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教学预设实效性的再思考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5KB
约3页
文档ID:185592364
小学教学预设实效性的再思考_第1页
1/3

小学教学预设实效性的再思考 小学教学预设实效性的再思考 【摘要】好的学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却与新课程的思想背道而驰,是“矫枉过正〞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学案设计中注重形式安排,忽略教材钻研;过于严密周详,缺乏机动弹性;重视预设过程,无视反思教学等普遍现象的存在提出疑问,并探求寻找基于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学设计实效性之路 【关键词】钻研教材动态生成教学反思 一、学案设计注重形式安排,忽略教材钻研 1、现象与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种种先进、新颖的教学形式成了大家在教学设计时竞相追逐的对象在学案设计时,教师把设计的重点放在教学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内容一味地在形式上打转转,然而对教材的理解却只外表、浅薄地局限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其教学设计自然会显得比拟毛糙、浮飘 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一课,一位教师留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剪一剪对称图形,再把剪出的图形贴在教室的玻璃窗上,顿时整个教室里剪刀声咔嚓作响,不一会儿孩子们已满心欢喜地将五颜六色的纸花贴满了窗户。

然而仔细观察,由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材吃不透,以致学生对对称轴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结果大局部学生只是采用原有的经验去剪纸这样,一堂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味,留下更多的是美术课的痕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得热闹,不见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思考、挖掘和开发,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教学设计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流行,创设单纯为了形式而形式化的课堂,除了热闹以外能留给学生多少启发,获得多少提升呢? 2、评析与对策 教学内容是主干,教学形式是枝叶,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效劳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教学形式,一味花力气在教学形式中创新出把戏,脱离、偏离、忽略了教学内容,无异本末倒置 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开展,所以各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不管怎么改都要围绕这个为目的来进行,当一种形式不能为内容而效劳时,这种形式就应该摒弃,或是应该改良,而不应该为追求形式而顾此失彼根底知识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改革,都不能无视学生根底知识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首先需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不仅要挖掘知识的深度,还要联系知识的广度,只有将知识纵横地联系,整体把握教材,才不会受到教材的牵制。

当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胸有成竹,便是自如地驾驭课堂的重要保障 设计应注重分析教材的广度 研究教材好比下围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个子,在处理教材时不可无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教师要心中有全局,才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各个教学段落与总目标的关系,才可以做好孕伏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根底这样教师才能指导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某一内容时要整体建构,把一章节的知识及时纳入到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1、现象与思考 翻开教师的备课本,几乎如出一辙,学案设计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从一般内容到重点难点,……大大小小的问题都精心设计,甚至小到对学生的一句评价,各个内容一样不少公开课的预案,更是细化到每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一般以分钟为单位,有时甚至精确到半分钟,真可谓滴水不漏到上课时将教学预案与课堂教学一板一眼地“对号入座〞当教学进程落后预设的时间安排时,不可能控制时间的消逝,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学生:答复错的赶紧换人,不够恰当的就再换,一旦找到和教师预案相同的,马上肯定,紧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种看似过程流畅的教学环节,展现的是学生学习的真实面目吗?这种将周密的教学设计作为“剧本〞的课堂还能表达“以学生的开展为本〞吗? 3、评析与对策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苏霍姆林斯基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现在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集中表达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说、所议、所悟等等因此,现在的课堂应是以学生开展为本的课堂,决不能穿着“新鞋〞走机械兑现教案的“老路〞那么,真正理想的课堂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开展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展现的场所 学案设计应预留弹性空间 由于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课前预设也不可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教学都预设得那样周详,因此学案就不能成为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及时捕捉灵感,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补充、修正和创新,使学案随着教学进程而不断生成,不断完善 学案设计应注重环节目标 笔者曾阅读过特级教师丁杭樱老师的教学预案,丁老师的教学预案非常简洁,但环节清晰,然而是每一环节结束时所写的“环节目标〞,倒用了不少笔墨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并不需要象设计剧本一样把台词句句勾勒好,教师也不会被预案所牵制这样的课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留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只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每一环节的预设目标,便能使课堂活而不乱笔者在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生发现能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比拟面积的大小后,试图通过两个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的长方形,由于无法用直接的方法比拟大小,从而让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产生和存在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爱探索的学生们,还是绞尽脑汁想用他们自创的方法来比拟,在讨论各种自创的的方法时,其他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辩论整个剧烈讨论的过程,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环节,学生的突出表现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计,于是此处的教学设计便随着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发生改变,但无论怎么变还是围绕着预期的环节目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通过总结教学反思可以再写学案的修改稿,坚持长期有效的反思不仅仅有益于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更有益于地改造我们的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高新生、赵培培.传统教案该“下岗〞了.河北教育.2003年第10期 【4】牛献礼.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12期 【5】施荣生.完善合作备课制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