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总汇集[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 (6)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7)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 •宁 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5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李克东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教育中的计算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一一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 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1]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o[4]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o⑸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o[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o[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o[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o[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1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1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一一与课程实施者对 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1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 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4]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 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5] [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
[16] [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 社,1987年[17] 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岀版社,1998年[18] 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19]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一一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20] 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21] 魏群,等,《中国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2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24]傅海伦,版社,1994年《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25]李求来,等,《中学数学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6]章士藻,1992 年《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27] 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8年。
[28] [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方企勤等译,《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 未来》,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29]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0] 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31] 查建敏,《中学数学教育学新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年[32] 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7年[33]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3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I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35]刘安君等:《数学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36]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37]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38]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l]O.Bottema著,单填译•几何不等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7・[2] 陆高原•研究性课题选择的策略[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1): 20.[3] 沈文选•单形论导引“三角形的高维推广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4]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 1-24.[6]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55-161.[7]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8]李伟明•研究性学习案例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9]匡继昌•常用不等式[M]・济南汕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0-105・[10] 杨路,张景中•预给二面角的单形嵌入nE的充分必要条件[J]•数学学报,1983, 26(2):250-254・[11]苏化明•预给二面角的单形嵌入nE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J] •数学杂志,1987(1):10-13・[12]杨世国■单形的构造定理[J]擞学季刊,1991, 6(4):102-103.[13] 苏化明•关于单形二面角平分面面积的不等式[J]・数学杂^1992(3):315-318・[14] 苗国■四面体的五“心"•重心、外心、内心、旁心、垂心[J]•数学通报4993(9): 21-24・[15] 林祖成.关于n维单形的一类不等式[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4(3):50-56・[16] 王庚,杨世国.预给二面角的单形在nE中的嵌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4994,17(4):11-16・[17]李永利•关于四面体的两个不等式[J]•数学通讯,2001(9):30-31.[18] 王建华•从三角形到四面体•类比与推广思维的一个尝试[J]冲学生数学,2002(8):34[19] 杨世国.关于内接单形的一个不等式[J].数学杂^,2003(2):218-220・[20] 陈安宁.关于对学生“问题意识啲培养[J]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35.[1]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22.[2]王太东,赵兴风•从平面到空间•三角形中的定理在四面体中的类比[J] •数学通讯,2003,(21): 18-19.[3]唐文艳,张洪林懺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数学教育学报,2004(4):5-52.[4]张宇•四面体中的Cordon不等式[J].中学数学研究,2004(8):68-70・[5]钱旭升,项雪梅•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2005(2): 12.[6] 郎淑雷•类比推理:数学发现的有效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119-121.[7] 何成波•三角形与四面体中的类比思考[J]・数学通 ^2007(7):32-34.[8] 张丽娟•从三角形到四面体-类比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 •教学教学通讯,2007(272):49-51・[9] 王建明,范中广•四面体中的一个新不等式脸[J]・数学通^2008(4):27-28.[10] 唐传阳■从“三角形”到“四面体啲性质类比[J]・《安徽教育》月flJ,2009(l):40-41 ・[11] 赵帮国•新课标下如何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1): 31.[12] 何俊宁.“概率与统计啲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2(4): 105 ・[13] 陈德华."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小学教学研究,2012(1): 22-23・[14] 池长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性”备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 32-33,117・[15] 代成文.谈谈数学备课中的备教材[J].读写算,2012(76):101.[16] 陈维平.对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思考[J].网络导报•教 育,2012(30): 35, 39・[17] 王万青•初中数学备课策略[J]•读与写,2013(23): 155.[18] 蒋旭升.简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J].考试周刊,2013(1): 180.[19] 杨玉希.优化问题设计,追求高效课堂:以《中位数和众数》教 学设计为例谈问题设计[J]■中学时代,2013(6): 129-131.[20]沈建国•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3(6)30-31・[1]施良芳,崔允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7-172.[2]李俊.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32・[3]吴快华,谭立义•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8.[4]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8-172・[5]尹安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8-17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74.[7]章晓东■让理解在情境中进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教学实况及反思[J]•人民教育,2004(13-14): 52-55.[8] 傅金根•简谈教学准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12): 32-34.[9] 杨光■对数学备课弊端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4): 76-77.[10] 王桂平•新课程下的备课策略[J]•文教资料,2006(6): 92-93.[11]魏忠华,代钦•中学数学教师备课的优化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8): 110-113・[12] 孙美成•中学统计与概率观念的分析与教学策略[J] •科技信息(学 术研究),2008(36):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