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字的形体构造》PPT课件.ppt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59.81KB
约61页
文档ID:571693627
《汉字的形体构造》PPT课件.ppt_第1页
1/61

第二節 漢字的形體構造 一、漢字的形體構造 漢字的形體構造,是指漢字的構造方式,即體現造字意義的字形結構可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漢字的結構,如“章”字,從書寫結構講,分爲“立”“早”,就是人們常說的“立早章”古漢語講漢字的結構,主要是從造字角度講的章是由“音”、“十”兩部分組成 《說文解字》:樂竟爲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書寫結構只能告訴人們一個字的寫法,造字結構則能體現一個字的本來意義漢字是表意文字,字義可以從字形上顯示出來只有把握了漢字的構造,才有可能對字義作深入的瞭解;同時,也只有真正弄清了漢字的構造,才說得上深入瞭解漢字的基本特點 二、傳統的六書說  從造字意圖的角度來分析文字的作法,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如《說文解字》記載孔子對“王”字的解釋:一貫三爲王《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爲武又《昭公元年》:于文,皿蟲爲蠱韓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厶”,背厶謂之“公” 人們分析漢字的結構得出了“六書”的理論六書”是漢代人根據對小篆的形體分析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六條造字原則和具體的造字方法六書”說流行於戰國時期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是當時漢字教學的科目《周禮》曰:保氏掌諫王惡。

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東漢解說“六書”內容的主要有許慎、班固、鄭衆三家之說:班固《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鄭衆給《周禮·地官·保氏》作注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許慎《說文解字·敘》: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清代以後一般人於“六書”大致採用許慎的細目,班固(劉歆)的次第,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三、“六書”的具體內容 1 1、象形、象形    (1)界說《說文》:“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就是畫成所要表達的物體,隨著物體的形狀而宛轉曲折,“日”、“月”就是這樣的字。

(2)象形字的類別    A、獨體象形:即通過描摹事物的輪廓以表示該事物獨體象形字所表現的是事物的整體,特徵鮮明,區別性強,不需要有烘托、陪襯,也無需造成環境如小篆:人女人女耳耳目目口口自自止止日月山日月山水鸟牛水鸟牛羊木羊木又皿宀大又皿宀大人女人女耳耳目目口口自自止止日月山日月山水鳥牛水鳥牛羊木羊木又皿宀大又皿宀大它們的甲骨文寫法,就像這些事物的形狀   B、合體象形:字所表現的常常是事物的分部,特徵不鮮明,需要環境陪襯即雖然也畫成事物的輪廓, 但還需要借助於主體事物來幫助表示詞義,否則就不知道所象何物 字體中的線條一部分是用來描繪事物本體的,另一部分用來描繪相關事物的如:眉眉尾尾瓜果血瓜果血向侯州员向侯州员等字所描繪的:“眉”在“目”上;“果”在“木”上;“瓜”吊在藤蔓上 (3)象形字的特點:   A、它以富於真實感的圖像來表現詞義,圖像簡約而典型   B、所記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詞C、象形字歷史悠久,是漢字的構形基礎 2 2、指事、指事    (1)界說《說文》:“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所謂指事,即初看可以大體認識其形體,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意義所在,“上”、“下”就是這樣的字。

指事是用指示性符號表示事物特點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如:一二三一二三亖亖五五刃本末刃本末朱朱亦甘亦甘寸寸 (2)指事字的類別 A、獨體指事,用純粹抽象符號所構成如:上下上下一二三一二三亖亖五五    B、加體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上指示性符號,所加符號不能獨立成字,如:刃本末刃本末朱朱亦甘亦甘寸寸    C、變體指事,用增減筆畫來表現詞義如半“木”爲“片”或“爿”,反“永”爲“  ”,豎“目”為“臣”,反“后”爲“司”,反“正”爲“乏”,“鳥”少一點爲“烏”這類字學術界的意見並不統一,或以爲是變體象形,或以爲是變體會意 (3)指事字的特點 A、象形字所表達的多是具體事物,而指事字所表達的多是抽象概念    B、表現方法上,象形字採取描畫物狀的寫實法,而指事多是運用指示符號的象徵法    C、象形字是其他造字法的構形基礎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礎上附加符號才能構成新體      3、會意、會意    (1)界說《說文》:“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所謂會意,就是比合二字或數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以成新義,由此看出它們的意義,“武”、“信”就是這樣的字誼”同“義”組成會意字的各個組成部份都叫“意符”。

再如: 林从令步陟涉牧逐休息析安家 (2)會意字的類別:A.同體會意,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表意符號所組成如:林森从众比北化步 B.異體會意,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表意符號組成如:析休息逐莫取牧涉陟降 會意字還可以分爲:    A、比形會意字這是早期會意字,也叫商周會意字是用意符的形象來會合成意的如:及兵磊寒射步涉陟舂立休孚益牧    B、比意會意字這是晚期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義來會合成意的如:信雀胞岩臭息尖惪後代這樣會意的如:劣歪甭尘耷秦漢以後,文字的象形性逐漸減弱,許多新造的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義來會合成意的 (3)會意字的特點:    A、會意字一般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意符號所組成的複合體B、這種複合體表示一種新義,但又不是幾種表意符號的簡單拼合 (4)會意兼形聲少數會意字的意符兼有表音功能,如:“姓,從女從生,生亦聲這類字叫“會意兼形聲”,也叫“亦聲字”《說文解字》採用“從某,從某,某亦聲”的術語來分析其形體結構如:貧,從貝從分,分亦聲汲,從水從及,及亦聲還有:婚姻娶娣媄汲餽 (5)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的區別:會意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來表示新意的,但兩者又有所區別,象形字多屬獨體,而會意字則是合體;象形字常表示具體的事物,而會意字則表示抽象而又複雜的概念。

象形、指事是以獨體、靜態而名物,會意則是以合體、動態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語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爲名詞,會意字則多爲動詞 4 4、形聲、形聲    (1)界說《說文》:“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取表示事物意義的字作爲形符,取表示事物聲音的字作爲聲符,形符、聲符合在一起,就是形聲字,“江”、“河”就是這樣的字  (2)運用形聲法造字的方法 A、加注形符 a、爲本義加注形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本義加意符如:      莫-暮 益-溢 它-蛇 其—箕 衰-蓑 云-雲 止-趾址b、爲借字加注意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借字加意符,如:      其-基 食-蝕 取-娶 辟-避 昏-婚 采-彩     B、加注聲符a、爲本字加注聲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本字加聲符如:  晶-曐星 自-鼻 网-罔 b、爲借字加聲符如: 食—飼 當語言中某個詞需要造字時,一方面根據這個詞的意義特點,從已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字來充當意符,另一方面根據這個詞的語音特點,從已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字來充當聲符,把意符和聲符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字,如:氮氖鈾鎂 (3)形聲字的結構形式   形聲字占漢字總數的百分之九十。

一般的結構有以下六種:   A、左形右聲   江河神快飼松到銅B、右形左聲   胡期視頭蝕魄割錦C、上形下聲   草藻露箕管霧花爸 D、下形上聲   婆娑案架臂釜盎斧E、外形內聲   閣衷裹圃國圍衙衢   F、內形外聲   聞悶辯鳳風莽讎哀 形聲字還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G、形偏一角    條倏修脩,分別從木犬彡肉,同爲攸聲; 栽裁載哉,分別從木衣車口,同为声; 騰滕勝,分別從馬水力,同爲朕聲;穎潁,分別從禾水,同爲頃聲;疆,從土,彊聲;佞,从女,仁声;發,從弓,癹聲 H、聲偏一角   旗施旌,同從㫃,分別是其、也、生聲;    從徒徙,同從辵,分別是从、土、止聲I、形聲穿插    游隨奭 (4)省形和省聲A、少數形聲字的形符省略了一部分,叫做省形,如:    考 《說文》:“老也,從老省,丂聲  耆 《說文》:“從老省,旨聲 ”星 《說文》:“從晶省,生聲釜 《說文》:“從金省,父聲亭 《說文》:“從高省,丁聲弑 《說文》:“臣弑君也從殺省,式聲屨 《說文》:“履也從履省,婁聲屦 《說文》:“履也从履省,婁聲 B、少數形聲字的聲符省略了一部分,叫做省聲,如: 融 《說文》: “炊氣上出也,從鬲,蟲省聲。

 雪 《說文》:“從雨,彗省聲毫 《說文》:“從毛,高省聲炊 《說文》:“爨也從火,吹省聲疫 《說文》:“民皆疾也從疒(nè),役省聲島岛     小篆没有简省,现在從山,鳥省聲 (5)訛變有的形聲字,形體已發生訛變如“賊賊賊賊”字本來是從戈則聲、“更更更更”字本是從攴丙聲的形聲字,訛變以後就無法分析了,對這類字的結構分析,必須以古文字形體爲基礎要要參閱下面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部分 (6)形符和聲符的作用A形聲字的形符一般表示該字的意義範疇形符相同的字,意義大都與形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爲有關如以“貝”爲意符的形聲字:貨財賄 贈賞責貿賒貪費 貴賤等都是和財物有關的字;以“手”爲形符的字:拳 拿挈 打搶投等字都和手及其動作有關  形聲字形符表示意義範疇,並不準確表示詞義,但我們可以根據形符來辨認哪一個意義是本義或比較原始的意義     “膏”從肉,高聲,本義是脂肪多;“杜”從木,土聲,本義是一種木名,即杜梨、棠梨;“往往往”從止,王聲,本義是到……去;“姓”從女,生聲,本義是標誌家族的字;“麓”從林,鹿聲,本義是山腳下;“室”從宀,至聲,本義是房屋 極少數形聲字的形符表示的是該字的本義,例如: 到,從至至,刀聲,本義爲至;斧,從斤斤,父聲,本義爲斤,斤斤是斫木斧;鼻,從自自,畀聲,本義爲自,自自象鼻子形;齒,從⁩ ⁩ ,止聲,本義爲門齒;躬,從身身,弓聲,本義爲身;趨,從走走,芻聲,本義就是走(跑)。

形聲字的聲符是標示形聲字的讀音的,但其標示讀音的功能卻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形聲字的聲符有的還有表義示源的功能,這種具有示源功能聲符的形聲字被後人稱爲會意兼形聲字《說文解字》採用“從甲,從乙,乙亦聲”的術語來分析其形體結構   聲符表義可分爲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聲符表義就在聲符字形裏,例如: 婚:“婦家也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從女,從因,因亦聲  餽:“吳人謂祭曰餽從食,從鬼,鬼亦聲琀:“送死口中玉也從玉從含,含亦聲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再如:“脛、徑、頸、經、陘”等字都從其聲符“巠”獲得了細長之義 第二種情況是聲符表義不在聲符字形裏,例如:波坡跛頗簸皆從“皮”字得聲,皆有“不平”“不正”之義,而“皮”本沒這個意義,其本義是動物的皮熬傲鼇遨螯鏊獒驁嗷聱廒鷔謸謷皆以“敖”爲聲符,皆有“大”意,但“敖”本沒“大”的意義前人根據形聲字聲符表義的特點,提出了“右文說”参看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 (7)形聲造字法的不足形聲造字法突破了純表意造字的局限語言中凡無形可象、無事可指、無意可會之詞,都可用形聲法造出新字來記錄用形聲組合方式造字,雖然最容易造新字,但也有不少缺陷:A、形符和聲符位置不固定,難以確定哪是形符,哪是聲符:B、聲符缺乏明顯標誌,因而易和會意字混淆;C、有時聲符只取近似音,因而失去準確表音的作用。

5 5、轉注、轉注    (1)界說《說文》:“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2)歷代關於轉注的解釋歷史上對轉注的解說分歧最大,有常見的這麽幾家:  A、主形派 以南唐徐鍇和清代江聲爲代表,認爲同一部首的字就是轉注 江聲《六書說》:立老字以爲部首,即所謂建類一首,考與老同意,故受老字而從老省考字之外,如耆、耊、耇之類,凡與老同意者皆從老省而屬於老,是取一字之義以概數字,所謂同意相受這種解說本有其合理性,但又推論出 “凡某之屬皆從某,即同意相受也”的結論,在失之過寬,因爲同一部首的字很多並不“同意” B、主義派 以清人戴震、段玉裁爲代表,認爲同義互訓的字就是轉注字戴震《答江慎修論小學書》指出:轉注,猶曰互訓云爾轉相爲注,互相爲訓,古今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而一其首,如《爾雅·釋詁》第一條說始是也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旨略同,義可互受相灌而歸於一首但段玉裁“分立其義而一其首”的說法與《說文》中以形系聯的文字顯然對不上號 C、主聲派 以章太炎爲代表,認爲表示同源詞的字就是轉注他在《國學略說·小學略說》中說:所謂同意相受者,義相近也;所謂建類一首者,同一語源之謂也。

他在《國故論衡·轉注假借》中解釋得更爲明確:類,謂聲類;首,今所謂語基 此外,還有新的解釋,不拘於許慎的界說如清朱駿聲,認爲轉注是詞義的引申朱駿聲: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清曹仁虎也《轉注古義考》裏說:夫《說文》考、老之說,最爲古義晉唐諸儒,皆遵守之而無有異說然則欲定轉注之義,仍當以《說文》‘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二語求之既曰‘建類一首’,則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異者,非轉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則必其字義之相合;而字義殊者.非轉注也《說文》於轉注特舉考、老以起例,而考字從丂得聲,則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別者,非轉注也曹還訂出轉注的三個條例:形通、義同、音近 我們認爲:轉注是文字孳乳和應用的法則轉注字的産生:可能是由於方言不同而産生的同一事物,甲乙兩地異名異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現了異形異音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 (3)轉注字的特點許慎列舉“考”、“老”二字,有以下特點:同一形符;二字音近;二字爲同義詞根據《說文》其他的互訓的字如:迎與逆、妹與媦、頂與顛、諷與誦等等都可以看出這些特點:A、轉注字的字形特點:轉注字之間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橋與梁都在木部,呻與吟都在口部B、轉注字的讀音特點:轉注字之間讀音相近。

C、轉注字的字義特點:轉注字之間含義相同,如考與老可以互相訓釋,是同義詞 6 6、假借、假借    (1)界說《說文》:“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所謂假借,就是本來沒有這個字,靠借來的同音字寄託所要表達的詞,“令”、“長”就是這樣的字這實際上是不造字的造字法 “本無其字的假借”,即不受文字本義的限制而根據以音曉義的原則用字如:求求求:本指皮衣借作“要求”的“求”,另造“裘” 表本義來来来:本指小麥,借作“來往”之“來”亦亦亦:本指腋下部位,借作副詞我我我:象形字,本義是兵器用以表第一人稱代詞時,爲假借字余余余:甲骨文象房舍,本義是原始的住宅用以表第一人稱代詞時,爲假借字 無: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跳舞形,本義是跳舞,爲“舞”字初文,本爲象形字從西周金文起文獻中有表有無之“無”,爲假借字難:本爲鳥名,借爲難易之難豆:古代的食肉器也,假借爲豆菽的豆所:本義是伐木聲,假借爲處所義而:甲骨文鬍鬚形,本義是鬍鬚,本是象形字用以表第二人稱代詞和連詞時,則爲假借字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詞或代詞 (2)假借現象産生的原因:A、爲了限制造字的數量B、由於要記錄的詞意思抽象,不好通過字形來顯示,於是借用同音字來代替。

(3)假借與通假的關係“六書”之一的假借,屬於“本無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如“蚤”通“早”後面再講 (4)關於許慎所舉的例字:發號的“令”,用爲縣令的“令”;久遠的的“長”,用爲官長的“長”在許慎看來,發號的“令”與縣令的“令”、久遠的“長”與官長的“長”沒有意義關係,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後人認爲,縣令的“令”是發號義的引申,官長的“長”是久遠的“長”的引申,認爲許慎舉這兩個例字不合適清代朱駿聲在其《說文通訓定聲》中認爲應該舉“朋”“來”二字爲例 四、六书评议1、先有漢字,後有“六書”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六書之名,後賢所定,非皇頡先定此例,而後造字也2、“四體二用”說 戴震提出的“四體二用”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此後,王筠在《說文釋例》裏進一步說:象形、指事、會意、諧聲四者爲經,造字之本也;轉注、假借爲緯,用字之法也四體二用”說著眼於是否能造出一個新字,是否在字的字體結構上留下痕迹這就是“體”“用”之分 3、六書中以象形、形聲、假借最重要象形象形是漢字造字的基礎,會意字、形聲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礎上製造出來的。

形聲形聲是最能産的造字方法,漢字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假借假借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特別是在造字初期,漢字字數少,倘若沒有假借方法,漢字就難以發揮它記錄漢語的作用 4、“六書”的局限性:(1)許慎六書的某些界說含糊不清,有欠周密,如“指事”近于象形和會意;(2)有的定義和例字不能統一,例如假借的例字“令”、“長”屬於詞義的引申;(3)把字和詞混而爲一,缺乏文字與語言的科學觀念儘管如此,無損于許慎作爲一個文字學家的偉大,我們不能苛求於前人 五、怎樣識別漢字的形體結構1、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不談假借和轉注識別的方法有二:(1)從區分獨體字和合體字入手看這個字能否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字,能拆成獨立的字,就是會意或形聲;不能拆成獨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如 “信” 、“河”字可以拆成獨立的字,屬於會意或形聲;“果”、“本” 雖可分別拆成“田”和“木”、“木”和“--”,但它們不都是獨立的字,所以“果”、“本”二字屬於象形或指事 區分獨體字和合體字以後,再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A、合體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聲字,沒有表音成分的是會意字如“河” 是形聲字;“信” 是會意字B、在獨體字中,能分成兩個形體,其中一個表具體義,一個表抽象義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兩個形體,或能分成兩個具體形體的,是象形字。

如“刃” 是指事字;“羊”、“牛”等是象形字;“果”字雖可分成“田”、“木”兩個形體,但“田”象果實,“木”象樹木,兩者都是具體的形體,所以果是合體象形字 (2)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條例象形字的說解條例是:“象形”、“象某某之形”如:“毛,眉髪之屬及獸毛也自,鼻也羊,祥也象頭角足尾之形 指事字的說解條例是:“指事”,“象某某之形”,“從某”如:“上,高也,……指事也乎,語之徐也,從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 “末,木上曰末從木,-在其上會意字的說解條例是:“從某某”、“從某從某”如:“曓,晞也,從日從出從収從米 形聲字的說解條例是:“從某,某聲”、“從某,某省聲”、“從某省,某聲”、“從某從某,某亦聲”這一類說解都帶一個“聲”字,容易識別較難處理的是指事的說解條例,“象某某之形”容易誤會成象形;“從某”容易誤會成會意但《說文》裏的指事字很少,一共只有129個,根據它們的意義、結合形體結構是可以識別的 2、在有上下文的情況下不但要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還要談假借方法是:先通過字形分析確定該字屬於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中的哪一類再看該字在上下文中所表示的意義與字形所表示的本義的關係,一致的和有聯繫的則依前定,無聯繫的則爲假借。

例如:“莫”,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通過字形分析,是會意字;但在“莫我肯顧”這個句子裏,它是個假借字 關於簡化字關於簡化字講到漢字結構的發展,不能不順便談一談漢字簡化的問題漢字字形發展變化的主要方向,是改進書體,以方便書寫應用,並使字形統一規範漢字簡化包括減少繁體的筆劃;淘汰異體字,歸併同音字減少漢字的數量這些均屬於字的改進問題,是改造舊字,而不是創造新字漢字本身的這些發展,已經突破了六書的原則 例如“鳳皇”的“鳳”本是形聲字,從鳥凡聲,簡化為“凤”,就無法分析它的造字結構了;而“鳳皇”的“皇”本寫成“皇”,因為這個字只跟“鳳”連用,所以也給它加上“⁢ ”,對這類現象六書也沒有辦法解釋因此,我們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講六書理論,都只能以繁體字作材料,不能把簡體字作為研究對象這樣說,並沒有“簡體字不如繁體字好”的意思我們學習六書,學習繁體字都只是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學好古代漢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