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篇说明文,回答问题(11分)恩施州的风雨桥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未唐代,这种历史悠丸、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利川市毛坝风雨桥②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硕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术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丸远,但很多至夸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l808年,距夸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
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夸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成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l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肾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将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凤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退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
这类木质鲒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夸、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恩施州的风雨桥,文章主要介绍了风雨桥的哪些内容?15.第②段说明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16.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本段介绍『‘字路风雨桥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7.阅读第@段,具体说说风雨桥为村民和行人提供了哪些便利?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 式?14.(3分)本文主要介绍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历史悠久(1分)、结构造型(1分)和交通、观赏及文化艺术价值(1分) 说明:一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15.(3分)①除桥墩外全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以榫衔接(1分);②桥面用木板铺就(1分);③长廊式走道(1分);③桥顶盖黑瓦,建有数层亭楼(1分);⑤长廊和楼亭瓦檐头雕绘形象(1分)。
说明:答到其中三点得3分16.(2分)说明方法(1分):举例子列数据(列数字) 说明顺序(1分):空间顺序(从上到下) 说明:说明方法答对其中两种得l分,一种0.5分;说明顺序l分17.(3分)便利(2分):出行、歇脚、乘凉、喝茶、避雨;读书、聊天、话家常说明方式(1分):生动说明 【湖北天门】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
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16、下列有关信息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它可以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B.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不当又会对人体造成危害C.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有可能夺人性命D.一旦体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转化成羧化血红蛋白,我们就会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症状17、下列对一氧化碳在医学上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身体组织受到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B.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但它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目前还没有弄清楚C.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D.虽然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但美国科学家乔和贝奇指出,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18、下列能直接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可以帮助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B.在对改变过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时,吸入微量一氧化碳的老鼠只有一半死于非命C.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全部死亡D.科学界一些专家认为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拒绝它的治疗潜力19、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封闭HO-1,做过心脏移植的老鼠在一周内排斥反应,而将它放入有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B.对老鼠的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在肺移植手术中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造福于人类C.目前已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肺移植的临床手术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D.一氧化碳在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任何风险答案】16.D 17.D 18.A 19.C 【湖北咸宁】(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12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1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16、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 3分)18、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 2分)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