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定量测定一、实验结果叶绿素提取液在圆纸片上层析扩散图测量结果稀释前:在波长为663时吸光度为3.303波长为645时为3.230稀释后:在波长为663时吸光度为1.529(平均)波长为645时为0.529(平均)计算结果:稀释前:Ca=12.7*3.303-2.69*3.230=33.26mg/lCb=22.9*3.230-4.68*3.303=58.51mg/lCa:Cb=0.55:1稀释后;Ca=12.7*1.529-2.69*0.529=18.00mg/lCb=22.9*0.529-4.68*1.529=4.96mg/lCa:Cb=3.63:1波长663吸光度数据:1.5271.5311.529平均:1.529波长645吸光度数据:0.5300.5290.528平均:0.529二、实验结论高等植物叶绿体体内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将绿光反射出来,因而叶片颜色呈现出绿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最大吸收带在蓝紫光的部分叶绿素和叶黄素胡萝卜素两种色素的总含量比大致为3:1,叶绿素a和叶绿素b比也大致为3:1.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由于四种色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因此每一种色素分子在层析液分子的作用下,向层析液中扩散的速度不同,即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其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扩散速度最快,其次是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溶解度最低,扩散得最慢。
依据此原理使滤纸条上处于同一滤液细线上的四种色素在扩散中分离开来1. 三、问题解答叶片选材有何要求?答:要选取新鲜的颜色较深的叶片,是因为以便使滤液中含较多的色素2. 研磨时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什么?3. 答:研磨时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得充分,更有效地破坏细胞结构•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答: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镁原子,当细胞破裂时,细胞液内有机酸中的氢可取代镁原子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碳酸钙可中和有机酸以防止去镁反应的发生4. 叶绿素a.b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对于植物的有什么生理意义?答:植物通过分布在叶绿体中类囊体上的色素进行光合作用色素的吸收光谱有差异,使得植物在不同光线的环境下都能够进行满足生理需求的光合作用强度,使得自己能够在不同环境下都可以生存,这是植物的进化,对环境的适应1. 四、实验反思碾磨未充分或者是加入的酒精过多导致叶绿素提取液过低,导致误差出现2. 碾磨过程中加入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的量不好判断,碳酸钙加入量过多会致使提取液泛黄,而加的量少则会致使色素大分子会被破坏3. 由于二氧化硅粉是特别细的白色粉末,再加上控制不好用量,易过量,使滤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硅,而导致滤液颜色变浅。
滤液中杂质越多,实验现象越不明显不要加太多!且研磨要迅速、充分这是因为一是因为提取液容易挥发;二是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三是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破坏迅速和充分是存在着一定冲突的两种要求,在实验中,可采用先不加提取液,研磨几分钟后再加入提取液4. 在处理实验材料的时候发现小白菜的叶子上面有些泛黄的区域,可能该区域的叶绿素的含量比较低,在剪叶子的时候有可能不慎将泛黄的叶片加入了研钵里面,导致误差的出现5. 实验中在做圆滤纸的改进实验可以适当将纸带剪长点,以便涂更多的叶绿素的提取液,使层析的实验结果更加明显6. 在第二次过滤提取叶绿素提取的时候由于第一次的教训放了适量棉花来过滤,但是由于棉花的空袭是很大的,导致过滤不完全,致使溶液可能或多或少含有杂质,无法完全清澈而叶绿素的定量分析却要求溶液要清澈不浑浊,会导致测量的误差7. 盛放叶绿素提取液的杯子表面明显不干净,且内壁也不是十分洁净,导致溶液倒进去无法清澈,使得测量吸收度的时候出现误差8. 在做纸带叶绿素层析分离的实验时一定要多涂几次叶绿素提取液,防止在层析后因为颜色不深而影响实验结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