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芡实(水生蔬菜芡实栽培技术)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91KB
约4页
文档ID:563793153
芡实(水生蔬菜芡实栽培技术)_第1页
1/4

芡实芡实是睡莲科(Nymphaeaceae)芡实属中的栽培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学名:Euryale ferox Salisb.;别名:鸡头米、鸡头、水底黄蜂古名:雁喙、鸡头、卵菱等原产中国和东南亚,在中国栽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芡实以其种子内含的种仁供食用,通称“芡米”一、生物学特性(一)植物学特征1. 根:须根,白色,长1~1.3m,横径0.4~0.8cm,根中有较多小气道,与茎、叶中的气道相通2. 茎:短缩茎,成长后呈倒圆锥形,其上节间密接3. 叶:实生苗初生叶线形,无叶柄与叶片之分第2片叶开始,叶柄与叶片逐渐分开,叶片逐步过渡为箭形至盾形但1~4叶均位于水中,第5 ~6片叶后生出的叶叶形由椭圆变为圆形,称为定型大叶或成龄大叶定型大叶常可陆续抽生10多片,叶片纵径和横径均达1.5m左右,最大可达2.9m 4. 花:植株抽生5~6片定型大叶后,开始从短缩茎的叶腋中抽生花梗,其顶端着生花1朵,雌蕊群由多个心皮合生而成,最初合生心皮着生于花托顶部,随着花器的发育,最后陷入花托之内,形成多室的下位子房,每1子房中具有多枚胚珠5. 果实、种子:假果,果大,一般重0.5~1kg。

果实越大,内含成熟的种子越多,故生产上要求培育大果种子呈圆球形,较大,直径1~1.6cm,百粒重(164±40)g种仁的外胚乳十分发达,内含种子的主要营养种仁白色,百粒重40~70g种子有较长的寿命,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保持6~7年以上的发芽能力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 温度:必须在无霜期内生长,温度在15℃以上时种子才能发芽,20~30℃最适于营养生长和开花结果2. 水分: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水分对水位深度的要求,幼苗期宜10~20cm,以后随着植株的长大,水位宜逐渐加深到70~90cm,最深不宜超过1m 3. 光照:生长发育要求充足的阳光,不耐遮荫,只有在夏季气温高达35℃以上时,最好有适当的遮荫为短日照作物,日照由长转短,有利于开花结果4. 土壤营养:芡实的根系发达,要求水下土层深厚,达25cm以上,含有机质达1.5%以上对肥料三要素要求氮、磷、钾并重,特别是开花结果期内,需要较多的磷、钾三)生长发育特性从芡实的种子萌芽生长开始,到植株结出果实和种子及种子休眠越冬为止,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周期1. 种子萌芽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到15℃时,在保持一定水湿的条件下,种子萌发胚根和下胚轴伸长,从种孔中伸出种皮,开始生根发叶。

一般7~10d 2. 幼苗生长期种子萌芽后,幼苗开始生长,首先抽生线形叶,随后抽生箭形叶和盾形叶,同时发生多数须根,叶面积逐渐增大,根系也逐步发达一般历时40~50d,即从4月下旬开始,到6月上旬为止 3. 旺盛生长期从植株上第1片定型叶展开起,植株生长加快,叶片越来越大,短缩茎越来越细,并略有增高,先后形成5~6片定型大叶,同时,短缩茎中、上部四周发生大量新根植株根、茎、叶的生长速度达到最大,为开花结果构建强大的营养体系本阶段约经40~45d,即从6月上旬开始到7月中旬为止4. 开花结果期从出现第1朵花蕾开始,植株营养生长转慢,开花结果不断增多,一般每株可先后结果15~24个,大部分果实可达到成熟一般经历90d左右,即从7月中旬到10月中旬,气温由30℃逐渐下降到15℃左右开花结果以后,大多数种子成熟,并休眠越冬 二、类型及品种 (一)类型芡实分无刺和有刺两种类型,但二者的花、果构造和生长发育特性基本相同1. 无刺类型:又称南芡、苏芡现有两个品种,即紫花苏芡和白花苏芡目前人工栽培多用无刺类型的品种2. 有刺类型:也称刺芡、北芡成龄叶片、叶柄、花梗及果实上均长满刚刺二)品种1. 紫花苏芡 无刺类型。

早熟,当地于4月上中旬播种育苗,6月定植,8月下旬到10月上旬采收花紫色,成长植株的定型大叶直径可达1.5~2m2. 白花苏芡 无刺类型晚熟,当地于4月中下旬播种育苗,6月中下旬定植,9月上旬到10月下旬采收花白色,成长植株的定型大叶直径可达2~2.5m三、栽培季节芡实性喜温暖,不耐霜冻,必须在无霜期内生长和开花结果刺芡一般直播,春季播种,秋季一次性采收;苏芡一般育苗移栽,春季播种,夏季定植,秋季多次采收一般4月播种,6月定植,9-10月收获四、栽培技术1. 水面选择一般选浅水湖泊边缘地带或河湾种植,要求水位较稳定,枯水期深10~30cm,汛期100~150cm,水下淤土层较深厚,达25cm,含有机质较多,已有两年未种过芡2. 播种育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品种于4月上旬,当地平均气温稳定达10℃以上时,浸种催芽;晚熟品种推迟10d左右进行 播前选避风向阳处的水田,做成2m见方,深约20cm的苗池,灌水深10 cm,待水澄清后播种 播种后30~40d,当播种田苗池中幼苗已具有2~3片箭形叶时,进行假植 按行、株距50cmX50cm栽入移苗池移栽不宜过深,只需将种子、根系和发芽茎栽插入泥即可,不可埋没心叶。

3. 定植新种植田施肥一般每667 m2施腐熟入畜粪肥1 000 kg以上,或腐熟鸡粪500 kg,尿素10~15 kg,磷肥20~25 kg定植一般于6月中下旬,当幼苗具4-5片圆叶时即可定植 定植密度以行距2.3m、株距1.8~2.1m为宜,每穴1棵,其中早熟的紫花芡实宜偏密,而晚熟的白花芡实可偏稀深度以刚埋没根系和短缩茎外围为度,心叶必须露在土外这样一般经7~10d,即可成活 4. 定植后的管理(1)水层管理定植时水深约30cm,成活后加深到40~50cm,至旺盛生长期和开花结果初期,水位逐渐加深到80~100cm,短期涨水不能超过1.2m,到开花结果后期,即开始采收期,水位又宜逐渐落浅到50~70cm水位升降应与植株生长的盛、衰同步2)查苗补缺定植后10d左右,检查缺株,及时用预备苗补栽并检视生长不良的植株是否被淤泥淹没心叶,如有应及时清除淤泥3)除草、壅根在芡叶封行前,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除草2~4次,将所除的草踩入泥中作肥料;并结合除草,分次壅泥护根 (4)看苗追肥根据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追肥一般可施入肥泥团,其配方一般为每100kg的河泥或细表土中,加入50~100kg的腐熟粪肥或厩肥,外加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各10kg。

混匀,塞入芡根四周泥中 开花结果期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和0.1%的硼酸混合液,能提高芡米的产量和品质五、病虫害防治(一)主要病害防治1. 芡炭疽病症状:叶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中部色淡略下陷,斑面具轮纹,其上散生小黑点花梗也可受害高温、多湿天气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①搞好塘田卫生,及时清除和处理病残体;②合理轮作,不偏施氮肥;③播前撒施石灰20kg/667m2,或硫黄粉0.17~0.2kg/667m2进行清塘消毒;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隔7~10d喷1次,连续喷2次重病田或发病盛期一般连喷3~4次2. 芡黑斑病症状:叶片病斑圆形、多角形至不定型初呈水渍状湿腐,后扩大呈褐色软腐,斑面生灰褐色薄霉层,并易破裂或脱落,致叶片残缺或大部分变黑腐烂;花梗受害呈黑褐色枯萎该病发生规律与炭疽病基本相同,但为害更重 防治:参见芡炭疽病二)主要害虫防治芡的主要害虫有莲缢管蚜、莲食根金花虫和菱萤叶甲,害螺中以福寿螺为害重福寿螺的防治①人工捕捉;②用70%贝螺杀可湿性粉剂0.05~0.07kg/667m2,拌细土20倍,撒于被害叶上及附近水面进行毒杀。

或用80%聚乙醛可湿性粉剂0.3~0.4kg/667m2稀释2000倍喷雾六、采收与留种(一)采收果实一般在开花后35~55d采收一般适度成熟的芡果呈紫红色,光滑无毛,无或极少黏液,果形饱满,手摸已发软 苏州当地早熟的紫花芡一般于8月中、下旬到10月上中旬采收;晚熟的白花芡一般于9月上旬到11月初采收 采后当天剥去果皮,取出种子,放置木盆中,带水搓擦,漂洗去膜衣状的假种皮,剥除种子的种皮,获得圆整、光洁的鲜芡米二)留种一般在第3、4次采收时,选符合所栽品种特征,结果较多,果大而饱满的植株作为母株,接着在第4、5次采收时选收母株上的大果做种种子必须湿藏,一般放在深2m左右的活水池中保存过冬,也可埋入水下的淤泥土层中保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