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史名词解释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 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 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 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 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 726 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 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 年,尼西 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 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 年,皇帝迈克尔 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 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东正教又自称“正教”,意思是正宗教会,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正教否认罗马教皇 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除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 分歧5—15 世纪时,东正教直接受拜占建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因为宗教仪上都 用希腊语,故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十六世纪末,东正教在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 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
至十八世纪,东欧有些国家的东正教教徒宣告 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东正教流行范围主要是东欧,即东欧的希腊语和斯拉夫语地区 隶农制隶农最早于公元前 2 世纪在意大利出现部分罗马公民租种他人土地,成为隶农租地 需订契约,订约双方政治上平等,都有权根据自己意愿中止契约租期一般为5 年,地租用现 金支付3 世纪时,由于奴隶占有制开始衰落,劳动力日益缺乏,罗马政府和大庄园主,逐步 采用强制手段把隶农固着在土地上4〜5 世纪,隶农的地位进一步发生变化罗马法律规定 土地所有者是隶农的主人,隶农及其财产是庄园财产的一部分,对隶农的婚姻权以及处置和继 承财产的权利都作了限制,尤其限制隶农自由迁徙但是,隶农不同于奴隶,法律仍然承认他 们是自由民在罗马帝国晚期,隶农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中庄园广泛使用隶农劳动 由于对被释奴授产使其从事耕作,加之大批“蛮族”俘虏以隶农身分定居于帝国境内,自治市 里的中、小土地所有者又大量破产,结果隶农的数量不断增加帝国后期隶农制的发展标志着 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元老院王政时代公社的主要机构之一它理论上是为库里亚会议准备议案并作国王的顾问,实际 是却能操纵库里亚会议并对国王施加决定性影响,它真正拥有审批或否决库里亚会议决议之权, 选举国王亦由其一手包办,元老院在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上拥有决定权的传统,贯穿于整 个罗马历史的大大部分时期。
塞尔维乌斯改革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 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 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 发展情况,无可怀疑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3 个氏族 部落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 5 个等级,并确 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 着罗马国家的产生马其顿王朝拜占庭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867—1056)期间加强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 得到进一步发展拜占庭对阿拉伯人的战争处于有利地位10 世纪初夺占了叙利亚北部地区, 10 世纪后半期又恢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岛等岛屿阿拉伯人对拜占庭的威胁大为缓 和君士坦丁恩赐8 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内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身患麻风病,由教皇希尔维斯特 一世行神迹治愈,并劝化他皈依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出于感激,于 324年将包括意大利在内 的整个帝国西部的宗教和行政统治权授予希尔维斯特及其以后历代教皇,准其地位凌驾于其他 大牧首之上。
以此为根据,教皇与拜占庭皇帝和拜占庭大牧首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导致西部天 主教会的独立和教皇权的强大15 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证实这一文件系伪造 普洛尼亚制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 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 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 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 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 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 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于公元 98 年完成,详细记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 物质文化生活书中描述了日耳曼人的特征及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状况当时已有阶级分化, 出现了贵族、自由人、释放奴隶和奴隶《米兰敕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31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 李锡尼合力征服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 督教。
宣布罗马帝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各地归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初步奠定基督 教的合法地位《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 528 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 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 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保罗派拜占庭帝国的一支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异端教派早在 7 世纪已经产生,在 8、9 世纪广泛传播于城乡各地活动中心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其基本群众是农民,也有部分城市 贫民和奴隶参加其主张恶善二元论,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 早期基督教的平等保罗派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他们积极参加圣像 破坏运动,是农民反对农奴化的一种形式827 年被镇压,其信徒逃散世界各地,其思想种子 也被带到欧洲许多国家保罗基督教会早期重要领袖据《新约全书》记载,他起初反对耶稣和基督教,但是后来成为 耶稣的门徒,并将基督教传往小亚细亚、希腊和罗马各地,最终在耶路撒冷被捕,被押送到罗 马,相传被罗马皇帝尼禄所杀。
据说《新约全书》中的《罗马人书》和《哥林多人书》等都是 由他所著在基督教日后的发展中,代表非犹太人基督教徒的保罗门徒占据上风,《新约全书》 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观点罗马帝国皇帝,284 年取得政权(284—305 年在位)他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和加强了 帝国的统治①废弃元首制,采用君主制(“多米那特制”),将元首称号正式改为“多米努 斯”,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②把帝国分为四个地区,由他及3个助手分区治理,实行“四 帝共治”;③重新划分了 100个行省,由文职官任总督;④重组军队,吸收蛮人入伍,将军队 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分起御外和防内的作用⑤在经济上,改革税制和币制,颁布“限价赦 令”,限定商品的最高价格⑥在宗教政策上,他是朱比特的崇拜者,对基督教徒大加迫害 利奥三世东罗马帝国皇帝(717 年—741 年在位)他是伊苏里亚王朝的创立者 716 年,伊斯兰领 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皇帝迪奥多西束手无策,于是,小亚 细亚督军利奥三世乘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他在位期间,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 的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
但这一切都同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寸步难行他还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 轰烈烈的“圣像破坏运动”君士坦丁罗马帝国皇帝,(306-337年在位)史称君士坦丁大帝,或君士坦丁一世,在305年戴克 里先退位后,经过一番混战后登上帝位他废止了“四帝共治制”,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奥古斯 都,从而真正实行了君主专制君士坦丁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戴克里先的政策,进一步强化官僚 机构,实行文武分治,将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建立起有严格 等级区别的官僚体系,和更加繁复的宫廷礼仪他允许大批“蛮族”在帝国境内定居,吸收他 们入伍,允其担任要职 332年颁布法令,严禁隶农自由迁徙维护奴隶制,并力图把隶农降 到和奴隶相似的地位他还禁止城市手工业者脱离手工业公会,禁止市议员离开所属城市鉴 于帝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 330年迁都拜占庭并进行扩建,改名君士坦丁堡在宗教政策方 面,他与戴克里先不同,推行支持基督教的政策 313年他与东部的统治者李锡尼共同颁布了 “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325 年他在尼西亚主持召开基督教主教会议,制定了 基督教的信条卒于 337 年 5 月 22 日,临终前受洗为基督教徒。
查士丁尼527—565 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 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 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 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 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 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希拉克略又称希拉克略一世,拜占庭帝国皇帝,公元 610—641 年在位,希拉克略王朝的建立者 继位初期帝国内外局势十分险恶,他果断进行国务改革,推行军区制,调整中央政府机构,整 顿财政,加强军队建设,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大批动用教产,利用教会的 物质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进行“圣战”,以打败异教徒和敢于入侵之敌公元 628 年取 得了与波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收复了所有失地但是这场战争也严重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国力, 在其统治末年,这些地区几乎全被阿拉伯人占领大流士波斯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前522〜前486)出身于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 帕是帕提亚的总督大流士随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
公元前 522 年 3 月,琐罗亚斯德教僧侣高马达自称冈比西斯二世之弟巴尔迪亚(实则其人已被冈比西 斯二世秘密处死)夺取政权,利用平民力量打击氏族贵族冈比西斯二世在返波斯途中身死 大流士赶回波斯,联合 6 家贵族杀死高马达,取得王位此后,大流士一世次第平定巴比伦、 苏西安那(即埃兰)、波斯本土和帝国东境等地的反抗公元前520 年,在克尔曼沙以东的贝希 斯敦村的悬崖峭壁上,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石记载他的十九战、俘九王的功绩I: rm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 43 年)是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 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他的典雅的拉丁文体促进了拉丁文学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罗马 以及后来欧洲的教育 西塞罗出身于富裕的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著名 的修辞学家、法学家和斯多噶派哲学家所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受完教育后,他起初从事律师工 作,不久后步人政界,并且步步高升,公元前 64 年当选为执政官,登上了国家的领导岗位 在罗马共和末期,因他死守共和制而被罗马“后三头同盟”的官员捕杀 《论雄辩家》(DeOratore)是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公元前55年。
在此书中,他谈论一个演 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李维(公元前 59—公元 17年),古罗马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建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