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应付方式、成就动机和学习倦怠的关系1.1应对方式的概述1.1.1应对方式的界定应对(coping),又名应付,是由“cope”演变而来的,原意为有能力或成功对付环境挑战、处理问题在心理学上,对应对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是一种适应过程,如Compas等认为应对是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情境时,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而这些调节过程又依存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并受它们的限制[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对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如Frydenberg和Lewis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特别担忧反应的一系列认知性和情感性的行为,是个体恢复平衡或消除混乱的一种尝试[2]有学者总结了以上两种取向后,将对应对的本质归纳为: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自我调节努力,包括认知的、情绪的和动机性的行为反应而应对方式则是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为减轻压力所采取的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3]1.1.2应对方式的结构及测量研究自我报告法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关键事件分析法、日记记录法和生态瞬时评估法等这些方法中各有优缺点,但迄今为止,问卷法仍是评估应对方式最便利、最广泛的工具[4]。
目前,应对方式的问卷有很多,例如,施承孙的应对方式量表、梁宝勇编制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WCRS和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4]本文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量表分为6个因子:退避(指逃避问题)、幻想(指用想像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自责(指责备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错)、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上述6个因子对应了6种常用的应对方式,其中前3个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 “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合理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1.1.3应对方式的以往研究在应对的影响因素上,侯晓晖、岑国桢总结了两个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后表述,应对与年龄有关,与面对不同应激源有关,也与年龄增长心理发展成熟有关;梁军林、刘珍妮、全东明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面临压力,男大学生更多用否认、推诿等消极应对方式,女大学生则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方式,这与性别刻板印象的论述大体一致,即应激时男性常要么勇敢面对、要么否认应激存在,女性则有更多的情绪反应、并向亲友倾诉和咨询;人格方面会因为人格测量工具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使用EPQ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A型人格量表等研究发现,无论是人格的特质还是类型均与应对有关,只是两者关系之性质及程度尚待探究;应对方式的合理与否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关系,蒋少艾等研究表明,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及理由化等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5]。
在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上,Lewis等认为,对高度应激的持续感知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导致学习倦怠发生的原因;此外,多数研究基本支持这一结论:积极的应对策略与低水平的倦怠感相联系,消极的应对策略与高的倦怠水平相联系[6]1.2成就动机的概述1.2.1成就动机的发展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Murry提出的,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分成20中不同的类别,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他对成就需要的定义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7]他还制定了评定需要状态的工具,即主观统觉测验(TAT)之后,希尔斯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需求”,奥尔伯特提出自我参与,勒温进行了志向水平的研究等等但因为缺乏科学的测量手段,成就动机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8]直至1948年,McClelland比较系统地开展成就动机的研究,并和Atkinson于1953年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就动机的研究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了[9]1950年到1965年是成就动机研究的黄金时期,该时期主要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开展工作的一个层次是宏观的、由上而下的研究,即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研究,代表人物是McClelland;另一个层次是微观的、注重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成就行为的认知和归因等问题的研究,代表人物是Atkinson[8]。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研究结果的信度不高、结论不太可靠,成就动机的研究一度低落后来经过一些杰出的心理学者的努力,工作重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霍纳提出了“避免成功”的概念等[10]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Dweck, Nicholls等人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将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80年代中期,Dweck等人在社会认知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以往成就动机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9,11]20世纪90年代,Wigfield等人将Atkinson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价值理论[9]1.2.2成就动机的结构及测量研究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简称AMS),由挪威OsloF大学心理学家Gjesme和Nygard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中文版本由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 K.A.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量表共为30题,分为两部分,每部分15题,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成功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构成。
得分越高表明成就动机越大[12]1.2.3成就动机的以往研究目前,成就动机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在国内,景怀斌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成就动机水平显著的高于相应水平的女性杨渝川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求知进取、集体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他人取向等六个因素组成;成就动机受性别影响;男性注重成功,较少害怕失败;女性则害怕失败,较少追求成功,成就动机低于男生[8]对于学习倦怠与成就动机的关系问题上,Ramon Diaz,Anita Zulkaida发现学习倦怠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3]国内的文献仅查到徐馨的一篇学位论文,研究显示,成就动机两个因子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率为40.2%,其中避免失败的动机对学习倦怠有极其显著的正面预测作用,追求成功的动机对学习倦怠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7]1.3学习倦怠的概述1.3.1学习倦怠的概念倦怠是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消极的心理表现[14]在学术上,最早是由Bradley提出,1974年被美国精神分析学家Her-Bert J. Freudenberger在研究服务行业人员的极度压力时使用,用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的下降,对工作、他人日渐冷漠,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负面症状[15]。
此外,Maslach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因为与客户不断参与人类服务的工作而产生慢性的导致情感疲惫、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减少的综合症[16]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1981年Pines和Katry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要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并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的概念[6]Pines和Meier对学习倦怠下了如下定义: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17]在台湾,对学习倦怠有较早的研究,但在学习倦怠的译法上还存在着争议张治遥、宋晓颖认为应将“student burnout”翻译为“学习倦怠”,因为倦怠是发生在学生的学习层面的杨惠贞等则认为以上翻译无法将“student burnout”的原始精神表达出来,而应该将其翻译为“学习焦崩”,他对学习焦崩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6,18]在国内,连榕、杨丽娴、王晓丽、祝靖媛、李永鑫等学者对学习倦怠进行了研究,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也各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一致认为课业压力或课业负荷以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造成学习倦怠最主要的原因[15]。
本文采用的是连榕和杨丽娴的定义: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4]1.3.2学习倦怠的结构及测量研究因为学习倦怠来源于职业倦怠,学习倦怠的结构和测量也均是在此基础上修订和设计的,如Schaufeli等人修订、开发的MBI-S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Student Survey)和Gold(1989)等学者开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MBI-CSS: College Student Survey)[6]台湾学者杨惠贞修改MBI-GS量表,得到了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倦怠量表[15]国内,胡俏、戴春林根据倦怠理论编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倦怠量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吴艳、戴晓阳、张锦以Maslach的三因素理论(心身衰竭、玩世不恭、低效能感)为基础编制了问卷;连榕、杨丽娴等,参照职业倦怠量表,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中,学习倦怠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17]1.3.3学习倦怠的以往研究国外研究主要是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方面进行研究Yang, hui-jen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学生作调查发现,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倦怠,而学习倦怠又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消极的影响[17,19]。
Yang等对大学生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以看作是学习倦怠的前测变量;考察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现社会支持可以看作是学习倦怠的前测变量[6]Jacobs等考察了大学生的倦怠情况发现,主观学习负荷(学习负荷:学校以下情境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可以预测高水平的倦怠;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朋友的支持)能够预测低倦怠水平[6]国内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上多数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有调查表明:当前大二、大三学生存在中等程度学习倦怠情况;当前大学生存在相当比率的学习倦怠现象,其影响因素按强度依次为个人及人际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且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等六个因子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极为显著[19]参考文献[1]吴文峰,卢永彪.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4),349.[2]王艳芝,李彦牛,龚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5):394-396.[3]罗繁荣.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4]纪红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51-53.[5]侯晓晖、岑国祯.我国近二十年应对研究之剖析[J].心理科学,2009,32(1):151-153.[6]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17-20.[7]徐馨.初中生自尊、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8]张文梅.影响大学生成就动机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6.[9]王云鹏.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