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青河畔草》原文及翻译 《青青河畔草》原文及翻译赏析 《青青河畔草》是代思妇设想的闺怨之作,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详细创作时间不详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青青河畔草》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青河畔草》原文 青青河畔草 佚名〔两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河边草地青青,园中柳树郁郁葱葱 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似乎皎皎的明月 上着明丽妆容,姿容美妙,纤纤手指扶着窗儿远眺着远方 她曾经是常年卖唱的歌女,现在已经成了游子的妻子 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孤独 注释 郁郁:茂密的样子 盈盈:形容举止、仪态美妙 皎皎:皎洁,雪白 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
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娥娥:形容女子姿容美妙 倡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 荡子:即“游子”,辞家远出、羁旅忘返的男子 诗词赏析 此诗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少妇渴望爱情,渴望夫妻相依相偎,甚至举案齐眉的平凡生活此诗结构直中有婉,虚实相映;描写细腻,突出细微环节;运用叠词,富有情韵 此诗叙述的是一个生活片断,大致描述如下:女主子公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她红妆艳服,装扮得非常专心;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园林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踪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悲观;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
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拨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简单摆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造化竟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呼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此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多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此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这首诗其实就是一首歌词,是能够歌颂的诗句,也是《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第三人称叙说的形式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格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溢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
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比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肯定作如此奇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朝气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犹如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互易不得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楚,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肯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或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绽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辞藻,效果未必会如此好。
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改变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清浊之衬托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好听当时声律尚未发觉,诗人只是依直觉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南朝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来律调的区分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给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改变这单调中的改变,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子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孤独而烦扰的心声 这位诗人不行能懂得特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子公的特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殊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调与音响的撩拔、激烈她不是唐代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起先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华蜜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妆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覆盖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
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悲观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情热的呼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呼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剧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气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特性,也通过她显示出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这就是特性化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