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经济发展 模式运作模式“五朵金花”经济发展 模式 “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 宜”,这就是让成都人津津乐道的锦江区“五朵金花”花乡农居” 以发展小盆景、 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成为国家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依托幸福村腊梅种植的优势,围绕梅花文化安排了浅丘和环湖赏梅路线,开发了“梅花知识长廊”、梅花博 物馆等旅游景点,打造休闲饮食、梅花盆景、旅游纪念品等组成的梅 花产业链; “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 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 “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 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以工坊为平台, 将农民的一些民房改造成工坊,吸引聚集民间艺人,集中展示、传播 濒临灭绝的民间手工艺; “荷塘月色”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 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一是打造因地制宜, 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 在成都市所辖的区 (市) 县中,锦江片区的农村较少,农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 0.5%农民也仅 有 3.7 万人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地缘 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 江家菜地、 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 。
农民依托“五朵金花” 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多渠 道增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 2003 年的 4426 元增长到 2 005年的 5311 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二是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锦江区围绕“以菊办 节,以节扬文,以文兴旅,以旅活农”的理念,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 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 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是: 1、以节会、民间习俗发展旅游 业借节会、民间秋季赏菊饮酒的习俗,挖掘东篱菊园文化内涵,展 现景区魅力,聚集人气,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营造菊文化氛围,拉长 菊花产业链 2003 年,锦江区以承办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运用市 场化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业, 花卉产值由 2000 年的 4124万元,上升到 2004年的 6168万元,增幅达 49.6%2、鼓励支持农户,经营特色 餐饮和休闲旅游项目 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 依托改造后的农旁, 采取自主经营、与人联营、 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经营特色餐 饮和休闲,发展乡村旅游, 推出赏菊吃蟹、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 目,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延伸和培育菊花下游产业链, 增加其附加值。
3、以文化提升产业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 赋予荷 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展观东篱 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 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 4、 以产业支撑农业对花卉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发展 年销售收入超过 3 亿元和 1 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 1个,超过 5000万元的企业 3 个 5、以品牌塑造形象按照“一村一品”不断 推出农业新品牌,增强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4 年,红砂村被评为 AA 级国家旅游示范区目前,“五朵金花”项目正整体申报 AAAA级国家旅游示范区三是开创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的模式主要做法是: 1、农 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改造农房,对城市通 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进行改造, 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成了一道道风景线 2、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 气等生活设施标准, 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 文明成果。
3、配套设施现代化户户通光纤,全区 17个行政村均建 有 200 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 4、景观打造生态化保护原生态 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牛王庙,举办梅花节、 菊博会等吸引人气、传承文化以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5、开发土地集约化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修建会所,盘活 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四是创立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构建三个体系: 1、构建农村保障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 92%的失地农民、 65%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 险,农民到了 50、60 后,同城里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 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 2、构建城乡教育体系取消乡管 学校,将乡村学校统—纳入区教育管理体系, 对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 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 课本费、作业本费、信息技术费进行全额补贴 3、构建农民就业体系把城市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管理、宣 传、信息、培训四级网络, 发挥就业服务中心作用, 开发服务型岗位; 依靠驻区单位,争取社会型岗位;挖掘区域资源,开发自主型岗位; 鼓励家庭创业,支持创业型岗位;政府出资创岗,增加公益性岗位, 多渠道促进失地、准失地农民,就业。
去年 1—8 月,全区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 9790 人,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 76%五是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积蓄投资模式 吸引民间资金投资, 使“五朵金花”增添了活力据了解,打造“五朵金花”,锦江区政 府仅投入了 8300 万元,搭建融资平台后,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 1.6 亿元,其中,西南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成都高店子花卉批发市场, 就是通过引进 2200 万元民间资金修建的这仅仅是锦江区引民间资 金投资的一个小插曲, 很多类似投资还不胜枚举 大量民间资本的涌 入,改善了农村环境,搭建了农民增收平台,建成了市民休闲的开放 式公园,成功走出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引进外资,使“五朵金花”注入了生机原本属于锦江区政府的 幸福梅林精品梅园, 现在已经易主, 来自澳大利亚的合资公司—澳士 瞩远投资有限公司拥有它的所有权 瞩远公司负责人介绍, 公司将投 资 2000 多万元,把这里建成从事梅花研究、开发,并发展为观赏、 休闲业的场所, 打造成全国梅花品种最全, 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梅花 观赏基地这还只是锦江人对“五朵金花”品牌项目市场化动作的一 个尝试,这个尝试也还是浅层次的、单一的,他们还将与文化界、体 育界进行合作,把“五朵金花”品牌发挥得淋漓尽致。
六是实现社会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飚升 “双赢”模式围绕花卉、 蔬菜生产经营和都市旅游观光项目开发, 花卉升值、 三产经营和农民 收入快速增长依托“五朵金花”经营产生的税收,由 2003 年的 20 万元增加到 2004年的 800 万元随着三产结构的逐年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成功动作,锦江区农业生产总值占 GDP勺比重虽然由2000年 的 1.0%下降到 2003 年的 0.5%,但农业生产总值却在五年间增长了 6 602 万元,增幅达 85.5%依托“五朵金花”搭建的农民增收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四种稳定 的收入一是租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使土 地向有技术专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 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农民土地承包 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 1800 元以上的租金农民宅基地出租,每 年可获取 3—10 万元的租金 二是薪金农民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公司 务工,成为农业工人,每人每月可获取 500 元以上的薪金收入或依 托花乡农居从事插花、餐饮、茶社等经营活动,每户每月营业收入上 万元三是股金引进专业公司对生态观光区域内的农房进行整体策 划包装,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乡村酒店, 引导农户以宅基 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以“保底 +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
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 每月可领取 364元的养老金、 210 元的低保金、报销住院费等“保障金”收入 2004年,红砂村农 民人均收入达 6080 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是成都市委的战略部署, 实施这个战略, 需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锦江区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用他们的智慧、力量和汗水,浇灌出了 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有效解决了“钱从哪 里来,人到哪里去”的关键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一、“五朵金花”的运作模式(一) 打造方式: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锦江区农村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 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 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 土,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 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 的境况如果定位不准,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如果路子不对,农民就不能脱贫致富在 成都市区 (市 ) 县中,锦江区虽然带的农村较少,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只有 0.5%,可以忽略不计, 农民也仅有 3.7 万人,但农民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如果不为农民市民化创造 条件, 即使城市化进程再快,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 情况下,创新思维, 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 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 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探索了农民不再把 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而是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 成为了令人羡慕的 “新市民”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竞相开放春有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 赏东篱菊园、 冬游幸福梅林 锦江城乡一体化构筑了锦江的乡村旅游特色, 火红的乡村旅游 为锦江的城乡一体化注入了活力二) 建设方式: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锦江区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适度进行景观打造, 保持良好生态环 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改造农房, 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 以就地改造为主, 由“农户出资、 政府补贴”进行改造, 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 欧式建筑群,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 处理、 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 完善乡村基础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 套设施现代化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终端用户 1500 户,实现户户通光纤按照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建设标准,在全区 17 个行政村,建成 200 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景观打造生 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迁建 牛王庙以及举办梅花节、 菊博会等吸引人气、 传承文化的人文自然景观, 营造优美的生态环 境五是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 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 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三) 发展方式:休闲经济,产业支撑锦江区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 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 培植 生态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文化提升产业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 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 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 绘画艺术内 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展现东篱菊园“环境 ?人文 ?菊韵 ?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 休闲的文化活动, 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 二是以 旅游致富农民 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 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 游项目,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
如今, 红砂村、幸福梅林有农家乐近 200 家,接待海内外游客 531.076 万人次,经济收入达 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