和基台周边形成稳定的种植体周边软组织封闭 根据种植体平台转移的概念,假定种植体平台周边的骨组织不吸收,甚至向平台外观生长因此,提出了骨平台转移的概念:种植体冠方,与牙槽嵴延续的骨沿种植体平台向种植体中心生长形成环形新骨为达成此目的,种植体颈部均为粗糙外观,并在平台边缘形成粗糙外观的斜面设计(颈部倒锥形设计),以利于在种植体平台周边产生最大的牙槽骨量,并改善软组织支撑效果 (二)平台转移的设计 在当时,只有Ankylos种植体系统与平台转移理念相符,成为平台转移的研究模板随后产生了大量平台转移的种植体系统,并包含了如下设计理念 1.种植体-基台界面内移 种植体-基台界面内移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种植体平台周边牙槽嵴顶的骨吸收作用机制包括: ? (1)在种植体平台上,基台直径小于平台直径,从种植体平台边缘 向基台-种植体界面进一步转移应力,制止应力集中于种植体平台的边缘处,起到制止碟形骨吸收的作用,养护骨结合,裁减骨吸收由于将种植体轴向负荷向种植体中心转移,可以制止种植体周边的微骨折 ? (2)种植体周边需要3mm的生物学宽度形成软组织封闭,否那么, 将发生牙槽嵴骨吸收。

生物学宽度由垂直向改为水平向,相对裁减了垂直向嵴顶骨吸收 ? (3)种植体-基台界面微间隙周边易于展现细菌定植与聚集,导致周 围骨吸收非平台转移种植体的微间隙原本呈近180°的范围暴露于软硬组织中,在平台转移种植体的微间隙内移之后,转变为小于90°的范围并只暴露于软组织中(图4-6),裁减了种植体-基台连接处炎症细胞浸润对牙槽嵴产生的骨吸收效应,防止骨吸收 2.内连接降卑贱间隙 平台转移种植体的基台连接均为内连接,界面为冷焊式封闭,使得种植体与基台间的微间隙减小,甚至小于细菌直径,同时基台微动降低,裁减了细菌定植 3.倒锥形穿黏膜布局设计稳定软组织封闭 基台穿黏膜布局为直径冠向增大的倒锥形设计,在黏膜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作用下,基台周边黏膜的锁紧才能更加有效、长期稳定性更好,起到防止口腔环境中的细菌和毒素等有害因素对种植体周边骨结合的破坏作用 4.骨平台转移设计 种植体为骨水平种植体,种植体没有光滑颈部设计,没有基台笼罩的种植体肩台片面,举行微粗糙化外观处理,提高种植体肩台周边骨和软组织的附着才能 5.维持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稳定 种植体周边骨水平稳定无吸收,确保龈缘及龈乳头的位置稳定,即使当两颗种植体之间距离较小时,也可以保证邻面有足够的骨高度,有利于软组织美学。

目前,几乎全体的种植体制造商都研发、生产了符合骨水平平台转移的种植体系统,包括经典的Straumann种植体系统和Branemark种植体系统等 平台转移种植体是骨水平种植体进展的一个新阶段,获得了现阶段临床效果的支持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测验研究和循证医学的论证,明确与其他种植体系统之间的识别,探讨种植治疗的远期可预期性 — 4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