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释 义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名 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清)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于是写了这副自冕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这是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尚巧善变”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技术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即为一例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之一,被看做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高级目标,是衡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精纯的标准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以柔对刚 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2.借力 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3.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欲要引进落空,先要舍己从人,知己知彼,触之则旋转自如”(李亦畲) 4.用意不用力充分运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动静缓急,运转随心”(陈鑫语),“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意气须换得灵”、“劲断意不断”(武禹襄语),“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诀》)至今为何“鹧鸪”飞——越中览古赏析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在他22岁至46岁期间,曾以湖北安陆为中心漫游各地,吴、越一带山川形胜、历史悠久,自然也是他不可或缺的目的地。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的国都,就是现在浙江省的绍兴市 年富志昂的诗人即此,自然会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二十年,最终消灭吴国,一雪前耻的历史:“隐忍以行铸伟业”的传奇,正是深具游侠气质的李白所向往和追求的,诗人一定早就在心中有了一幅异彩纷呈、酣畅淋漓的“越中图”然而,眼前鹧鸪乱飞的景象却给了诗人一个巨大的意外历史和当下的对照,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激活了蛰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览古抒怀之作,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宏图伟业转眼成空,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首句直接叙述史事:错综复杂的吴越之战,诗人只讲述越王胜利凯旋的结果,简洁明了,题意自现 “破”字体现出了越军斗志昂扬、摧枯拉朽的气势;“归”字隐含着得胜还朝、扬眉吐气的自豪和喜悦 二三句具体描写诗人心中的想象:那些忠心追随越王艰苦奋战的将士,如今成了复国功臣,个个都受到了奖赏,他们脱下厚重的战甲,穿上华美富贵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越王的宫殿里,如花似玉的美女簇拥在越王身边,整个大殿一派春意融融战士”,有的版本作“义士”我以为:用“战士”更能体现越王雪耻复国之时的狂喜,更能体现他挥霍豪奢的本性,犒赏三军,概莫能外,连普通小兵都重重有赏,这是何等喜极欲狂的帝王气势?而用“义士”的话,反而显得越王还有一些清醒、还知道要论功行赏了。
尽锦衣”表现将士们无尽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满春殿”描绘越王志满意得、开始沉溺声色的情景,“春殿”不是春天的宫殿,而是时时都富丽堂皇、美女成群、充满生机与色情的繁华宫殿这两句将昔日的繁华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美好而欢乐的感觉 结句描写诗人眼前实景:昔日的宫殿故址上,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凄凉萧条的景象与前面繁盛欢乐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人事代谢、盛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虚实相照,情景交融鹧鸪”其实是诗人精心挑选的意象,绝不是信手实录当时的所见鹧鸪形似雌雉,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哀怨而凄切,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而且,常飞不止,雄性还非常好斗,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直到头破血流诗人应该是用鹧鸪的声音来烘托哀伤凄婉的气氛,用鹧鸪好斗但又无法高飞的特性来隐喻“劳而无用”的人生真相,契合了深远影响诗人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诗人“览古”并不是为了“伤今”,当时正值盛唐,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李白没理由为现实的局势担忧他“览古”是为了“悟己”,从史事中悟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别人身上悟出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据如果只是为了人云亦云地抒发一番历史变化的感慨,麻雀飞、燕子飞、鸥鸟飞、蝴蝶飞……都可以,何必非要“鹧鸪飞”呢? 诗人除了运用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外,还在艺术结构上做了创新, “七绝”一般是第一句叙述点题(起),第二句描写渲染(承),第三句承上启下过渡(转),第四句抒情议论(合)。
而这首诗却是前三句连贯直下,赋昔日之繁华,显得更充分、更有气势末一句才骤然一转,咏今日之凄凉,更显哀伤,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沈德潜称它“其格独创”,李锳赞它“格法奇矫”,原因就在这里 遗憾的是,这首诗似乎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它就像一颗遗落在“怀古沧海”里的明珠,等待着你的慧眼去发现……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 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 也称“朋党之争”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
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通过门荫取士李德裕认为,公卿子弟从小就熟悉官场,容易掌握做官的本领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牛僧孺做宰相,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唐武宗时(公元841-846年),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刘禹锡《石头城》赏析●刘禹锡《石头城①》原文:山围故国②周遭③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④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⑤来●注释:①石头城,古城名本是楚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时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到唐时废弃。
今为南京市 ②故国,本来是指过去的都城,这首诗里指的就是注释①里的石头城,具体指六朝古都金陵 ③周遭,四周,周围 ④淮水,指的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就在这里沿着山边流入长江 ⑤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翻译: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赏析1.刘禹锡的诗 《唐之韵》这样评价: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精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是,特别经得起咀嚼尤其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细选择和炼就的意象,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石头城》就是典型的例子2.《石头城》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呢,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3.从诵读上看 前两句,“故国”、“空城”之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而“在”、“回”二字,正是诗人感慨之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情,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能够体现出讽喻现实的意思4.《石头城》以不变写变 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几幅图景,来凸现金陵城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的兴盛和现实的凄凉;只用“故国”和“空城”两个词,来对今日的凄凉作些暗示着力写“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作为“由盛到衰”的见证者,不变的它们,见证了世界的残酷的变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在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呀,为什么会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座空城呢?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