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然 ---认识昆虫第一章 昆虫鉴别技术•第一节 昆虫的特征•一、昆虫的分类地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二、昆虫的特征(一)昆虫具有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 1.体躯分节.体躯分节•2 2.外骨骼;.外骨骼;•3 3.成对的分节附肢;.成对的分节附肢; 4 4.体腔即为血腔.体腔即为血腔5 5..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二)昆虫纲的特征•头、胸和腹三个体头、胸和腹三个体段•头部具有口器、头部具有口器、1 1 对触角、对触角、1 1 对复眼对复眼和和2 2 ~~3 3 个单眼•胸部具胸部具3 3 对足、常对足、常具具2 2 对翅•腹部有外生殖器,腹部有外生殖器, 有时还有有时还有1 1 对尾须(二)昆虫纲的特征•有变态(三)与节肢动物门相近纲的区别纲名纲名体躯分体躯分段段复眼复眼单眼单眼触角触角足足翅翅生活生活环境环境代表代表种种昆虫纲昆虫纲头、胸、头、胸、腹腹1 1对对0-30-3个个1 1对对3 3对对0-20-2对对陆生陆生或水或水生生蝗虫蝗虫蛛形纲蛛形纲头胸部、头胸部、腹部腹部无无2-62-6对对无无2-42-4对对无无陆生陆生蜘蛛蜘蛛甲壳纲甲壳纲头胸部、头胸部、腹部腹部1 1对对无无2 2对对至少至少5 5对对无无水生、水生、陆生陆生虾、虾、蟹蟹唇足纲唇足纲头部、头部、胴部胴部1 1对对无无1 1对对每节每节1 1对对无无陆生陆生蜈蚣蜈蚣重足纲重足纲头部、头部、胴部胴部1 1对对无无1 1对对每节每节2 2对对无无陆生陆生马陆马陆马陆第二节 昆虫的附肢、附器•一、昆虫的头部一、昆虫的头部(二)(二) 头部的形式头部的形式 •昆虫有三种形式:昆虫有三种形式:•1 1.... 下口式下口式下口式下口式 如蝗虫、如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幼蟋蟀和鳞翅目的幼虫等。
虫等•2 2.... 前口式前口式前口式前口式 如虎甲、如虎甲、步甲、草蛉等步甲、草蛉等•3 3.后口式.后口式.后口式.后口式(如蝽蟓、(如蝽蟓、蚜虫、叶蝉等蚜虫、叶蝉等 (三)(三) 头部的附器头部的附器1 1.. 触角触角•构造:构造:构造:构造:触角由三节组成,触角由三节组成, 基部一节称柄节,基部一节称柄节, 第二第二节称梗节,节称梗节, 以后许多节内部均无肌肉着生,以后许多节内部均无肌肉着生, 总称总称为鞭节为鞭节昆虫触角类型A AB BC CDD昆虫触角类型E EF FHHI IJ JK K昆虫触角类型2. 眼•种类:种类:•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两种复眼复眼单眼• 昆虫的单眼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3. 口器•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 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和取食方式不同, 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各种不同的特化,各种不同的特化, 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嚼吸式舐吸式蝗虫的咀嚼式口器构造蝗虫的咀嚼式口器构造舌舌舌舌上唇上唇上唇上唇上颚上颚上颚上颚下颚下颚下颚下颚下唇下唇下唇下唇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危害特点•对植物所造成的机械损伤明显。
对植物所造成的机械损伤明显•有的能把植物的叶片咬成缺刻或穿孔,有的能把植物的叶片咬成缺刻或穿孔, 啃食叶肉啃食叶肉仅留下叶脉,仅留下叶脉, 甚至把叶全部吃光,甚至把叶全部吃光, 如金龟子和一如金龟子和一些鳞翅目的幼虫些鳞翅目的幼虫•有的在果实或枝干内部钻蛀隧道,有的在果实或枝干内部钻蛀隧道, 取食危害,取食危害, 如如各种果实的食心虫和危害枝干的天牛、吉丁虫等各种果实的食心虫和危害枝干的天牛、吉丁虫等•有的是潜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或果树表皮下潜食有的是潜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或果树表皮下潜食叶肉或皮层,叶肉或皮层, 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状潜叶危害状蛀干危害状食叶危害状咀嚼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可将胃毒剂、触杀剂、微 生物农药喷撒在植物体上或做成毒饵,使其和食物一起被昆虫食入消化道,即可引起中毒和致病死亡((2 2)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2) 刺吸式口器•为害:为害:吸取植物的汁液, 造成病理的或生理的伤害, 使被害植物呈现褪色的斑点、卷曲、皱缩、枯萎或畸形, 或因部分组织受唾液的刺激, 使细胞增生, 形成膨大的虫瘿多数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 如蚜虫、叶蝉、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危害状褪色虫瘿畸形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防治:对剌吸式口器的害虫的防治,只有用内吸剂、触杀剂和熏蒸剂才有防治效果,而胃毒剂防治则无效。
(3)虹吸式口器喙下唇须复眼虹吸式口器(4)锉吸式口器二、昆虫的胸部•构造:•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足,中足,后足•前翅和后翅•背板,侧板,腹板(一)(一) 胸部的附肢附器胸部的附肢附器•1 1、胸足、胸足•构造:构造:昆虫足的类型昆虫足的类型2、、 昆虫的翅昆虫的翅 翅的基本构造翅的基本构造•前缘,后缘或内缘,外缘前缘,后缘或内缘,外缘•肩角,顶角,臀角肩角,顶角,臀角•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 昆虫翅的类型脉序 •昆虫翅的两层薄膜之间还常有纵横行走向的翅脉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脉序在不同种类间变化很大,常作为分类的依据假想脉序•昆虫学家根据对多种昆虫(包括化石昆虫) 的比较, 以及对翅发生学的研究等, 假想出一种原始的脉序, 这种脉序虽然不是实际存在的, 但它却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 现已普遍被昆虫学者所采用假想脉序的翅脉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 它们各有一定的名称和缩写方法假想脉序假想脉序翅的连锁器翅的连锁器三、昆虫的腹部 •(一)构造:(一)构造:•9 9 ~~11 11 节组成节组成•具有尾须和外生殖器具有尾须和外生殖器•背板,腹板,背板,腹板, 侧膜侧膜•节与节间有节间膜相连。
节与节间有节间膜相连(二)腹部的附肢•(1) 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 产卵器, 位于腹部第8 、9节的腹面, 由3 对产卵瓣组成, 第1 对称腹产卵瓣, 第2 对称内产卵瓣, 第3 对称背产卵瓣生殖孔开口于第8 、9 腹节之间(1) 外生殖器•产卵器有很多变化:产卵器有很多变化:•蝗虫的产卵器短小呈瓣状;蝗虫的产卵器短小呈瓣状; •蟋蟀的产卵器剑状;蟋蟀的产卵器剑状; •姬蜂的产卵器细长,姬蜂的产卵器细长, 有的可为体长的数倍;有的可为体长的数倍; •蜜蜂的产卵器则特化为螫针;蜜蜂的产卵器则特化为螫针; •在植物组织内产卵的昆虫,在植物组织内产卵的昆虫, 其产卵器往往成锯齿状其产卵器往往成锯齿状(如叶蜂和蓟马)或为刀状(如蝉、叶蝉);(如叶蜂和蓟马)或为刀状(如蝉、叶蝉); •有些昆虫如蝶、蛾类、蝇类和甲虫,有些昆虫如蝶、蛾类、蝇类和甲虫, 它们的腹末几它们的腹末几节逐渐变细,节逐渐变细, 互相套叠,互相套叠, 可以伸缩,可以伸缩, 形成能够伸形成能够伸缩的伪产卵器缩的伪产卵器昆虫雌性外生殖器构造昆虫雌性外生殖器构造1 1.雌虫产卵器 .雌虫产卵器 2 2.雌天牛的伪产卵器.雌天牛的伪产卵器大青叶蝉产卵锯状产卵器蛾产卵伪产卵器蜜蜂的产卵器变异螯针雄性外生殖器•称交配器或称交尾器。
称交配器或称交尾器•主要包括一个阳茎和一对抱握器主要包括一个阳茎和一对抱握器•每一种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在结构上具有相每一种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的稳定性, 因此在分类上常作为最后鉴别因此在分类上常作为最后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种类的重要依据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1 1.侧面观 .侧面观 2 2.后面观.后面观(2) 尾须•为着生于腹部第11 节两侧的一对须状物,分节或不分节,长短不一, 具有感觉作用(3)幼虫的腹足蛾与叶蜂的腹足第三节 昆虫的各虫态•一、昆虫的变态一、昆虫的变态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体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体积增大,同时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也发积增大,同时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也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生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变态的类型:变态的类型:•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完全变态主要变态类型主要变态类型A A.不完全变态(蝽).不完全变态(蝽) B B.完全变态(蛾).完全变态(蛾)三、昆虫各虫期的特征•(一)卵•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卵孵化所经过的时期•卵的构造•卵的大小、形状•产卵方式 昆虫卵的形状 昆虫卵的形状• •1 1.长茄形(飞虱).长茄形(飞虱)2 2.袋形(三点.袋形(三点盲蝽)盲蝽)3 3.半球形(小地老虎).半球形(小地老虎)4 4..长卵形(蝗虫)长卵形(蝗虫)• •5 5.球形(甘薯天蛾).球形(甘薯天蛾)6 6.篓形(棉.篓形(棉金刚钻)金刚钻)7 7.椭圆形(蝼蛄).椭圆形(蝼蛄)8 8.椭.椭圆形(大黑鳃圆形(大黑鳃• •金龟)金龟)9 9.馒头形(棉铃虫).馒头形(棉铃虫)1010..长椭圆形(棉蚜)长椭圆形(棉蚜)1111.长椭圆形.长椭圆形(豆芫菁)(豆芫菁)• •1212.肾形(棉蓟马).肾形(棉蓟马)1313.有柄形.有柄形(草蛉)(草蛉)1414.被有绒毛的椭圆形.被有绒毛的椭圆形• •卵块(三化螟)卵块(三化螟)1515.桶形(蝽蟓).桶形(蝽蟓)1616.双辫形(豌豆象).双辫形(豌豆象)日本球坚蚧体内的卵 梨小的卵/瓢虫的卵 草蛉的卵 (二)幼虫期•当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当胚胎发育完成以后, 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破卵壳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叫孵化。
而出的现象叫孵化 蝴蝶幼虫孵化过程•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不完全变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不完全变态类变成成虫,态类变成成虫, 或完全变态类化蛹)或完全变态类化蛹) 之前的整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个发育阶段, 都可称为幼虫期都可称为幼虫期•在昆虫的发育史中,在昆虫的发育史中, 幼虫期的明显特点是大量取幼虫期的明显特点是大量取食和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体积由于幼虫期是大量食和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体积由于幼虫期是大量取食的阶段,取食的阶段, 所以很多农林害虫的危害期都是幼所以很多农林害虫的危害期都是幼虫期,虫期, 因而常常也是防治的重点虫期因而常常也是防治的重点虫期1、生长与脱皮虫龄•每脱一次皮,虫体就显著增大,每脱一次皮,虫体就显著增大, 形态也发生相应形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两次脱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从卵孵化出到第一两次脱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从卵孵化出到第一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一龄期,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一龄期, 这时的幼虫称为这时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或第一龄幼虫(或1 1 龄虫、初孵幼虫);龄虫、初孵幼虫); 第一次与第一次与第二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二龄期,第二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二龄期, 这时的幼虫这时的幼虫称为第二龄幼虫(或称为第二龄幼虫(或2 2 龄虫),龄虫), 以此类推,以此类推, 最最后一龄幼虫又称末龄幼虫或老熟幼虫。
后一龄幼虫又称末龄幼虫或老熟幼虫•由于头壳在同一龄期中, 几乎是不生长的, 因此在实践中识别虫龄, 根据头壳大小进行识别比较准确而体长因在同一龄期内生长变化较大, 而很难作为依据•例如,已知大菜粉蝶第例如,已知大菜粉蝶第例如,已知大菜粉蝶第例如,已知大菜粉蝶第1 1 1 1龄幼虫头宽是龄幼虫头宽是龄幼虫头宽是龄幼虫头宽是0.4 mm0.4 mm0.4 mm0.4 mm,最后两龄,最后两龄,最后两龄,最后两龄头宽是头宽是头宽是头宽是1.8 mm1.8 mm1.8 mm1.8 mm和和和和3.0 mm3.0 mm3.0 mm3.0 mm,从最后两龄头宽比,从最后两龄头宽比,从最后两龄头宽比,从最后两龄头宽比1.8﹕3.0=0.61.8﹕3.0=0.61.8﹕3.0=0.61.8﹕3.0=0.6可以推知:可以推知:可以推知:可以推知: 第第第第5 5 5 5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3.0mm3.0mm3.0mm3.0mm;;;; 第第第第4 4 4 4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3.03.03.03.0××××0.6=1.80.6=1.80.6=1.80.6=1.8((((mmmmmmmm);););); 第第第第3 3 3 3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1.81.81.81.8××××0.6=1.080.6=1.080.6=1.080.6=1.08((((mmmmmmmm),实测为),实测为),实测为),实测为1.1 mm1.1 mm1.1 mm1.1 mm;;;; 第第第第2 2 2 2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1.081.081.081.08××××0.6=0.650.6=0.650.6=0.650.6=0.65((((mmmmmmmm),实测为),实测为),实测为),实测为0.72 mm0.72 mm0.72 mm0.72 mm;;;; 第第第第1 1 1 1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龄头宽:0.650.650.650.65××××0.6=0.390.6=0.390.6=0.390.6=0.39((((mmmmmmmm),实测为),实测为),实测为),实测为0.4 mm0.4 mm0.4 mm0.4 mm。
并由此推知大菜粉蝶幼虫共有并由此推知大菜粉蝶幼虫共有并由此推知大菜粉蝶幼虫共有并由此推知大菜粉蝶幼虫共有5 5 5 5龄2、幼虫的类型•1 1、无足型、无足型•2 2、多足型、多足型•3 3、寡足型、寡足型•4 4、原足型、原足型(三)蛹期•幼虫老熟后,幼虫老熟后, 停止取食,停止取食, 寻找适当场所,寻找适当场所, 缩短身体,缩短身体, 变得不活动,变得不活动, 乃进入前蛹期乃进入前蛹期(预蛹期)预蛹期)•前蛹脱皮后变成蛹,前蛹脱皮后变成蛹, 这一过程称为化蛹这一过程称为化蛹•从化蛹到变成成虫所经过的时期,从化蛹到变成成虫所经过的时期, 称蛹期蝴蝶幼虫化蛹蛹的类型蛹的类型蛾的被蛹斑潜蝇的成虫和围蛹蜂的离(裸)蛹(四)成虫期•全变态类蛹或不完全变态类若虫最后一次脱全变态类蛹或不完全变态类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后,皮后, 变成成虫的过程叫羽化变成成虫的过程叫羽化•大多数昆虫的成虫,大多数昆虫的成虫, 羽化后须继续取食一个羽化后须继续取食一个时期方能进行生殖,时期方能进行生殖, 一般雌性比雄性需要更一般雌性比雄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 这种对性腺发育这种对性腺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不可缺少的成虫期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蜻蜓的羽化过程蝴蝶的羽化过程 独角仙的羽化过程三、昆虫的世代与年生活史三、昆虫的世代与年生活史•昆虫由卵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周昆虫由卵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期称为一个世代•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 即由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即由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成虫发生期和产卵期长的种类,成虫发生期和产卵期长的种类, 前后世代间前后世代间界有明显的重叠现象,界有明显的重叠现象, 世代的划分就变得很世代的划分就变得很难,难, 称为世代重叠称为世代重叠•世代的划分从卵开始世代的划分从卵开始•昆虫的生活史除文字进行叙述外,也可以用昆虫的生活史除文字进行叙述外,也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图表来表示生活史的图表表示 月份月份世代世代 12-512-5月月6 6月月7 7月月8 8月月9 9月月1010月月 1111月月第三代第三代( (越冬世代越冬世代) ) ( (--)(()((--)()(--) )-- -- 卵卵---- 幼虫幼虫 蛹蛹++ ++ 成虫成虫 + + ++ + +第一代第一代 ---- -- + + + + + +第二代第二代 -- -- + + + ++ +第三代第三代( (越冬世代越冬世代) ) -- -- --( (--)()(--) )( (--)()(--) )第四节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一、昆虫纲的分类系统一、昆虫纲的分类系统•昆虫纲的分目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的构造、触角的形状、跗节节数等进行的, 但具体目的数目及其分类系统, 各分类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九个目昆虫纲分目•昆虫纲分为昆虫纲分为昆虫纲分为昆虫纲分为3434目目目目•一一. 无翅亚纲无翅亚纲 Apterygota• (一)增节变态类(一)增节变态类(一)增节变态类(一)增节变态类 AnametabolaAnametabola• 1. 1. 原尾目原尾目原尾目原尾目 ProturaProtura• (二)表变态类(二)表变态类(二)表变态类(二)表变态类 EpimetabolaEpimetabola• 2. 2. 弹尾目弹尾目弹尾目弹尾目 CollembolaCollembola• 3. 3. 双尾目双尾目双尾目双尾目 DipluraDiplura• 4. 4. 缨尾目缨尾目缨尾目缨尾目 ThysanuraThysanura二二. 有翅亚纲有翅亚纲 Pterygota•(三)原变态类(三)原变态类 ptometabola• 5. 蜉蝣目蜉蝣目 Ephemerida(四)不全变态类(四)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6 . 6 . 蜻蜓目蜻蜓目蜻蜓目蜻蜓目 OdonataOdonata 7 . 7 . 蜚蠊目蜚蠊目蜚蠊目蜚蠊目 BlattariaBlattaria 8 . 8 . 螳螂目螳螂目螳螂目螳螂目 MantodeaMantodea 9 . 9 . 等翅目等翅目等翅目等翅目 IsopteraIsoptera 10. 10. 缺翅目缺翅目缺翅目缺翅目 ZorapteraZoraptera 11. 11. 叠翅目叠翅目叠翅目叠翅目 PlecopteraPlecoptera 12. 12. 竹节虫目竹节虫目竹节虫目竹节虫目 PhasmidaPhasmida 13. 13. 蛩蠊目蛩蠊目蛩蠊目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Grylloblattodea(四)不全变态类(四)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14. 14. 直翅目直翅目直翅目直翅目 OrthopteraOrthoptera 15. 15. 纺足目纺足目纺足目纺足目 EmbiopteraEmbioptera 16. 16. 重舌目重舌目重舌目重舌目 diploglossatadiploglossata 17. 17. 革翅目革翅目革翅目革翅目 DermapteraDermaptera 18. 18. 同翅目同翅目同翅目同翅目 HomopteraHomoptera 19. 19. 半翅目半翅目半翅目半翅目 HemipteraHemiptera 20. 20. 啮虫目啮虫目啮虫目啮虫目 PsocopteraPsocoptera 21. 21. 食毛目食毛目食毛目食毛目 MallophagaMallophaga 22. 22. 虱虱虱虱 目目目目 AnopteraAnoptera 23. 23. 缨翅目缨翅目缨翅目缨翅目 ThysanopteraThysanoptera(五)全变态类(五)全变态类 Holometabola 24. 24. 鞘翅目鞘翅目鞘翅目鞘翅目 ColeopteraColeoptera 25. 25. 捻翅目捻翅目捻翅目捻翅目 Strepsiptera Strepsiptera 26. 26. 广翅目广翅目广翅目广翅目 MegalopteraMegaloptera 27. 27. 脉翅目脉翅目脉翅目脉翅目 NeuropteraNeuroptera 28. 28. 蛇蛉目蛇蛉目蛇蛉目蛇蛉目 RaphidiopteraRaphidioptera 29. 29. 长翅目长翅目长翅目长翅目 MecopteraMecoptera 30. 30. 毛翅目毛翅目毛翅目毛翅目 TrichopteraTrichoptera 31. 31. 鳞翅目鳞翅目鳞翅目鳞翅目 LepidopteraLepidoptera 32. 32. 双翅目双翅目双翅目双翅目 DipteraDiptera 33. 33. 蚤蚤蚤蚤 目目目目 SiphonapteraSiphonaptera 34. 34. 膜翅目膜翅目膜翅目膜翅目 HymenopteraHymenoptera园林昆虫常见目比较口器类型口器类型翅的类型翅的类型变态类型变态类型代表种代表种直翅目直翅目咀嚼式咀嚼式前翅复翅、后翅膜翅前翅复翅、后翅膜翅不全变态不全变态蝗虫、蟋蟀蝗虫、蟋蟀等翅目等翅目咀嚼式咀嚼式前后翅均为膜翅,且形状、大前后翅均为膜翅,且形状、大小相等小相等不全变态不全变态白蚁白蚁半翅目半翅目刺吸式刺吸式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不全变态不全变态蝽蝽同翅目同翅目刺吸式刺吸式前翅质地均一,后翅膜质前翅质地均一,后翅膜质不全变态不全变态蝉、蚜虫、介壳虫蝉、蚜虫、介壳虫缨翅目缨翅目锉吸式锉吸式前后翅均为缨翅前后翅均为缨翅全变态全变态蓟马蓟马脉翅目脉翅目咀嚼式咀嚼式前后翅均为膜翅前后翅均为膜翅全变态全变态草蛉草蛉鳞翅目鳞翅目幼虫咀嚼式、成幼虫咀嚼式、成虫虹吸式虫虹吸式前后翅均为鳞翅前后翅均为鳞翅全变态全变态蛾、蝶蛾、蝶鞘翅目鞘翅目咀嚼式咀嚼式前翅鞘翅,后翅膜翅前翅鞘翅,后翅膜翅全变态全变态金龟子、瓢虫金龟子、瓢虫膜翅目膜翅目咀嚼式咀嚼式前后翅均为膜翅前后翅均为膜翅全变态全变态蜂、蚁蜂、蚁双翅目双翅目咀嚼式、刺吸式咀嚼式、刺吸式只有一对前翅,膜质只有一对前翅,膜质全变态全变态蚊、蝇、虻蚊、蝇、虻双项式双项式双项式双项式1 1、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2--------------------------------2 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5----------------------------52 2、前后翅质地相同均为膜质、前后翅质地相同均为膜质---------------------------3---------------------------3 前翅皮革质或角质,后翅膜质前翅皮革质或角质,后翅膜质----------------------4----------------------43 3、前后翅形状、大小、脉纹均很相似,有翅鳞,无连锁器、前后翅形状、大小、脉纹均很相似,有翅鳞,无连锁器- -等翅目等翅目 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连锁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连锁------------------------------------------------膜翅目膜翅目4 4、前翅为皮革质,后翅膜质,前足开掘足或后足跳跃足、前翅为皮革质,后翅膜质,前足开掘足或后足跳跃足------直翅目直翅目 前翅角质,后翅膜质前翅角质,后翅膜质------------------------------------------------------------------鞘翅目鞘翅目5 5、口器为剌吸式、口器为剌吸式-------------------------------------------6-------------------------------------------6 口器为虹吸式或锉吸式或舐吸式口器为虹吸式或锉吸式或舐吸式-------------------------7-------------------------76 6、前翅质地均一,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一,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同翅目同翅目 前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口器从头前方生出前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口器从头前方生出------------半翅目半翅目7 7、口器为虹吸式,前后翅为鳞翅、口器为虹吸式,前后翅为鳞翅------------------------------------------------鳞翅目鳞翅目 口器为锉吸式或舐吸式口器为锉吸式或舐吸式----------------------------------8----------------------------------88 8、前后翅为缨翅,口器为锉吸式、前后翅为缨翅,口器为锉吸式------------------------------------------------缨翅目缨翅目 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双翅目二、昆虫分类检索表单项式单项式单项式单项式1 1((8 8)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2 2((5 5)前后翅质地相同均为膜质)前后翅质地相同均为膜质3 3((4 4)前后翅形状、大小、脉纹均很相似,有翅鳞,无连锁器)前后翅形状、大小、脉纹均很相似,有翅鳞,无连锁器-- --等翅目等翅目4 4((3 3)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连锁)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连锁----------------------------------------------------------------膜翅目膜翅目5 5((2 2)前翅皮革质或角质,后翅膜质)前翅皮革质或角质,后翅膜质6 6((7 7)前翅为皮革质,后翅膜质,前足开掘足或后足跳跃足)前翅为皮革质,后翅膜质,前足开掘足或后足跳跃足----------直翅目直翅目7 7((6 6)前翅角质,后翅膜质)前翅角质,后翅膜质----------------------------------------------------------------------------------鞘翅目鞘翅目8 8((1 1)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9 9((1212)口器为剌吸式)口器为剌吸式1010((1111)前翅质地均一,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一,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同翅目同翅目1111((1010)前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口器从头前方生出)前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口器从头前方生出----------------------半翅目半翅目1212((9 9)口器为虹吸式或刮吸式或舐吸式)口器为虹吸式或刮吸式或舐吸式1313((1414)口器为虹吸式,前后翅为鳞翅)口器为虹吸式,前后翅为鳞翅----------------------------------------------------------鳞翅目鳞翅目1414((1313)口器为锉吸式或舐吸式)口器为锉吸式或舐吸式1515((1616)前后翅为缨翅,口器为锉吸式)前后翅为缨翅,口器为锉吸式----------------------------------------------------------缨翅目缨翅目1616((1515)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双翅目三、主要目科的概述•(一)(一)(一)(一) 直翅目直翅目直翅目直翅目OrthopteraOrthoptera•中型至大型昆虫。
中型至大型昆虫•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 单眼单眼2 2 或或3 3 个•前翅狭长,前翅狭长, 复翅、革质,复翅、革质, 常覆盖在后翅上,常覆盖在后翅上, 后后翅膜质,翅膜质, 能够作扇状折叠,能够作扇状折叠, 翅脉多是直的有翅脉多是直的有些种类短或无翅后足多发达,些种类短或无翅后足多发达, 适于跳跃,适于跳跃, 或或前足为开掘足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部第十节有尾须一对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部第十节有尾须一对雄虫大多能发音,雄虫大多能发音, 凡发音的种类都具有听器凡发音的种类都具有听器(一)(一) 直翅目直翅目Orthoptera•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多数生活在地上,本目昆虫多数生活在地上, 也有生活在土中的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如蝼蛄)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蟋蟀) 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多为植食性,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多为植食性, 其中很多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其中很多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常见的有蝗虫、常见的有蝗虫、蝼蛄、蟋蟀等蝼蛄、蟋蟀等1. 蝗科Locustidae1.体粗壮。
体粗壮2.触角短,触角短, 一般不超过体一般不超过体长多呈丝状、剑状长多呈丝状、剑状3.前胸背板马鞍型,前胸背板马鞍型, 跗节跗节3 3 节多具2 2 对发达的翅,对发达的翅, 亦有短翅及无翅的,亦有短翅及无翅的, 后后翅常有鲜艳的颜色翅常有鲜艳的颜色4.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发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发音,音, 听器位于腹部第一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两侧节的两侧5.产卵器粗短,产卵器粗短, 瓣状2. 蝼蛄科Gryllotalpi dae•触角显著比身体短触角显著比身体短•前足开掘足前足开掘足•前翅甚小后翅由前翅下方突出于前翅甚小后翅由前翅下方突出于体外,体外, 呈尾状•无听器•体表无产卵器体表无产卵器•此类昆虫以土栖为主,此类昆虫以土栖为主, 具较强的趋具较强的趋光性,光性, 夜间活动,夜间活动, 咬食植物的根咬食植物的根茎,茎, 为重要的农业害虫为重要的农业害虫东方蝼蛄3. 螽斯科Tettigonli idae•触角丝状,触角丝状, 比体长•跗节跗节4 4 节,节, 听器在前听器在前足胫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状或剑状•螽斯有肉食性也有植螽斯有肉食性也有植食性的。
雌虫多产卵食性的雌虫多产卵于植物枝条组织内,于植物枝条组织内, 造成技梢枯萎或落叶造成技梢枯萎或落叶4. 蟋蟀科Gryll idae•粗壮,粗壮, 色暗•触角比身体长触角比身体长•跗节跗节3 3 节•尾须长,尾须长, 不分节产卵不分节产卵器细长,器细长, 成剑状或镰状成剑状或镰状•雄虫发音器在前足近基雄虫发音器在前足近基部,部, 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夜出性昆虫夜出性昆虫•食性杂,食性杂, 多取食植物近多取食植物近地面柔嫩部分,地面柔嫩部分, 危害幼危害幼苗少数种类为肉食性少数种类为肉食性不少种类雄虫性凶残,不少种类雄虫性凶残, 常搏斗,常搏斗, 有互相残杀现有互相残杀现象(二)等翅目(Isoptera)• •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 小型至中型昆虫白小型至中型昆虫白色柔软• •头大,前口式口器头大,前口式口器咀嚼器上颚很发达;咀嚼器上颚很发达;触角念珠状触角念珠状• •有长翅、短翅、无翅有长翅、短翅、无翅等情形,翅狭长,前等情形,翅狭长,前后翅相队不用时平放后翅相队不用时平放在腹部上,基部特有在腹部上,基部特有的横缝脱落足的跗的横缝脱落足的跗节节4 4或或5 5,有,有2 2爪。
爪• •尾须尾须 1 1——8 8节 (二)等翅目(Isoptera)• •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 • 本目昆虫通常集体生活,有较复杂的本目昆虫通常集体生活,有较复杂的“ “社会社会” ”组织和分工组织和分工一个巢穴内通常有一对一个巢穴内通常有一对“ “王族王族” ”,即,即“ “王王” ”和和“ “后后” ”,专负,专负责生殖,有无数的责生殖,有无数的“ “工族工族” ”和和“ “兵族兵族” ”,分别担负各项工作,分别担负各项工作和保卫的职责有时还有长翅、短翅或无翅的和保卫的职责有时还有长翅、短翅或无翅的“ “补充王族补充王族” ”及大小不同的及大小不同的“ “工族工族” ”和和“ “兵族兵族” ”• • 不不( (完完) )全变态,卵呈卵形或长卯形幼虫和成虫相似夏全变态,卵呈卵形或长卯形幼虫和成虫相似夏天从巢穴中拥出大量有翅的天从巢穴中拥出大量有翅的“ “工族工族” ”,群飞觅偶,落到地面,群飞觅偶,落到地面交配,地即脱落,乃钻入土中,开创新群落交配,地即脱落,乃钻入土中,开创新群落 “工族工族” ”和和“ “兵族兵族” ”寿命较短,雌的白蚁后则可生活寿命较短,雌的白蚁后则可生活6 6一一1515年,一生能产年,一生能产卵数百万。
卵数百万• • 按习性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土栖性、木栖性、土木两栖按习性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土栖性、木栖性、土木两栖性1、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有囟•兵蚁前胸背板扁平,兵蚁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有翅成虫前狭于头;有翅成虫前翅鳞大于后翅鳞,其翅鳞大于后翅鳞,其顶端伸达后翅鳞顶端伸达后翅鳞•土栖性2、白蚁科(Termitidae)•头部有囟头部有囟•成虫前翅鳞仅略大于成虫前翅鳞仅略大于后翅鳞,两者距离仍后翅鳞,两者距离仍远;兵蚁前胸背板前远;兵蚁前胸背板前中部分隆起中部分隆起•土栖为主土栖为主(三)(三) 半翅目(半翅目(Hemi Ptera))•通称蝽蟓通称蝽蟓•体小至中型,体小至中型, 略扁•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 喙从头的前下方生出触角喙从头的前下方生出触角3 3 ~~5 5 节复眼显著,眼显著, 单眼有或无单眼有或无•前胸背板甚大,前胸背板甚大, 中胸小盾片发达跗节一般三节多数中胸小盾片发达跗节一般三节多数具具2 2 对翅,对翅, 前翅为半鞘翅,前翅为半鞘翅, 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成革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成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片、爪片、缘片和楔片, 而端部的膜质部分,而端部的膜质部分, 称为膜片,称为膜片, 常具翅脉。
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常具翅脉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 末端部分交叉重末端部分交叉重叠胸部腹面常有臭腺,叠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可散发出恶臭可散发出恶臭(三)(三) 半翅目(半翅目(Hemi Ptera))•渐变态•本目昆虫大多为植食性, 危害农作物、果树、森林, 刺吸茎叶或果实的汁液, 是重要的园艺害虫; 部分种类可以捕食害虫, 是天敌昆虫, 如猎蝽、长蝽的一些种类半翅目昆虫身体构造模式及前翅示例半翅目昆虫身体构造模式及前翅示例1 1.蝽的背面观 .蝽的背面观 2 2.头、胸部腹面观 .头、胸部腹面观 3 3.后足端部.后足端部l . 蝽科Pentatomidae•触角触角5 5 节(极少数节(极少数4 4 节)节),, 单眼单眼2 2 个,个, 少数缺,少数缺, 喙喙4 4 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前翅分为革片、爪片、膜片三部分,膜片三部分, 膜片上具膜片上具多数纵行翅脉,多数纵行翅脉, 发自于发自于基部的一根横脉中胸基部的一根横脉中胸小盾片大,小盾片大, 三角形,超三角形,超过爪片•本科种类很多,本科种类很多, 一般为一般为植食性2. 缘蝽科Coreidae•体一般较狭,体一般较狭, 两侧缘两侧缘略平行。
略平行•触角触角4 4 节,节, 喙喙4 4 节中胸小盾片小,中胸小盾片小, 短于短于爪片•前翅分革片、爪片及前翅分革片、爪片及膜片膜片3 3 部分,部分, 从一基从一基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的翅脉•本科均为植食性,本科均为植食性, 常常见种类可危害瓜、豆见种类可危害瓜、豆及果树3. 猎蝽科Reduviidae•体中型或大型体中型或大型•触角触角4 4 节或节或5 5 节喙坚硬,坚硬, 仅仅3 3 节,节, 基基部不紧贴于头下,部不紧贴于头下, 而而弯曲成弧形弯曲成弧形•前翅分为爪片、革片前翅分为爪片、革片和膜片和膜片3 3 部分,部分, 膜片膜片基部有两个翅室,基部有两个翅室, 从从其上发出其上发出2 2 条纵脉4. 盲蝽科Miridae•小型或中型昆虫小型或中型昆虫•触角触角4 4 节,节, 无单眼,无单眼, 喙喙4 4 节前翅分为革片、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爪片、楔片及膜片, 在在膜片基部有膜片基部有1 1 或或2 2 个小个小翅室,翅室, 其余翅脉均消失其余翅脉均消失同一种类常有长翅型、同一种类常有长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
•本科有植食性的,也有本科有植食性的,也有捕食性的捕食性的5. 花蝽科Anthocoridae•小型种类,体扁长卵形小型种类,体扁长卵形与盲蝽相似与盲蝽相似• 前翅除革片、爪片、膜片前翅除革片、爪片、膜片外,外, 还有楔片,还有楔片, 但有单但有单眼,眼, 膜片上的翅脉少触膜片上的翅脉少触角角4 4 节,节, 喙喙3 3 或或4 4 节•一般为捕食性,一般为捕食性, 以蚜虫、以蚜虫、蓟马、木虱、介壳虫、粉蓟马、木虱、介壳虫、粉虱及螨类等为食,虱及螨类等为食, 属有益属有益昆虫6. 网蝽科Ti ngidae•小型种类,小型种类, 体扁•无单眼触角无单眼触角4 4 节,节, 第第3 3 节最长,节最长, 第第4 4 节膨大喙喙4 4 节•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小盾片, 有网状花纹,有网状花纹, 前翅不分革片与膜片,前翅不分革片与膜片, 也有网状花纹也有网状花纹•成虫和若虫生活在叶的成虫和若虫生活在叶的背面,背面, 常在主脉的两侧常在主脉的两侧危害,危害, 被害处常积集斑被害处常积集斑点状的褐黑色分泌物及点状的褐黑色分泌物及蜕皮壳(四)(四) 同翅目同翅目Homoptera•为小型或中型昆虫,为小型或中型昆虫,• 头后口式,头后口式, 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 喙喙3 3 节,节, 其基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 似出自前足基节之似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间•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静止时呈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也有无翅种类,屋脊状覆于体背也有无翅种类, 以雌介壳以雌介壳虫和蚜虫最为常见虫和蚜虫最为常见(四)(四) 同翅目同翅目Homoptera•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本目昆虫体形变化很大,本目昆虫体形变化很大, 一般以刺吸植物汁液为一般以刺吸植物汁液为生•繁殖方式各样,繁殖方式各样, 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 也有也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进行有卵生,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进行有卵生, 也有卵也有卵胎生•本目不少种类为农作物的重要害虫,本目不少种类为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并能传播植并能传播植物的很多病害,物的很多病害, 如蚜虫、叶蝉、木虱等能传播病如蚜虫、叶蝉、木虱等能传播病毒亦有不少种类如蚜虫、介壳虫、粉虱等,毒亦有不少种类如蚜虫、介壳虫、粉虱等, 分分泌蜜露,泌蜜露, 诱致煤污病诱致煤污病1. 蝉科Cicadidae•多为大型昆虫多为大型昆虫•复眼发达,复眼发达, 单眼单眼3 3 个触角短,触角短, 刚毛状。
刚毛状•前足腿节膨大,前足腿节膨大, 下方有下方有齿雄虫具发音器,齿雄虫具发音器, 位位于腹部两侧于腹部两侧•成虫以刺吸汁液和产卵成虫以刺吸汁液和产卵危害果树和林木枝条,危害果树和林木枝条, 若虫吸取根部汁液若虫吸取根部汁液2. 叶蝉科 Cicadellidae •体小型至中型体小型至中型•单眼多为单眼多为2 2 个,个, 触角鞭节触角鞭节分节甚多分节甚多•后足胫节下方有后足胫节下方有2 2 列短刺,列短刺, 这一特征可以区别于近缘这一特征可以区别于近缘科昆虫•雌虫具齿状产卵管,雌虫具齿状产卵管, 产卵产卵于植物组织内于植物组织内3. 蜡蝉科Fulgoridae•中型至大型昆虫,中型至大型昆虫, 善善跳跃一般体色美丽如跳跃一般体色美丽如蝶蛾有些种类额延蝶蛾有些种类额延长如象鼻,长如象鼻, 还有的种还有的种类可分泌绵状的白蜡类可分泌绵状的白蜡 •触角短,触角短, 末端具末端具1 1 刚刚毛,毛, 位于复眼的下方位于复眼的下方•前后翅端区翅脉呈网前后翅端区翅脉呈网状,状, 多分叉和横脉多分叉和横脉4. 木虱科psylli dae•体细小,体细小, 能飞善跳能飞善跳。
•触角触角10 10 节,节, 末端有末端有2 2 条长短不一的刚毛,条长短不一的刚毛, 单单眼眼3 3 个•前翅常比后翅坚实,前翅常比后翅坚实, 前前翅无横脉,翅无横脉, 基部有一条基部有一条基脉,基脉, 是由是由R R 、、M M 、、Cu Cu 三脉合成的,三脉合成的, 为本科的为本科的显著特征之一显著特征之一•成虫、若虫常分泌蜡质,成虫、若虫常分泌蜡质, 盖在身体上盖在身体上5. 粉虱科Aleyrodidae•成虫体纤弱而小体成虫体纤弱而小体及翅上常有白色蜡粉及翅上常有白色蜡粉•触角触角7 7 节•翅脉简单,翅脉简单, 仅具仅具1 1 或或2 2 条纵脉•成虫与幼虫腹面有皿成虫与幼虫腹面有皿状孔,状孔, 为本科昆虫的为本科昆虫的最大特征最大特征6. 蚜科Aphididae• •体细小,体细小, 柔软• •触角长,触角长, 通常通常6 6 节,节, 很很少少5 5 节,节, 末节中部突然末节中部突然变细,变细, 故又分为基部和故又分为基部和鞭部两部分;鞭部两部分; 第第3 3 ~~6 6 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感觉圈,的感觉圈, 它的数目和它的数目和分布可作为分种的依据。
分布可作为分种的依据• •多数蚜虫的腹部第六节背多数蚜虫的腹部第六节背面生有一对面生有一对“ “腹管腹管” ”,, 腹部末端的突起称为尾片,腹部末端的突起称为尾片,腹管及尾片的形状为分类腹管及尾片的形状为分类上的重要特征上的重要特征6. 蚜科Aphididae•蚜虫具有翅或无翅的个蚜虫具有翅或无翅的个体,体, 繁殖方式有孤雌生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及两性生殖,殖及两性生殖, 卵胎生卵胎生和卵生,和卵生, 因多发生在植因多发生在植物的芽、嫩茎或幼叶而物的芽、嫩茎或幼叶而得名,得名, 又因常分泌大量又因常分泌大量蜜露,蜜露, 而被称为而被称为“ “腻虫腻虫” ”它不仅直接刺吸取它不仅直接刺吸取食危害植物,食危害植物, 而且还是而且还是许多病毒病的传播者许多病毒病的传播者7. 介壳虫总科Coccoidea•形态非常特化形态非常特化•一般为小型昆虫,一般为小型昆虫, 体长体长0 0..5 5 ~~7 m m 7 m m •大多数介壳虫以固定不动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大多数介壳虫以固定不动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进行危害,进行危害, 同时体表常盖有介壳或各种粉状、同时体表常盖有介壳或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
绵状等蜡质分泌物•雌成虫与雄成虫的外形彼此差别很大雌虫身体雌成虫与雄成虫的外形彼此差别很大雌虫身体没有明显头、胸、腹三部分的区分,没有明显头、胸、腹三部分的区分, 无翅,无翅, 大大多数被各种蜡质分泌物所遮盖,多数被各种蜡质分泌物所遮盖, 属渐变态;属渐变态; 雄雄虫体长形,虫体长形, 只有一对薄的前翅,只有一对薄的前翅, 具分叉的翅脉,具分叉的翅脉, 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虫寿命短,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虫寿命短, 交配后即死交配后即死去•为过渐变态, 真正的幼虫期一般仅2 龄, 接着是“前蛹”、“蛹”, 继而羽化为成虫•多数为害虫, 以危害木本植物为主, 许多种类是果树及林木的重要害虫, 如危害柑橘的吹绵介Icerya Purchasi M ask 等但也有些种类是益虫, 如紫胶虫、白蜡虫蚧总科(五)(五) 缨翅目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通称蓟马, 是一类微小型的昆虫是一类微小型的昆虫•成虫体细长略扁,成虫体细长略扁, 长仅长仅1 1 ~~2 m m 2 m m 多数黑色、褐色或黄色黑色、褐色或黄色•触角短,触角短,6 6 ~~9 9 节,节, 丝状,丝状, 略成念珠状。
略成念珠状锉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 左上颚发达,左上颚发达, 右上颚退化右上颚退化•前后翅狭长,前后翅狭长, 翅脉稀少甚至消失,翅脉稀少甚至消失, 翅的周翅的周缘具长缨毛,缘具长缨毛, 故称缨翅目有的种类无翅故称缨翅目有的种类无翅(无翅者无单眼)跗节(无翅者无单眼)跗节1 1 或或2 2 节,节, 具具1 1 或或2 2 爪,爪, 中垫泡囊状腹部中垫泡囊状腹部10 10 或或11 11 节•无尾须雌虫腹末圆锥形,无尾须雌虫腹末圆锥形, 产卵器锯状、产卵器锯状、柱状或无柱状或无(五)(五) 缨翅目缨翅目Thysanoptera•过渐变态若虫似成虫, 但触角节数少, 不如成虫活泼, 通常白色、黄色或红色本目昆虫, 多数植食性, 危害农作物的花、叶、枝、芽等, 而以花上最多如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 man ; 少数为捕食性, 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如塔六点蓟马)1. 蓟马科Thri pi dae•体扁• 触角触角6 6 ~~8 8 节,节, 末端末端两节形成端刺,两节形成端刺,3 3 或或4 4 节上有感觉器节上有感觉器•翅狭长,翅狭长, 翅端尖,前翅翅端尖,前翅常有常有2 2 条纵脉。
条纵脉•雌虫腹端有锯状产卵器,雌虫腹端有锯状产卵器, 向下弯曲向下弯曲2、管蓟马科(Phloeothripidae)•体黑色或暗褐色,翅白色、烟灰色或有斑纹•触角8节•腹部末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剌毛,无产卵器•翅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有脉纹,没有翅脉(六)(六) 鞘翅目鞘翅目Coleoptera•通称甲虫, 微小至大型种类•前胸发达, 前胸背板完整且高度骨化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不一, 多为10 或11 节; 无单眼•前翅鞘翅, 盖住中后胸和大部分或全部的腹部, 但中胸小盾片多露出; 后翅膜质, 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 少数种类无后翅附节多为5 节或4 节, 很少3 节•无尾须•完全变态幼虫多属寡足型, 头部发达, 咀嚼式口器, 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蛹多为裸蛹, 如天牛、叶甲、金龟子等, 另有一些种类为被蛹, 如隐翅虫此外, 瓢虫科和几种叶甲, 以其尾端附着于蛹化物上, 并有一硬化的外壳(末龄幼虫的蜕皮) 包围(六)(六) 鞘翅目鞘翅目Coleoptera•本目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本目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 除龙虱、水龟虫除龙虱、水龟虫等少数几个科是水生的,等少数几个科是水生的, 大多数种类是陆生的。
大多数种类是陆生的陆生种类多生活在各种植物上,陆生种类多生活在各种植物上, 故植食性的种类故植食性的种类占大多数,占大多数, 可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可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 或潜或潜叶、钻蛀入植物组织内,叶、钻蛀入植物组织内, 或取食植物的种子及花或取食植物的种子及花果部分,果部分, 也有的种类在仓库内危害贮藏农产品;也有的种类在仓库内危害贮藏农产品; 此外还有肉食性(如步甲科、虎甲科等)、腐食此外还有肉食性(如步甲科、虎甲科等)、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及少数寄生的种类,性、粪食性、尸食性及少数寄生的种类, 所以本所以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目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鞘翅目分亚目•本目分为肉食和多食本目分为肉食和多食2 2 个亚目•前者腹部第一腹板被后前者腹部第一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成足基节窝分割成3 3 部分,部分, 中间不相连,中间不相连, 前胸背前胸背板与侧板间有明显的分板与侧板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后者腹部第一腹板完整,后者腹部第一腹板完整, 中间不被后足基节窝所中间不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分割, 前胸背板与侧前胸背板与侧板多愈合在一起,板多愈合在一起, 之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间无明显的分界线, 食性不一。
食性不一1. 步甲科Carabidae•小型或大型昆虫,小型或大型昆虫, 通称步通称步行虫一般为黑色或褐色,行虫一般为黑色或褐色, 多数种类有金属光泽多数种类有金属光泽•头常较前胸狭,头常较前胸狭, 前口式触角细长,触角细长, 丝状,丝状, 着生着生于上唇基部与复眼之间,于上唇基部与复眼之间, •附节附节5 5 ——5 5 ——5 5 式•步甲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步甲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性, 是重要的天敌类群之是重要的天敌类群之一,一, 但也有少数种类取食但也有少数种类取食植物的幼芽,危害农作物植物的幼芽,危害农作物2. 虎甲科Ci ci ndelidae•中等大小,中等大小, 体型与步甲体型与步甲相似一般有鲜艳的光相似一般有鲜艳的光泽,泽, 常有金绿、赤铜、常有金绿、赤铜、纯黑等色斑纯黑等色斑•头较大,头较大, 前口式复眼前口式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丝状,大而突出触角丝状,11 11 节上颚大,节上颚大, 锐齿锐齿状•跗节全为跗节全为5 5 节•成虫白天活动,成虫白天活动, 步行迅步行迅速,速, 并可作短距离的飞并可作短距离的飞翔常在道路或沙滩上翔常在道路或沙滩上飞行,飞行, 捕食各种昆虫。
捕食各种昆虫幼虫在地下穴居,幼虫在地下穴居, 捕食捕食蚂蚁及小虫,蚂蚁及小虫, 为农业生为农业生产上的益虫产上的益虫3. 叩头虫科Elateridae• •小型至大型甲虫小型至大型甲虫• •触角锯齿状触角锯齿状• •前胸很发达,前胸很发达, 前胸与后胸衔前胸与后胸衔接不紧密,接不紧密, 能上下活动,能上下活动, 前胸背板后角明显后突,前胸背板后角明显后突, 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强大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强大的突起向后延伸到中胸腹板的突起向后延伸到中胸腹板的深凹窝中,可弹跳的深凹窝中,可弹跳• •附节附节5 5 ——5 5 ——5 5 式• •幼虫大多数生活于土中,幼虫大多数生活于土中, 通通称金针虫体细,称金针虫体细, 长筒形,长筒形, 具具3 3 对相仿的胸足,对相仿的胸足, 体壁坚体壁坚硬而光滑,硬而光滑, 大多数为黄色大多数为黄色或黄褐色以植物的地下部或黄褐色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分为食, 对种子、幼苗及对种子、幼苗及根危害大,根危害大, 是重要的地下是重要的地下害虫4. 吉丁虫科Buprestl dae• •成虫与叩头虫体形相似,成虫与叩头虫体形相似, 大大多数有美丽的金属光泽。
身多数有美丽的金属光泽身体长形,体长形, 末端尖削末端尖削• •头较小,头较小, 嵌在前胸上,嵌在前胸上, 触触角锯齿状,角锯齿状,11 11 节• •前胸腹板也有大型的后突,前胸腹板也有大型的后突, 嵌于中胸腹板的凹陷内,嵌于中胸腹板的凹陷内, 但前胸与后胸紧密相连,但前胸与后胸紧密相连, 不能上下活动,不能上下活动, 前胸背板前胸背板的后角不向后突出的后角不向后突出• •幼虫又称爆皮虫和串皮虫,幼虫又称爆皮虫和串皮虫, 体细长扁平,体细长扁平, 乳白色,乳白色, 无无足,足, 前胸扁阔如大头,前胸扁阔如大头, 脑脑部其他部分狭长钻蛀危害部其他部分狭长钻蛀危害枝干5. 瓢虫科Cocci nelli dae•小型或中型昆虫,小型或中型昆虫, 体背隆体背隆起成半球形或半卵形,起成半球形或半卵形, 鞘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头小,头小, 一部分隐藏在前胸一部分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跗节隐跗节隐4 4 节•幼虫活泼,幼虫活泼, 体上常有枝刺、体上常有枝刺、毛瘤、毛突等被物,或覆毛瘤、毛突等被物,或覆盖有绵状蜡质分泌物盖有绵状蜡质分泌物•此科大多数种类是有益的,此科大多数种类是有益的, 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等。
小部分介壳虫、粉虱等小部分种类食害植物种类食害植物6.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小型至大型甲虫,小型至大型甲虫, 黑色或赤黑黑色或赤黑色,色, 一般没有其他色泽的斑点一般没有其他色泽的斑点• •头较小,头较小, 部分嵌入前胸背板前部分嵌入前胸背板前缘内触角缘内触角11 11 节,节, 丝状或锤丝状或锤状• •跗节是跗节是5 5 ——5 5 ——4 4 • •幼虫体长形,幼虫体长形, 具具3 3 对胸足,对胸足, 外形似金针虫,外形似金针虫, 故有拟金针虫故有拟金针虫之称它与金针虫的区别在于之称它与金针虫的区别在于上唇明显,上唇明显, 前足一般比中后足前足一般比中后足粗• •一般为植食性,一般为植食性, 幼虫土栖,幼虫土栖, 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有些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有些• •种类是重要的仓库害虫种类是重要的仓库害虫7. 芫菁科Meloi dae•中等体形,中等体形, 鞘翅较柔软,鞘翅较柔软, 有微毛•头下口式,头下口式, 头的后部急头的后部急剧收缩如颈状触角剧收缩如颈状触角1111节,节, 丝状或锯齿状丝状或锯齿状•前胸无明显的侧缘,前胸无明显的侧缘, 较较鞘翅狭窄。
跗节鞘翅狭窄跗节5 5 ——5 5 ——4 4 •幼虫取食蝗卵成虫植食幼虫取食蝗卵成虫植食性•芫菁成虫含有斑蝥素,芫菁成虫含有斑蝥素, 是一种强烈的发泡剂,是一种强烈的发泡剂, 并有利尿等作用,并有利尿等作用, 中药中药中的斑蝥即为本科昆虫中的斑蝥即为本科昆虫8. 金龟子科Scarabaeidae•中型至大型中型至大型•触角鳃叶状触角鳃叶状•前足有开掘作用,跗节前足有开掘作用,跗节5 5 ——5 5 ——5 5 式鞘翅不完全式鞘翅不完全覆盖腹部,末节背板常外覆盖腹部,末节背板常外露•幼虫为蛴螬幼虫为蛴螬•根据食性可分为粪食性和根据食性可分为粪食性和植食性两大类群,植食性两大类群, 前者俗前者俗称屎壳郎,称屎壳郎, 后者包括许多后者包括许多园林和果树害虫及危害农园林和果树害虫及危害农作物的地下害虫作物的地下害虫9. 天牛科Cerambycidae• •中型至大型种类,中型至大型种类, 体狭体狭长• •触角触角11 11 或或12 12 节,节, 鞭状,鞭状, 通常与体等长或超过体长通常与体等长或超过体长复眼肾形,复眼肾形, 围绕于触角围绕于触角基部• •跗节隐跗节隐5 5 节。
节• •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 以幼虫蛀食树干、枝条和以幼虫蛀食树干、枝条和根部幼虫乳白色或黄色,根部幼虫乳白色或黄色,体柔软,体柔软, 胸足大都消失胸足大都消失或退化胸腹节的背腹面或退化胸腹节的背腹面都有骨化区或突起都有骨化区或突起10. 叶甲科Chrysomei dae•又称金花虫,又称金花虫, 成虫的外形成虫的外形常呈卵形或长形常呈卵形或长形•触角丝状或末端稍膨大,触角丝状或末端稍膨大,11 11 节,节, 长不及体长之半长不及体长之半•跗节隐跗节隐5 5 节•幼虫具幼虫具3 3 对胸足,对胸足, 身体中身体中部或近后端处较肥大而稍部或近后端处较肥大而稍隆起,隆起, 也有细长的也有细长的•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 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11. 象甲科Curculionidae•微小至大型甲虫微小至大型甲虫• 头部延伸成喙喙长大头部延伸成喙喙长大于宽,于宽, 口器位于喙的前口器位于喙的前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曲,曲, 末端末端3 3 节呈锤状节呈锤状•跗节为隐跗节为隐5 5 节。
节•幼虫身体柔软,幼虫身体柔软, 肥胖而肥胖而弯曲•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植物,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植物, 有食叶的,有食叶的, 有钻茎的,有钻茎的, 有钻根的,有钻根的, 有蛀果实或有蛀果实或种子的,种子的, 也有卷叶或潜也有卷叶或潜入叶的组织中的入叶的组织中的12. 豆象科Bruchi dae•成虫体小,成虫体小, 卵圆形,卵圆形, 坚坚硬,硬, 被有鳞片被有鳞片•触角锯齿状、梳状或棒状触角锯齿状、梳状或棒状眼圆形,眼圆形, 有一有一“ “U U ” ” 字形字形的缺刻•鞘翅末端截形,鞘翅末端截形, 露出腹部露出腹部末端跗节隐末端跗节隐5 5 节•老熟幼虫白色或黄色,柔老熟幼虫白色或黄色,柔软肥胖,软肥胖, 向腹面弯曲足向腹面弯曲足退化,退化, 呈疣状突起呈疣状突起(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本目包括了所有的蝶类和蛾类本目包括了所有的蝶类和蛾类• 主要特点是:主要特点是: 体、翅及附器均被有鳞片,体、翅及附器均被有鳞片, 这些小这些小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有丝状、羽毛状、棒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有丝状、羽毛状、棒状等口器虹吸式。
完全变态,状等口器虹吸式完全变态, 幼虫为多足型,幼虫为多足型, 蛹蛹是被蛹•此目成虫除少数种类(如吸果夜蛾口器端都具锐齿,此目成虫除少数种类(如吸果夜蛾口器端都具锐齿, 可刺入果内吸取汁液,可刺入果内吸取汁液, 引起落果)引起落果) 外,外, 一般不危一般不危害农作物但幼虫口器咀嚼式,害农作物但幼虫口器咀嚼式, 绝大多数为植食性,绝大多数为植食性, 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食害植物的叶、芽, 或钻蛀在茎、根、果实内,或钻蛀在茎、根、果实内, 或在叶的上下表皮间潜食叶肉,或在叶的上下表皮间潜食叶肉, 或危害储藏的粮食或危害储藏的粮食少数种类的幼虫是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少数种类的幼虫是捕食性或寄生性的翅的脉序、斑纹(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的分类特征主要在体表的外被物、刚毛和腹足上的趾钩鳞翅目幼虫身体各部具有各种外长物, 最普通的是刚毛、还有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幼虫体上的刚毛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原生刚毛和亚原生刚毛是幼虫分别在第一龄与第二龄时出现的, 其数目和位置固定, 具有一定的排列, 称为毛序; 而次生刚毛的数目和位置都不固定, 故没有命名。
(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鳞翅目幼虫一般有鳞翅目幼虫一般有5 5 对腹足,对腹足, 位于第位于第3 3 ~~6 6 及第及第10 10 腹节上,腹节上, 腹足的数目有时减少,如尺蛾科一般仅在腹足的数目有时减少,如尺蛾科一般仅在第第6 6 节及第节及第10 10 腹节上各有一对腹节上各有一对•腹足的端部具有鳞翅目幼虫所特有的趾钩,腹足的端部具有鳞翅目幼虫所特有的趾钩, 以帮助以帮助行动趾钩的排列有各种形式,行动趾钩的排列有各种形式, 通常趾钧为一排,通常趾钧为一排, 少数为少数为2 2 排,排, 也有也有3 3 排或更多的,排或更多的, 一排的称单行,一排的称单行,2 2 排的称为双行,排的称为双行,3 3 或更多排的称为多行一排中的或更多排的称为多行一排中的趾钩若长度相等,趾钩若长度相等, 称单序;称单序; 若趾钩的长短交替称双若趾钩的长短交替称双序,序, 若有若有3 3 种不同长度更替排列的称三序趾钩排种不同长度更替排列的称三序趾钩排列的形状也有各种形式,列的形状也有各种形式, 如环形、缺环、中带(趾如环形、缺环、中带(趾钩排成一与身体纵轴平行的弧形)、二横带(趾钧排钩排成一与身体纵轴平行的弧形)、二横带(趾钧排成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成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 等。
趾钩的排列方式是等趾钩的排列方式是幼虫分科的重要特征幼虫分科的重要特征(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七)(七) 鳞翅目鳞翅目Lepidoptera•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 二者成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成虫的主要区别在于:•蝶类触角棍棒状,蝶类触角棍棒状, 静止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上,翅直立于体上, 全无翅缰,全无翅缰, 白天活动;白天活动; •蛾类触角非棍棒状,蛾类触角非棍棒状, 形状形状不一,不一, 少数种类触角的末少数种类触角的末端仅略膨大静止时翅呈端仅略膨大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屋脊状, 多数具翅缰,多数具翅缰, 夜间活动夜间活动1. 粉蝶科Pieridae•成虫多为中型蝴蝶,成虫多为中型蝴蝶, 常为白常为白色、黄色或橙色,色、黄色或橙色, 有黑色斑有黑色斑纹•前足正常,前足正常, 并不比中后足小,并不比中后足小, 爪具齿前翅爪具齿前翅R R 脉脉3 3 或或4 4 条,条,甚至甚至5 5 条条A A 脉脉1 1 条,条, 后翅后翅A A 脉脉2 2 条。
条•幼虫圆筒形,长而细,幼虫圆筒形,长而细, 头比头比前胸小体表有很多小突起前胸小体表有很多小突起及次生刚毛,及次生刚毛, 每一体节常分每一体节常分为几个小环趾钩为双序或为几个小环趾钩为双序或3 3 序中带幼虫食叶幼虫食叶2. 凤蝶科Papilionidae•中型或大型的美丽蝴蝶中型或大型的美丽蝴蝶•翅三角形,翅三角形, 后翅外缘波状,后翅外缘波状, 并常有并常有1 1 尾状突翅黑色有尾状突翅黑色有蓝、绿、红色斑,或黄色、蓝、绿、红色斑,或黄色、绿色而有黑色斑纹前翅绿色而有黑色斑纹前翅Cu Cu 脉似分为脉似分为4 4 支,支,A A 脉脉2 2 条,条, 并在翅基部与中室后缘有并在翅基部与中室后缘有1 1 小横脉相连后翅基部有小横脉相连后翅基部有1 1 钩状肩脉位于小室(亚前缘钩状肩脉位于小室(亚前缘室)上,室)上,A A 脉一条•幼虫光滑无毛,幼虫光滑无毛, 前胸前缘前胸前缘有臭有臭“ “丫丫” ” 腺,腺, 受惊动即受惊动即伸出,伸出, 极易识别幼虫食极易识别幼虫食叶3. 蛱蝶科Nymphali dae•中型至大型蝴蝶中型至大型蝴蝶•触角锤状部分特别膨大触角锤状部分特别膨大。
•翅的颜色常极鲜明,前翅的颜色常极鲜明,前足退化,短小雌蝶跗足退化,短小雌蝶跗节节4 4 或或5 5节,雄蝶跗节节,雄蝶跗节1 1节R R 脉脉5 5 支,支, 中室闭中室闭式后翅中室多开式或式后翅中室多开式或为为1 1 条不明显的脉所封条不明显的脉所封闭•幼虫体圆筒形,幼虫体圆筒形, 上有成上有成列的枝刺腹足趾钩多列的枝刺腹足趾钩多为为3 3 序中带,序中带, 很少双序很少双序幼虫食叶幼虫食叶4. 弄蝶科Hesperii dae•小型至中型的蝶类身小型至中型的蝶类身体较粗壮,头大体较粗壮,头大•触角基部远离,末端呈触角基部远离,末端呈钩状•R R 脉脉5 5 支,均分离,直支,均分离,直接由中室伸出,缺翅缰,接由中室伸出,缺翅缰,翅常为黑褐色或茶褐色,翅常为黑褐色或茶褐色,具有透明斑具有透明斑•幼虫纺锤形趾钩幼虫纺锤形趾钩3 3 序序环形幼虫生活在卷叶环形幼虫生活在卷叶中危害成虫飞行迅速成虫飞行迅速5. 灰蝶科Lvcaenidae• •一般为小到中型的蝶类一般为小到中型的蝶类• •眼缘及触角各小节有白色环纹眼缘及触角各小节有白色环纹• •翅表面常为蓝色、古铜色、黑褐或翅表面常为蓝色、古铜色、黑褐或橙色,有金属闪光,橙色,有金属闪光, 翅反面常为翅反面常为灰色,有圆形眼点微细条纹,为分灰色,有圆形眼点微细条纹,为分类上常用的特征;类上常用的特征; 后翅常有纤细后翅常有纤细的尾突。
雌蝶前足正常,的尾突雌蝶前足正常, 雄蝶前雄蝶前足跗节常退化,末端具足跗节常退化,末端具1 1 爪后翅翅基无肩脉,翅基无肩脉,M1M1从中室顶角或附近从中室顶角或附近伸出• •幼虫体扁而短,蛞蝓型趾钩为中幼虫体扁而短,蛞蝓型趾钩为中断的中带,近中断处有一匙形肉质断的中带,近中断处有一匙形肉质叶一般为植食性,少数捕食性,叶一般为植食性,少数捕食性,以蚧、蚜虫为食以蚧、蚜虫为食6. 天蛾科Sphingidae• •一般为大型蛾,一般为大型蛾, 身体粗身体粗壮,壮, 前后两端较小,前后两端较小, 似似梭型• •触角中部加粗,触角中部加粗, 末端形末端形成成1 1 细钩• •前翅狭长,前翅狭长, 外缘倾斜,外缘倾斜, 后翅较小,后翅较小, 一般鳞片厚一般鳞片厚而密后翅的而密后翅的Sc Sc ++RI RI 和和Rs Rs 在靠近中室中部有在靠近中室中部有1 1 横脉相连常具翅缰和系横脉相连常具翅缰和系缰钩• •幼虫大而粗壮,幼虫大而粗壮, 没有明没有明显的毛各腹节又分为显的毛各腹节又分为6 6 ~~8 8 小环在第八腹节背小环在第八腹节背面常有一个尾角成虫日面常有一个尾角成虫日间、傍晚或夜间飞行,飞间、傍晚或夜间飞行,飞翔能力强。
幼虫食叶翔能力强幼虫食叶7. 天蚕蛾科Saturni idae• •身体特别大,成虫颜色常身体特别大,成虫颜色常鲜艳• •触角双栉状,翅中央常有触角双栉状,翅中央常有透明的窗斑,中室较大,透明的窗斑,中室较大,无翅缰,前翅无翅缰,前翅R R 仅有仅有3 3 或或4 4 支,支, 一般一般R2 R2 与与R3 R3 共共柄;柄; 后翅仅后翅仅1 1 臀脉,臀脉, 有有的种类有尾突的种类有尾突• •幼虫体被很多枝刺或有延幼虫体被很多枝刺或有延长的突起,长的突起, 腹足趾钩双腹足趾钩双序中带本科有些种类是序中带本科有些种类是树木和果树的害虫但本树木和果树的害虫但本科也有的种类是经济益虫,科也有的种类是经济益虫,如柞蚕8. 舟蛾科 Notodonti dae• •体中至大型体中至大型• •口器不发达雄蛾触角多为双栉状,口器不发达雄蛾触角多为双栉状, 少数为锯齿状,少数为锯齿状, 雌蛾多为丝状雌蛾多为丝状• •有些种类前翅后缘中央有有些种类前翅后缘中央有1 1 或或2 2 个个齿形毛簇,齿形毛簇, 静止时两翅后折呈屋静止时两翅后折呈屋顶状,顶状, 毛簇竖起如角前翅毛簇竖起如角。
前翅R2 R2 ~~R 5 R 5 共柄,共柄, 后翅后翅M 2 M 2 基部在基部在M 1 M 1 与与M 3 M 3 之间,之间,Cu Cu 脉似分脉似分3 3 支,支,A A 脉脉2 2 条,条,ScSc++R 1 R 1 与中室前缘平行与中室前缘平行或与中室前缘合并至中室中部或超或与中室前缘合并至中室中部或超过中室• •幼虫臀足不发达或仅留痕迹,幼虫臀足不发达或仅留痕迹, 或或成枝状,成枝状, 休息时头尾常举起似舟,休息时头尾常举起似舟, 故称舟蛾胸背具峰突,故称舟蛾胸背具峰突, 体形奇体形奇特,特, 较易识别成虫夜出活动,较易识别成虫夜出活动, 有趋光性幼虫食叶有趋光性幼虫食叶9. 灯蛾科Arctiidae• •中型蛾子,中型蛾子, 色泽较鲜明,色泽较鲜明, 常为白色、黄色、灰色、橙常为白色、黄色、灰色、橙色,色, 有黑点斑,有黑点斑, 腹部各节腹部各节背中央常有一个黑点背中央常有一个黑点• •常有单眼触角丝状或栉齿常有单眼触角丝状或栉齿状• •后翅后翅Sc Sc ++R1 R1 与与Rs Rs 在基部愈在基部愈合,合, 几乎延达中室之半,几乎延达中室之半, 但不超过中室末端。
但不超过中室末端• •幼虫体上有突起,幼虫体上有突起, 生有浓密生有浓密的、长短一致的长毛幼虫的、长短一致的长毛幼虫食叶10. 夜蛾科Noctuidae• •体粗壮,一般暗灰色体粗壮,一般暗灰色• •常有单眼,常有单眼, 喙发达触角丝状,喙发达触角丝状, 雄蛾有时栉齿状雄蛾有时栉齿状• •前翅三角形,前翅三角形, 有副室,有副室, 肘脉似分肘脉似分4 4 支后翅肘脉似分支后翅肘脉似分4 4 支或支或3 3 支类支类型,型,Sc Sc ++R 1 R 1 与与Rs Rs 在中室基部仅在中室基部仅有一点接触,有一点接触, 又复分开又复分开• •幼虫通常粗壮,幼虫通常粗壮, 仅具原生刚毛,仅具原生刚毛, 常具常具5 5 对腹足,对腹足, 但有些种类第一二但有些种类第一二对腹足退化,对腹足退化, 趾钩单序中带成趾钩单序中带成虫均在夜间活动,虫均在夜间活动, 通常趋光性强,通常趋光性强, 对糖、蜜、酒、醋有特别嗜好成对糖、蜜、酒、醋有特别嗜好成虫除吸果夜蛾外,虫除吸果夜蛾外, 一般不危害农一般不危害农作物幼虫多为植食性,作物幼虫多为植食性, 有少数有少数捕食性一般夜间取食活动,捕食性。
一般夜间取食活动, 白白天蜷曲潜伏土中,天蜷曲潜伏土中, 有少数种类则有少数种类则全日暴露在植物上,全日暴露在植物上, 日夜活动日夜活动本科有许多危害农作物的地下害虫本科有许多危害农作物的地下害虫和食叶害虫,和食叶害虫, 少数钻蛀危害少数钻蛀危害11. 毒蛾科Lymantrii dae• •中等至大型蛾类,中等至大型蛾类, 体粗壮多体粗壮多毛• •喙退化雄虫触角喙退化雄虫触角双栉状雌虫有时翅退化或双栉状雌虫有时翅退化或无翅• •雌虫腹部末端有成簇的毛,雌虫腹部末端有成簇的毛, 产卵时用以遮盖卵块产卵时用以遮盖卵块• •前翅前翅R2 R2 ~~R 5 R 5 共柄,共柄, 常有常有1 1 副室,副室,M 2 M 2 接近接近M 3 M 3 ;; 后翅后翅Sc Sc 十十RI RI 与与R S R S 在中室基部在中室基部约约1 1//3 3 处相连或有处相连或有1 1 横脉相横脉相接• •幼虫体多毛,幼虫体多毛, 在某些体节常在某些体节常有成束的、紧密的毛簇,有成束的、紧密的毛簇, 毛有毒,毛有毒, 刺人剧痛幼虫刺人剧痛幼虫腹部第腹部第6 6 、、7 7 腹节背面有翻腹节背面有翻缩腺。
缩腺12. 枯叶蛾科Lasiocampi dae• •中至大型的蛾类,中至大型的蛾类, 身体很粗身体很粗壮,壮, 被粗密的毛被粗密的毛• •喙完全退化雄虫触角为双喙完全退化雄虫触角为双栉状• •前翅前翅R2 R2 与与R 3 R 3 具长柄,具长柄,R5 R5 与与M 1 M 1 连有短柄,连有短柄,R4 R4 常从柄常从柄的基部伸出,的基部伸出,M 2 M 2 从中室下从中室下角伸出后翅无翅缰,角伸出后翅无翅缰, 肩肩角宽大,角宽大, 有肩脉• •幼虫粗壮,幼虫粗壮, 多长毛,多长毛, 次生次生刚毛长度不等,刚毛长度不等, 趾钩双序趾钩双序中带幼虫食叶危害幼虫食叶危害13. 尺蛾科Geometidae• •小至大型的蛾子,小至大型的蛾子, 体细弱,体细弱, 而翅较宽大,而翅较宽大, 质薄,质薄, 静止静止时四翅平展有的雌虫无翅时四翅平展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或翅退化• •前翅前翅R5 R5 、、R 4 R 4 与与R3 R3 、、R2 R2 共共柄,柄,M 2 M 2 位于位于M 1 M 1 与与M 3 M 3 之之间后翅Sc Sc 基部急剧弯曲,基部急剧弯曲, 臀脉臀脉1 1 条。
条• •幼虫体细长,幼虫体细长, 通常除通常除3 3 对胸对胸足外,足外, 只在第只在第6 6 节、第节、第10 10 腹节各有腹足腹节各有腹足1 1 对,对, 行动时行动时,, 身体弯成一环,身体弯成一环, 一曲一一曲一伸,伸, 似以尺量物,似以尺量物, 所以称所以称“ “尺蠖尺蠖” ” 或或“ “步曲步曲” ”本科多危害果树及林木科多危害果树及林木14. 刺蛾科Eucleidae• •中型蛾子,中型蛾子, 密生厚鳞毛,密生厚鳞毛, 一一般黄褐或绿色,般黄褐或绿色, 有红色或暗有红色或暗色简单的斑纹色简单的斑纹• •雌蛾触角丝状,雌蛾触角丝状, 雄蛾双栉状雄蛾双栉状口喙退化口喙退化• •翅较宽,翅较宽, 前后翅的中室内有前后翅的中室内有M M 的主干存在前翅的主干存在前翅R 3 R 3 ~~R4R4共共柄,柄,M 2 M 2 靠近靠近M 3 M 3 ,后翅臀脉,后翅臀脉3 3 条,条,Sc Sc 与与Rs Rs 分离,分离, 仅在仅在基部与基部与R R 略相合• •幼虫短肥,幼虫短肥, 椭圆形或蛞蝓形,椭圆形或蛞蝓形, 其上生有枝刺或毒毛,其上生有枝刺或毒毛, 或光或光滑无毛,滑无毛, 或具瘤。
一般颜色或具瘤一般颜色鲜明头小,鲜明头小, 能缩入前胸内能缩入前胸内胸足小或退化,胸足小或退化, 腹足小多腹足小多危害果树及林木危害果树及林木15. 斑蛾科Zygaeni dae• •中或大型蛾子,中或大型蛾子, 身体狭长,身体狭长, 颜色鲜艳,颜色鲜艳, 有些种类有金有些种类有金属光泽• •口器发达,口器发达, 有单眼,触角丝有单眼,触角丝状或棍棒状,状或棍棒状, 或雄蛾为栉或雄蛾为栉齿状• •翅宽大,翅宽大, 有些在后翅上有尾有些在后翅上有尾突,突, 形如蝴蝶前后翅均形如蝴蝶前后翅均有有M M 主干,主干, 后翅后翅Sc Sc 与与Rs Rs 于于中室前缘中部连结中室前缘中部连结• •成虫白天飞翔幼虫蛞蝓型,成虫白天飞翔幼虫蛞蝓型, 头部能收缩于前胸内,头部能收缩于前胸内, 趾趾钩为单序中带本科幼虫多钩为单序中带本科幼虫多危害果树及林木危害果树及林木16. 蓑蛾科Psychidae• •中型蛾子,又称袋蛾和避债蛾,中型蛾子,又称袋蛾和避债蛾,雌雄有显著的二型现象雌雄有显著的二型现象• •雄蛾具发达的翅,善飞翔,翅雄蛾具发达的翅,善飞翔,翅面鳞片稀少,无斑纹。
口器退面鳞片稀少,无斑纹口器退化,下唇须甚短触角双栉状,化,下唇须甚短触角双栉状,M M脉在中室可见,并常有分支脉在中室可见,并常有分支• •雌成虫一般无翅,很像雌成虫一般无翅,很像1 1 条幼条幼虫有些种类触角、口器及足虫有些种类触角、口器及足缺如,缺如, 终生栖息在袋内,并终生栖息在袋内,并在袋内交尾产卵在袋内交尾产卵• •幼虫趾钧为单序缺环幼虫能幼虫趾钧为单序缺环幼虫能吐丝做袋,上面粘着各种断枝吐丝做袋,上面粘着各种断枝残叶,造成各种形式的囊袋残叶,造成各种形式的囊袋幼虫在囊袋内,幼虫在囊袋内, 行动时将头行动时将头胸伸出,负囊前进,老熟幼虫胸伸出,负囊前进,老熟幼虫在袋内化蛹幼虫食叶,危害在袋内化蛹幼虫食叶,危害多种植物多种植物17. 卷蛾科Torti cldae• •小型蛾子,身体多为褐色或棕色小型蛾子,身体多为褐色或棕色• •有单眼,触角丝状下唇须第有单眼,触角丝状下唇须第2 2 节被鳞毛,略呈三角形第节被鳞毛,略呈三角形第3 3 节较短而钝,下颚须退化节较短而钝,下颚须退化• •前翅近方形,前缘弯曲外缘较直,前翅近方形,前缘弯曲外缘较直, 与后缘形成明显的角度,与后缘形成明显的角度, 静止时两翅合拢呈钟罩状。
前翅花纹分为基斑、中带和顶角静止时两翅合拢呈钟罩状前翅花纹分为基斑、中带和顶角的端斑,的端斑, 在臀角上有圆形且带金属光泽的肛上纹后翅无斑在臀角上有圆形且带金属光泽的肛上纹后翅无斑纹有些种类前翅有前缘褶前翅翅脉都从基部或中室直接纹有些种类前翅有前缘褶前翅翅脉都从基部或中室直接伸出,伸出, 不合并成叉状不合并成叉状Cu2 Cu2 从中室下缘近中部处分出从中室下缘近中部处分出• •本科分为卷蛾亚科和小卷蛾亚科两个亚科小卷蛾亚科前翅本科分为卷蛾亚科和小卷蛾亚科两个亚科小卷蛾亚科前翅前缘具有前缘具有1 1 列白色的钩状纹,后翅中室下缘肘脉基部有栉状列白色的钩状纹,后翅中室下缘肘脉基部有栉状毛,毛, 而卷蛾亚科没有而卷蛾亚科没有• •幼虫圆柱形,体长幼虫圆柱形,体长10 10 ~~25 m m 25 m m ,多为绿色,亦有粉红色、,多为绿色,亦有粉红色、紫色的趾钩环状,紫色的趾钩环状, 通常为双序或通常为双序或3 3 序,很少单序肛门上序,很少单序肛门上常有臀棘幼虫卷叶、缀叶及钻蛀果实危害常有臀棘幼虫卷叶、缀叶及钻蛀果实危害卷蛾科18. 螟蛾科Pyral idae• •小或中型的蛾子,小或中型的蛾子, 具细长的具细长的足。
足• •触角丝状,触角丝状, 有单眼,有单眼, 下颚下颚须及下唇须发达,须及下唇须发达, 下唇须常下唇须常突出• •前翅近三角形具腹部鼓膜前翅近三角形具腹部鼓膜器本科最显著的特征是器本科最显著的特征是Sc Sc 与与Rs Rs 接近,接近, 平行或越过中平行或越过中室后有一小段合并室后有一小段合并• •幼虫体长幼虫体长10 10 ~~35 m m 35 m m ,, 仅仅具原生刚毛,具原生刚毛, 腹足较短,腹足较短, 具环行单行双序或具环行单行双序或3 3 序的趾序的趾钩,钩, 或具或具1 1 对横带趾钩幼对横带趾钩幼虫常生活在隐蔽场所,虫常生活在隐蔽场所, 钻蛀钻蛀茎秆或果实、种子或卷叶危茎秆或果实、种子或卷叶危害成虫有强的趋光性成虫有强的趋光性多危害禾本科植物,少数危害危害禾本科植物,少数危害桃、苹果、梨等果树桃、苹果、梨等果树19. 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小型蛾子,小型蛾子, 与卷蛾科十分相似,与卷蛾科十分相似, 区别是本科区别是本科前翅前翅Cu2 Cu2 从中室下角或接近下角伸出后翅无从中室下角或接近下角伸出后翅无M 1 M 1 ,, 有时有时M 2 M 2 也缺如。
幼虫趾钩环行单序幼虫趾钩环行单序幼虫蛀果危害幼虫蛀果危害20. 透翅蛾科Aegerii dae• •小至中型蛾子,小至中型蛾子, 一般黑色、一般黑色、暗青色,暗青色, 有红、黄等斑纹,有红、黄等斑纹, 常有金属光泽常有金属光泽• •触角棍棒状,触角棍棒状, 顶端生顶端生1 1 毛丛,毛丛, 很少成栉齿状很少成栉齿状• •本科最显著特征是翅面透明缺本科最显著特征是翅面透明缺少鳞片,少鳞片, 前翅狭长无臀脉前翅狭长无臀脉腹部末端鳞片排成扁形,腹部末端鳞片排成扁形, 外外形似胡蜂形似胡蜂• •成虫白天活动,成虫白天活动, 飞翔迅速,飞翔迅速, 常到花丛间取食花蜜幼虫圆常到花丛间取食花蜜幼虫圆柱形,柱形, 白色或淡青色,白色或淡青色, 腹足腹足趾钩为趾钩为2 2 横带单序,横带单序, 臀足仅臀足仅具趾钩具趾钩1 1 列多危害果树及林列多危害果树及林木,木, 蛀食枝干或树根蛀食枝干或树根21. 举肢蛾科Heliodinidae•小型的蛾子小型的蛾子• 翅狭长而尖,翅狭长而尖, 多为褐色,多为褐色, 前翅外缘常有浅色纹后前翅外缘常有浅色纹后足的胚节和跗节有刺毛,足的胚节和跗节有刺毛, 静止时后足常竖立在身体静止时后足常竖立在身体的两侧,的两侧, 高出翅背。
高出翅背M 1 M 1 与与R 5 R 5 共柄•幼虫趾钩环形、单序或双幼虫趾钩环形、单序或双序,序, 蛀果或潜叶,蛀果或潜叶, 多为多为果树、林木害虫果树、林木害虫23. 潜蛾科Lyonetii dae\•微小蛾子,微小蛾子, 外形似细蛾科外形似细蛾科•头有粗鳞毛触角第一节阔大,头有粗鳞毛触角第一节阔大, 形成眼盖,形成眼盖, 静止时静止时覆盖于复眼上半部覆盖于复眼上半部•后足胫节背面有长刚毛前翅披针形,后足胫节背面有长刚毛前翅披针形, 尖端常延长,尖端常延长, 向上或向下弯曲后翅线状,向上或向下弯曲后翅线状, 有长缘毛,有长缘毛, 无中室•幼虫体扁,幼虫体扁, 胸足胸足3 3 对,对, 腹足完整(与细蛾科幼虫腹腹足完整(与细蛾科幼虫腹部第六节无腹足不同)部第六节无腹足不同) 或退化,或退化, 如有腹足,如有腹足, 趾钩单趾钩单序幼虫多潜入叶组织内危害幼虫多潜入叶组织内危害24、木蠹蛾科Cossidae•中至大型,中至大型, 体粗壮,体粗壮, 翅多灰色,翅多灰色, 有黑斑纹有黑斑纹触角栉齿状或羽毛状,触角栉齿状或羽毛状, 无喙幼虫粗壮,无喙幼虫粗壮, 通通常白色、黄色或红色,常白色、黄色或红色, 钻蛀多种树木,钻蛀多种树木, 少数少数为害根部。
如柳乌囊为害根部如柳乌囊蛾、小褐木囊蛾等蛾、小褐木囊蛾等(八)(八) 膜翅目膜翅目Hymenoptera•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 体极微小至中等大小,体极微小至中等大小, 少数为大型种类少数为大型种类•主要特征为:主要特征为: 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具两对膜质的翅,具两对膜质的翅, 后翅小于前翅,后翅小于前翅, 其翅缘具翅钩一列以钧住前翅,翅脉其翅缘具翅钩一列以钧住前翅,翅脉相当特化,相当特化, 纵脉很弯曲,纵脉很弯曲, 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脉; 腹部第一节多向前并入胸部,腹部第一节多向前并入胸部, 称为并胸腹节第称为并胸腹节第2 2 节常缩小成细腰,节常缩小成细腰, 称为腹柄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称为腹柄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 在分类上把它们分为细腰亚目在分类上把它们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雌虫具发达的产卵管,常呈锯状或针状,雌虫具发达的产卵管,常呈锯状或针状, 有时变为螯有时变为螯刺;刺;(八)(八) 膜翅目膜翅目Hymenoptera•全变态或复变态。
幼虫具发达的头,全变态或复变态幼虫具发达的头, 通常无足,通常无足, 体软而体软而色淡,色淡, 但叶蜂类幼虫则具但叶蜂类幼虫则具3 3 对胸足及对胸足及6 6 对以上腹足,对以上腹足, 腹腹足自第足自第2 2 节开始有,节开始有, 端部无趾钩,端部无趾钩, 可以与鳞翅目幼虫相可以与鳞翅目幼虫相区别蛹为裸蛹,区别蛹为裸蛹, 许多种类化蛹于茧中许多种类化蛹于茧中•本目昆虫食性复杂,本目昆虫食性复杂, 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 也有捕食性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种类从整个目来看,及植食性种类从整个目来看, 益虫比害虫多,益虫比害虫多, 有害种有害种类不多,类不多, 只有一些食叶的叶蜂和钻蛀树干的茎蜂、树蜂只有一些食叶的叶蜂和钻蛀树干的茎蜂、树蜂等有益种类大多是寄生蜂类,等有益种类大多是寄生蜂类, 在自然界中对抑制害虫在自然界中对抑制害虫的大量发生有重大意义蜜蜂采集花粉及花蜜,的大量发生有重大意义蜜蜂采集花粉及花蜜, 对农作对农作物起到传粉增产的作用,物起到传粉增产的作用, 为人们生产蜂蜜等产品本目为人们生产蜂蜜等产品本目有些种类如蚂蚁、蜜蜂等有复杂的有些种类如蚂蚁、蜜蜂等有复杂的“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 在行在行为方面是特别进化的一类。
为方面是特别进化的一类1. 叶蜂科Tenthredi nidae• •成虫身体较粗短,成虫身体较粗短, 腹部没有腹部没有细腰• •触角丝状触角丝状• •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翅有粗短的翅痣,前足胫节翅有粗短的翅痣,前足胫节有有2 2 端距• •雌虫有锯状产卵器雌虫有锯状产卵器• •成虫以锯状产卵管锯破植物成虫以锯状产卵管锯破植物组织,组织, 产卵于小枝条或叶产卵于小枝条或叶内幼虫形如鳞翅目幼虫,内幼虫形如鳞翅目幼虫, 但头部每侧只有但头部每侧只有1 1 个单眼,个单眼, 除除3 3 对胸足外,对胸足外, 还有腹足还有腹足6 6 ~~8 8 对,对, 腹足无趾钩,腹足无趾钩, 幼幼虫食叶、卷叶、潜叶、蛀果虫食叶、卷叶、潜叶、蛀果及作虫瘿危害多种作物、果及作虫瘿危害多种作物、果树和林木树和林木2. 茎蜂科Cephidae•小型种类,体细长,腹部小型种类,体细长,腹部没有细腰体多为黑色,没有细腰体多为黑色,有些种类间有黄色有些种类间有黄色•触角丝状触角丝状•前胸略呈方形,前胸略呈方形, 前翅翅痣前翅翅痣狭长;狭长; 前足胫节具前足胫节具l l 端距。
端距•腹部侧扁,腹部侧扁, 产卵管短,产卵管短, 能收缩•幼虫无胸足,幼虫无胸足, 腹足退化成腹足退化成瘤状头每侧瘤状头每侧1 1 个单眼腹部末端有尾状突起幼腹部末端有尾状突起幼虫钻蛀茎干危害虫钻蛀茎干危害3. 姬蜂科Ichneumoni dae• •小型至大型,小型至大型, 体细长• •触角丝状,触角丝状, 常为常为16 16 节或更多节或更多• •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转节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转节2 2 节前翅有明显的翅痣,前翅有明显的翅痣, 翅近端部翅近端部有一个特别小的四角形或五角形有一个特别小的四角形或五角形的小翅室,的小翅室, 它的下面所连的一它的下面所连的一条横脉称第二回脉条横脉称第二回脉• •腹部细长,腹部细长, 常为头胸长的常为头胸长的2 2 ~~3 3 倍;倍; 腹部末端纵裂,腹部末端纵裂, 产卵器从产卵器从末端之前伸出末端之前伸出• •大部分姬蜂的幼虫为内寄生,大部分姬蜂的幼虫为内寄生, 少数为外寄生卵产在鳞翅目、少数为外寄生卵产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的幼虫和蛹的体鞘翅目、膜翅目的幼虫和蛹的体内或体外内或体外4. 茧蜂科Braconi dae•小型或微小的寄生蜂,小型或微小的寄生蜂, 体体长长2 2 ~~12 m m 12 m m ,, 有些种有些种类的产卵器与身体等长。
类的产卵器与身体等长•特征与姬蜂相似,特征与姬蜂相似, 最显著最显著的区别是没有第二回脉,的区别是没有第二回脉, 小翅室多数无或不明显小翅室多数无或不明显•幼虫为内寄生或外寄生,幼虫为内寄生或外寄生, 寄主主要是鳞翅目及鞘翅寄主主要是鳞翅目及鞘翅目幼虫,目幼虫, 也有寄生于膜翅也有寄生于膜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的种目、同翅目和双翅目的种类5. 小蜂总科Chalci doi dae•体微小至小型,体微小至小型, 一般体长为一般体长为0 0..2 2 ~~5 5..0 m m 0 m m •触角多呈膝状触角多呈膝状•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转节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转节2 2 节翅脉极少,节翅脉极少, 外观上仅外观上仅1 1 或或2 2 条•产卵器均发自腹端之前产卵器均发自腹端之前•多数寄生在其他昆虫的各种虫多数寄生在其他昆虫的各种虫态中,态中, 少数为植食性,少数为植食性, 在植在植物上形成虫瘿或食害种子物上形成虫瘿或食害种子6. 胡蜂科Vespi dae• •中型至大型,多黄色,有黑中型至大型,多黄色,有黑色或深褐色斑纹色或深褐色斑纹• •前胸背板达翅基片,前翅第前胸背板达翅基片,前翅第一节中室通常很长,翅在休一节中室通常很长,翅在休息时纵折,息时纵折, 中足胫节有中足胫节有2 2 端端距,距, 爪简单。
爪简单• •本科有一些具简单的本科有一些具简单的“ “社会社会组织组织” ” 的种类及独栖种类的种类及独栖种类有些种类的成虫危害果实,有些种类的成虫危害果实,有些为蜜蜂的重要敌害;另有些为蜜蜂的重要敌害;另有一些种类可捕食多种鳞翅有一些种类可捕食多种鳞翅目幼虫7. 蚁科Formi cldae•蚂蚁体长蚂蚁体长2 2 ~~20 m m 20 m m ,, 触角膝状,触角膝状,9 9 或或10 10 节腹部基部有部基部有1 1 或或2 2 个结节,个结节, 最易识别营最易识别营“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 ”,, 有明显的多型现象,有明显的多型现象, 每一巢中有常具翅的雄蚁每一巢中有常具翅的雄蚁和雌蚁以及生殖系统发育和雌蚁以及生殖系统发育不全、常无翅的的雌性工不全、常无翅的的雌性工蚁,蚁, 有些种类工蚁中还有有些种类工蚁中还有上颚发达的兵蚁上颚发达的兵蚁8. 蜜蜂科Apidae•体黑色或褐色,体黑色或褐色, 生有密生有密毛,毛, 后足具有花粉篮和后足具有花粉篮和花粉刷,花粉刷, 腹末具螯针腹末具螯针•蜜蜂喜在树洞或岩洞内蜜蜂喜在树洞或岩洞内作巢,作巢, 巢是由腹板上腺巢是由腹板上腺分泌的蜡质造成。
分泌的蜡质造成•具有很高的社会性与勤具有很高的社会性与勤劳习性一个巢群内,劳习性一个巢群内, 有蜂后(女王)、雄蜂有蜂后(女王)、雄蜂和工蜂和工蜂3 3 型,型, 蜂后只负蜂后只负责产卵(九) 双翅目Diptera• •成虫具膜质翅成虫具膜质翅1 1对,翅脉简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对,翅脉简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后胸小,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后胸小, 中胸大跗节中胸大跗节5 5 节• •全变态本目包括蚊、虻、蝇全变态本目包括蚊、虻、蝇3 3 类,类, 幼虫均为无足的蛆幼虫均为无足的蛆式,式, 但头部骨化程度不同,但头部骨化程度不同, 蚊类的多有骨化的头骨,蚊类的多有骨化的头骨, 为全头型;为全头型; 虹类多头壳背面略骨化,虹类多头壳背面略骨化, 能缩入前胸,能缩入前胸, 称称为半头型;为半头型; 蝇类幼虫头部完全不骨化,蝇类幼虫头部完全不骨化, 头不明显或完头不明显或完全无头,全无头, 只有只有1 1 或或2 2 个口钩,个口钩, 故称无头型故称无头型• •幼虫食性复杂,幼虫食性复杂, 大致可分为大致可分为4 4 类:类: 植食性的,植食性的, 幼虫蛀幼虫蛀果、潜叶或造成虫瘿等,果、潜叶或造成虫瘿等, 如实蝇、花蝇、潜叶蝇等;如实蝇、花蝇、潜叶蝇等; 腐食性或粪食性的,腐食性或粪食性的, 取食腐败动植物体和粪便,取食腐败动植物体和粪便, 如毛如毛蚊科等;蚊科等; 捕食性的,捕食性的, 专食蚜虫和小虫,专食蚜虫和小虫, 如食虫虻科、如食虫虻科、食蚜蝇科;食蚜蝇科; 寄生性,寄生性, 可寄生于昆虫或家畜体内。
成虫可寄生于昆虫或家畜体内成虫有吸取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主要是花蜜),有吸取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主要是花蜜), 也有取食也有取食腐败物质的所以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甚为密切腐败物质的所以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甚为密切1. 瘿蚊科Cecidomyiidae•外形似蚊,体小柔弱,触角念珠状,外形似蚊,体小柔弱,触角念珠状,10 10 ~~36 36 节,每节具节,每节具环状毛翅宽,翅脉退化,前翅仅有环状毛翅宽,翅脉退化,前翅仅有3 3~~5 5条纵脉,条纵脉, 横脉很少或无成虫一般不取食幼虫有各种食性,捕食横脉很少或无成虫一般不取食幼虫有各种食性,捕食性的可捕食同翅目的蚜虫、介壳虫等;植食性的,可取食性的可捕食同翅目的蚜虫、介壳虫等;植食性的,可取食花、果、茎或其他部分,能造成虫瘿;极少数为腐食性的,花、果、茎或其他部分,能造成虫瘿;极少数为腐食性的,取食腐败的物质取食腐败的物质2. 食虫虻科Asilidae•中型至大型,体细长中型至大型,体细长多毛头顶在两复眼多毛头顶在两复眼间向下凹陷,是本科间向下凹陷,是本科的重要特征触角的重要特征触角3 3节,节,爪间突刺状,腹部细爪间突刺状,腹部细渐尖。
翅脉渐尖翅脉R R分为分为4 4支,支,R1R1与与R2R2++3 3于近翅缘处于近翅缘处合并,合并,R4 R4 与与R5 R5 分别分别伸至翅缘成虫捕食伸至翅缘成虫捕食各种昆虫,如胡蜂、各种昆虫,如胡蜂、蝗虫、蝇类等蝗虫、蝇类等3. 食蚜蝇科Syrphi dae•体中型,有的外形似蜂体中型,有的外形似蜂具黄、黑两色相间的斑纹具黄、黑两色相间的斑纹•触角触角3 3 节,扁形,具触角节,扁形,具触角芒;芒;•主要特征是在翅上有一条主要特征是在翅上有一条“ “伪脉伪脉” ” 位于位于R R 与与M M 之间•成虫飞行迅速,成虫飞行迅速, 常在花上常在花上或空中悬飞幼虫蛆式,或空中悬飞幼虫蛆式, 很多种类可捕食蚜虫,很多种类可捕食蚜虫, 也也有生活于社会昆虫的巢中有生活于社会昆虫的巢中的或腐食性种类的或腐食性种类4. 实蝇科Trypetidae• •小型至中型,小型至中型, 体常杂有黄、体常杂有黄、棕、橙、黑等棕、橙、黑等• •头比胸略宽,或几乎等宽;头比胸略宽,或几乎等宽;复眼大,单眼有或无复眼大,单眼有或无• •翅上常有褐色斑纹;亚前缘翅上常有褐色斑纹;亚前缘脉的末端几乎呈直角弯向前,脉的末端几乎呈直角弯向前,随后消失,径脉随后消失,径脉3 3支直达翅支直达翅缘,中脉缘,中脉2 2 支,其后面有一支,其后面有一个带尖角的臀室(个带尖角的臀室(A A )。
• •幼虫植食性,幼虫植食性, 生活于果实、生活于果实、种子、叶、芽、枝条及茎内种子、叶、芽、枝条及茎内和菊科植物的花序内,和菊科植物的花序内, 有有些形成虫瘿本科有不少重些形成虫瘿本科有不少重要的果实害虫要的果实害虫5. 果蝇科Drosophii dae•小型蝇类,体长小型蝇类,体长3 3 ~~4 m 4 m m m ,通常淡黄色通常淡黄色•头部有许多刚毛;触角头部有许多刚毛;触角3 3 节呈椭圆形,触角芒羽节呈椭圆形,触角芒羽状,状, 有时呈梳齿状;复有时呈梳齿状;复眼鲜红色眼鲜红色•翅翅Sc Sc 和和R1 R1 很短,前缘很短,前缘脉的边缘常有缺刻脉的边缘常有缺刻•成虫常见于腐败的植物成虫常见于腐败的植物及果子周围,产卵于其及果子周围,产卵于其中幼虫孳生于腐败植中幼虫孳生于腐败植物质(如水果)中物质(如水果)中6. 潜蝇科Agromyzi dae•体小或微小,长体小或微小,长1 1..5 5 ~~4 m m 4 m m 翅前缘有翅前缘有一个缺刻,一个缺刻,Sc Sc 退化或退化或与与R1 R1 愈合,有臀室愈合,有臀室全部为植食性,幼虫全部为植食性,幼虫潜叶,取食叶肉而残潜叶,取食叶肉而残留上下表皮,造成各留上下表皮,造成各种形状的隧道,不少种形状的隧道,不少种类危害农作物。
种类危害农作物7. 花蝇科Anthomyii dae•小至中型,与家蝇和寄蝇小至中型,与家蝇和寄蝇相似,体通常黑色、灰色相似,体通常黑色、灰色或黄色•翅翅M 1 M 1 ++2 2 不向上弯曲不向上弯曲成虫常在花草间活动成虫常在花草间活动•幼虫蛆式,幼虫蛆式, 大多数属于腐大多数属于腐食性,食性, 也有一些种类植食也有一些种类植食性8. 寄蝇科Tachi ni dae• •小至中型,外形似家蝇,小至中型,外形似家蝇, 体体多毛,暗灰色,有褐色斑纹多毛,暗灰色,有褐色斑纹• •触角芒光滑触角芒光滑• •胸部在小盾片的下方有呈垫胸部在小盾片的下方有呈垫状隆起的后小盾片,为本科状隆起的后小盾片,为本科的主要特征中脉第一支极的主要特征中脉第一支极度向前弯曲度向前弯曲• •腹末端多刚毛腹末端多刚毛• •本科幼虫多寄生于鳞翅目幼本科幼虫多寄生于鳞翅目幼虫及蛹体内,虫及蛹体内, 也可寄生鞘也可寄生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其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其他昆虫的体内,他昆虫的体内, 除少数寄除少数寄生于家蚕的,生于家蚕的, 多数为益虫多数为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