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现代世界的“恶”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与伦理学 在马克思研究领域,有大量着述讨论马克思是否有伦理学的问题马克思本人推动了这一争论,或者说,起码预见到了这一争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的序言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读者对他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方式可能产生的误解他说,他决不希望用“玫瑰色”来描绘他们 但是,在这部着作中,他继续指出,“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①. 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这段着名的文字可以有多重哲学含义它似乎确实排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西方意义上的伦理学的可能性,这种伦理学以责任感为核心,因为我们被认为是应当自由选择自己行为的它表明马克思赞同一种相当“强硬的” 决定论和显着的自然科学倾向不过,这不是一种极端决定论,因为马克思承认一些外在于其讨论范围的主观冲动事实上,马克思在同一段落中还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它就使得初读此书的德国读者,在进入正文之前,认真读完序言,放弃如我们当代惯用语言中所抱有的“妖魔化”期望简而言之,读者不应该期望世界上有任何严重的罪恶,也不应该期待任何童话故事。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部分是由于约翰罗尔斯发现了对正义的哲学思考是有价值的,一些马克思研究者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否有类似的正义理论在马克思本人的着作中,很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唯一文本是《资本论》第1卷第5章的第2部分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开始阐述他的核心观点---我稍后将会详述---工人之所以受剥削,是因为工人被迫从事一整天的生产活动,却只能得到与他们工作日内生产的部分剩余价值对等的工资作为补偿马克思说,这种情况对买者(雇佣者)而言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工人)来说绝不是不公平或伤害 ②马克思使用的德语词是Unrecht,翻译成英文为“非正义”(“injustice”)或“伤害”(“injury”)根据这段文本,以及马克思着述中完全没有出现“正义”(德文为“Gerechtigkeit”)一词的事实,一些评论家声称,很明显马克思在他的理论分析中有意不引入正义概念,同时,他认为对工人的“剥削”和其他公平交易只存在于资本主义体制中 马克思的亲密合恩格斯(1820-1895)在《论住宅问题》中的看法有力地支持了关于马克思哲学中存在伦理相对主义的论断在这部着作中,恩格斯抨击了蒲鲁东声称的道德观。
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曾遭到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书的讽刺恩格斯认为,所谓永恒正义的观念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骗局;实际上,对于不同时间地点,甚至对于相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个体而言,“正义”的内涵都是不同的③.很明显,无论如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想借助那些有意识形态缺陷---甚至为意识形态所利用---的概念来批判现存经济体制,以及所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为这一体制所作的辩护如果正义被认为是善,而非正义是恶,那么,“正义”概念没有固定涵义的观点似乎再次排除了马克思思想中存在关于道德意义上恶的观点的可能性 但是,不管是马克思《资本论》序言中对初学者态度保持的无“恶”期待,还是马克思哲学世界中由于缺少典型西方道德语言而呈现出来的无“恶”表象,实际上都是非常错误的在发掘马克思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对恶的论述之前,我应该提醒读者注意下文将出现与之前引用的文本证据完全相反的内容首先,读者应该总是对本人一开始做出的全面概括保持适度怀疑,这种概括往往与其作品的正文不相符合;让马克思获益良多的哲学先驱黑格尔(1770-1831)在谈到自己作品的序言时曾明确指出这一点其次,尽管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合作非常密切,但两人对世界的论述语调和深层“感觉”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恩格斯实际上是生活在曼彻斯特流亡德国商人社区的知识渊博的业余爱好者,与马克思相比,他更好懂,并且他也更倾向于对自己的思想给出全面的概括。
恩格斯热爱骑马打猎,热衷出席当时非常流行的降神会,而我们很难将这些活动与马克思联系在一起与恩格斯有些活泼的性格相比,马克思给人一种严肃思考者的印象,不过这种严肃并不与前文所提到的讽刺幽默感相冲突再次,在我看来,更具有哲学意义的是,尽管难以精确区分,但是,“恶”的概念与典型的西方伦理学体系中“坏”的概念并不相关在这方面,尼采(1844-1900)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指导 显然,马克思在某些方面与黑格尔一样,他拒绝建立一种如同经院哲学传统和当代道德哲学中存在的劝诫性和禁令性伦理准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于世界上的恶没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会详细论述这一点 二、马克思论现代世界的“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 马克思去世后出版的早期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着名的概念是“异化劳动”(en-tfremdete Arbeit)异化劳动”所描绘的是现代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生命活动、其他劳动者和整个人类相异化的状况马克思在这里谈到的异化是一种深度形式,而不只是黑格尔思想中辩证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永恒特征---“外化”(Entasserung) 在这些手稿中,马克思的分析充满着强烈的道德色彩,这是在他后期作品特别是《资本论》中所罕见的,当然此后并非绝对没有出现过。
马克思在此毫不留情地谴责了当时产业工人的极度堕落,直率地引用了几位法国作家和其他人用生动细节表达的类似观点他还用好几页的篇幅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的力量,并且结合歌德《浮士德》和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段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金钱颠倒了人类正常的价值观,将美德变成罪恶,罪恶变成美德,等等与关注工人堕落的论述相比,这些引文更能表明马克思保持着对世界中恶的强烈感受,而不只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歌德还出现在《资本论》第1卷最着名的段落中这部着作既有大量篇幅的细致直接分析,又有英国议会委员会关于工人状况和资本家不当行为的长篇报告,例如关于面包业的报告这些报告中偶尔会插入激烈高昂的论调涉及歌德的段落论述了从早期资本家讲演和生活方式中宣扬节欲和储蓄的典型特征,到马克思所处时代开始的对消费和奢侈的崇拜的历史转变这种崇拜是支配资本主义的“现代”形式马克思用十分诙谐的语气,大段引用了马丁路德(1483-1546)痛斥高利贷者的段落路德谴责高利贷者是除魔鬼以外人类最大的敌人他哀叹原罪无处不在,这种原罪就是积累马克思接着引用了《浮士德》第1部第2场中关于同一人有着“两个灵魂”的两行诗他由此断定,在资本家的胸膛里存在可鄙的“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浮士德式的冲突”.值得一提的是,这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冲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润最大化与消费主义的冲突---它如果有所缓解的话,也只是以模糊、妥协的方式。
马克思继续在后面的段落中咏叹出一段着名的话:“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 ④后面我将很快探讨这一文本的哲学意义,也可以说是神学隐喻 不过,首先我想指出,在我看来,《资本论》中的一些段落充分表明马克思认为这世界存在着恶,这甚至比他在整部着作中大量关于当时英国工人堕落状况的描述更能体现这一点这些段落出现在《资本论》第1卷结尾第7篇中相对较短的章节,实际上是“所谓原始积累”的历史部分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们作为马克思的前辈已经提出这一概念,以表达他们对于资本主义体系如何开始或是“起飞”的困惑马克思发现这根本不算难题;他主要回顾了英格兰、苏格兰以及较晚时候爱尔兰的历史记录,引用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来确认证据实际上,弗兰德羊毛纺织工业的发展刺激不列颠群岛上的大地主为获取丰厚收益而将世代居住在他们领地上的普通民众家庭赶走,这被称为“清扫”领地与此同时,或是稍晚时候,亨利八世推行的改革导致许多大修道院被没收,修道院土地上原来的居民也被赶走亨利八世最后还处决了他曾经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在苏格兰,高地领主们开始宣称世代流传下来的部落领土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从而引发更大范围、更为严重的混乱成千上万永久丧失家园、被迫流亡的人们沦为流浪汉,往往又会面临极其严苛的新法律,这一切导致马克思所说的“残暴的恐怖主义”;绞死大批流浪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正如马克思所言,16世纪初实行的各种土地征用方式“只不过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⑤,它们创造了资本主义农业 《资本论》中最尖锐的一章可能是第1卷的倒数第2章,即第24章,它不同于书中绝大部分内容的风格马克思预见到资本主义崩溃的可能性,“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认为,它将比资本主义的产生来得更迅速、更平和、更容易关于后者,马克思在第24章中用一句话加以总结这句话值得在此引用:“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⑥不过,马克思在第24章提供的不列颠群岛和欧洲地区以外的“工业资本家的产生”方面的诸多证据为他的谴责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在此提到了非洲、印度、美洲等全球范围内殖民主义的现实他所详述的骇人事件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在这里我只引用两段 一段是马克思从威豪伊特的《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所有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Colonisa-tion and Christianity:A Popular History of theTreatment of the Natives by the Europeans in alltheir Colonies)一书的开篇部分所摘录的;另一段是这一章的结尾部分,它足以体现这部书的基调: “关于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当作专业来研究的人,威豪伊特曾这样说过:所谓的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 何 野 蛮 愚 昧 和 残 暴 无 耻 的 人 都 无 法 比拟的。
⑦“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的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如果按照奥日埃的说法,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⑧这段话所提及的雇佣工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出现过千百次,它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有运行制度的分析中最为核心的洞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把人类的的劳动力视为商品,即与其他商品别无二致的物品但是,不同于其它商品,劳动力有能力生产高于自身交换价值的价值,即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简称“s”.工人通常在其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里生产出来足够的产品,用于补偿其最低消耗,维系其生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薪水或工资不过,“工作性质”(job descrip-tion)规定工人必须连续工作,并且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正是工人在额外时间里创造出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后来把价值中维持工人生存的工资部分加上了相当模糊且不尽人意的标签“可变资本”,简称“v”.马克思分析的关键等式是剩余价值与维持工人生存的工资部分之间的比率,即s/v.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某个工厂一天工作10小时,他只需5小时就能偿还其工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s/v比率就是5/5,或者是100%.马克思给这一比率取了两个名字:一个是稍显直白的“剩余价值率”,另一个是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剥削率”.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机制是对人类的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