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题型1 “自拟论题-阐述观点”类(鲁)

二少****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7页
文档ID:130436377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题型1 “自拟论题-阐述观点”类(鲁)_第1页
1/7

专项三 对接选考开放题题型1 “自拟论题阐述观点”类1.(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前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20世纪初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实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独立提出历史观点的能力试题要求具备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论题,并加以阐述2.(2019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三要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三要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or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一 论题:行为体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势力膨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总之,行为体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变动示例二 论题:国际规范是构成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要素阐述:二战后期,为重新规划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定《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确立了雅尔塔体系,维护了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

总之,国际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形成国际体系,维护国际秩序示例三 论题:行为体的外交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阐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导致国际秩序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总之,行为体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并作出相应制度安排,会对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其他论题如: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国际秩序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等也可)3.(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19世纪中叶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利物浦)运行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21世纪以来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阐述: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末,欧美国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示例二 论题:铁路技术的输出与全球观阐述:19世纪下半叶,英德等国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他们在亚洲、非洲地区大量修建铁路,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财富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21世纪以来,中国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这表明,不同的全球观理念下,铁路技术的输出对世界的影响截然不同4.(2019湖北七市模拟冲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学东渐中学西传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明朝士大夫感叹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一 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

示例二 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介绍给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和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样本,但由于中国士大夫的自满心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西学东渐并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作用有限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与罗马教会和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教会神学和专制统治,追求个性和自由正是随着欧洲自身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由此可见,受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对东西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