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14页
文档ID:518431956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1/14

羊山新区五小--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导学案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学情分析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措施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其计算原理和运算措施学生是不陌生的由于在第一阶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属于旧知识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大到了亿以内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本,在教学时可反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摸索、亲身实践、合伙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处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措施2.注重引导学生摸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措施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朴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用数量关系,并且可以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体现它们让全体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阐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维措施3.以摸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运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单元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措施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     3、使学生懂得速度的表达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措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措施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对的解决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 单元教学安排 5学时 第一学时  笔算乘法   备课人: 易松   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1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措施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措施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过程:ﻩ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措施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本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摸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都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都市到北京大概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概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精确的成果?能不能用我们此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报告) 提问: (1) 先算什么?  (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如何?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145×12=1740(千米)       1 4 5   ×  1 2     -------------------------           2 9 0           1  4 5 -------------------------------------      1  7 4 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似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措施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种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种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种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 巩固发散    1.P47 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四) 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例1:       145×12=1740(千米)                1  4 5           ×  1 2        ----------------                 2 9 0       1  4  5           ----------------           1  7 4 0 教学反思:第二学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备课人:王娟   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进一步结识0在乘       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     和计算的措施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 7=           608×5=  908× 4=   400×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措施是什么? 708×6= 790×8=      54×278=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二、摸索发现    1、出示例2 如何计算160×30=   能不能用我们此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2)写竖式时,如何解决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如何拟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她学生在本上完毕)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摸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60×30=4800           1  6 0          1 6  0      × 3 0              ×  3 0   --------      -----------         0  0 0           4 8  0 0     4  8  0    ----------                   4 8  0 0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 0  6   ×  3 0  ----------(2) 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     1  0 6      ×    3  0        ------------        3  1  8 0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来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种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种0 三、巩固发散 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毕  指名板演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 6  0             1 6  0          ×  3  0          × 3 0     -------------          -------       0 0 0       4 8  0  0         4  8  0   --------------------         4  8 0 0 教学反思:第三学时  积的变化规律  备课人: 邓翠    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第51页例3ﻩ教学目的: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测、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摸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摸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教学过程:ﻩ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毕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种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观测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2)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