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上次课的回顾和小结,,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数的和谐”,归结为“数”,美似乎是一种,合规律性,的东西,而将其看作事物的属性,这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倾向2、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倾向,把美看作一种关系,和主体的关系这种主观主义在文艺复兴至康德时期有其延续性和新的表现),,3、苏格拉底的“美在适用”则体现为,美似乎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美的观念从总体上也是,,把美视为对合目的性的追求,,这个目的就是对,理念,的追寻柏拉图关于美的诸种观念,,如何理解“理念”说:,,,在“理念”支撑下的世界图景,,1、柏拉图划分的三个世界:理式(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1)理式世界是先验的、第一性的、唯一真实的存在,为一切世界所自出;,,2)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对它的摹仿;,,3)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它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理念)隔了三层理念作为最高的美”的特点,,,,,,,,,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会饮篇》),,柏拉图在理念/现象之间的对立使得他认为现象是易变的、不可把握的甚至不真实的,按照柏拉图的假设,仅有一张所谓的理念的“床”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与此相对,木匠的床则是对理念的摹仿——它属于不真实的现象范畴,更遑论作为对木匠的床的摹仿的画家的床,他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对现象界(与理念界相对)的看法可以用上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柏拉图的“理念”说这个逻辑前提,可以得出一系列必然的推论,1、,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2、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3、第2条其实回答了《大希庇阿斯篇》中所说的“,美的东西之所以为美,是否也由于美,”的问题;,,4、然而,“分有”毕竟不是理念本身,因而它是不完全的,也是不真实的——这也是柏拉图责难艺术的原因按塔塔尔凯维奇(塔塔科维兹)的概括,柏拉图谴责艺术的原因不外两条:,1、“它给予世界以一幅错误的图画”;,,2、“它败坏了民众”;,,◇,一、为什么批评它描画的是错误的图景?换言之,那不是正确的;,,二、“败坏”的责怪是从道德层面而发的,这是否就是柏拉图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的原因?,,由于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因此诗人包括荷马所书所写都是不真实的。
《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在柏拉图看来,“艺术败坏了民众”,主要是艺术激起了人性中卑劣的部分,例如情欲,《理想国》卷二至卷三“荷马丑化神和英雄”,,,,,柏拉图对艺术的苛责的影响,,1、艺术是不真实的,也因此是不可信的这是以理知的标准要求艺术所以这也被称作“哲学和诗歌的争吵”这是否预示着后人对美的探讨有必然的转向?——譬如不会如柏拉图那样以哲学“规训”美学,而是转向“审美”(康德),,2、相当一类艺术以妖言惑众例如荷马把神和英雄写得满身缺点假如真的象柏拉图所规划的“只有颂神和好人的作品”值得肯定,那么艺术的园地必将是非常狭窄和苍白柏拉图提出的不断回旋于美学史的几个重要问题,1.美是什么?——最高的美就是理念本身2、然而,理念不仅是不可见的,而且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那么,从逻辑上,这种美是唯一的,也是永恒的与此相对,那些美的东西(,现象,)就是,变动不居,的、,不真实,的——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把艺术放在低一层级来看;为什么艺术在他看来是不真实的,诗人甚至包括荷马是不被信任的柏拉图为什么重要?,,1、提出“美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美的”问题,把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区分开来,他试图寻找到某个公理,由于这个公理使各种美的现象才成其为美。
2、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怀特海认为:“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亚里士多德为艺术重新定调,——如果说柏拉图是对美的研究,那么亚氏则是对艺术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一个简略对比:,,1、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一样,他从经验出发在柏拉图看来,现象是在本质之外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柏拉图的“理念”强调的是一般在个别之外,而亚里士多德强调个别在一般之中2、诗比历史真实在柏拉图看来,诗是不真实的),,3、悲剧能给人带来净化的作用在柏拉图看来,哭哭啼啼于事无补,而且有害城邦的安定),,亚里士多德几个值得注意的观点,,1、“悲剧带来净化作用”,,,2、“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3、“诗比历史真实”,,,,亚里士多德区分的三种摹仿,,,,三种摹仿的优劣,,1、“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描写”——这是简单摹仿自然;,,2、根据神话传说来摹仿;,,3、“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这是最好的一种摹仿古希腊美学思想留给后世的问题,,1、一条主要的线索——“摹仿”:,,毕达哥拉斯说的是摹仿数,,柏拉图说的是摹仿“理念”,,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摹仿,,◇不同的“摹仿”内涵:,,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不仅真实,而且比历史还真实。
2、摹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很多时候不是一种临摹,,而是一种创造,3、关于对美的东西的评判有时是众说纷纭的,有没有某种客观性?,,4、如果说,按柏拉图“美是对理念的摹仿”看,这样一种“客观性”最终必然取消艺术,后来的美学走向主观主义是否是一种必然?但,走向怎样的主观主义呢?,,5、不真实的、虚构的艺术有何地位?如何理解后来雪莱所说的“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下次课的引入——悲剧诸问题,,1、以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为例,,2、这两部悲剧都和可怕的灾难如死亡相关,,3、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何激起了恐惧或怜悯最后带来情绪的宣泄或净化,,4、为何喜欢看悲剧?既然是悲剧,为何有快感?既然场面悲惨,为何观者络绎不绝?,,柏拉图也曾提到悲剧的快感问题,,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之《斐利布斯篇》,2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