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6页
文档ID:39984276
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_第1页
1/6

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 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市镇星罗棋布这些市镇历史悠久,最早的如 苏州的木渎,有二千多年历史;多数形成于宋、明、清时期,也有近千年左右 的历史时间最短的也有近二百年左右因此,今天多以“古镇”相称这些 市镇居民稠密、经济发达,和纵横交错的内河航道相结合,形成联结全国的交 通网络,是江南地区经济长期繁荣的见证,又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一时 期吴文化的基础 宋代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这种建立在手工业技术基础 上的市场经济,现在已经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极大关注美国加州学派的经济学 家彭慕兰在他写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书中,把我国 的江南地区和欧洲工业最发达的英格兰相比,说:“1750 年的长江三角洲,有 人口 3100 万—3700 万,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其经济发达程度可以与英格兰 作比较研究 ”他认为:中国江南地区的这种现象, “更接近新古典经济学的原则 ”他把这种状况称为“早期工业化” 还有一些国外的理论家,也作了类似的研 究如美国经济学家麦迪森、日本学者杉原薰,美籍华人学者黄宗智等 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批市镇的出现。

江南古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由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 经济发展所推动的 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宋代,首先出现商品经济现象是在粮食领域 经过从三国时期的吴国和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国的统治者的长期经营,这一地区 劳动人民胼手胝足艰苦劳动,极大地改善了水利条件到南宋时期,特别重视 粮食的耕作技术的改进,品种得到改良,广泛实行秧苗移植,重视改良土壤, 农具也有很大改革,出现了铁搭、耘荡器等适合水田耕作的工具水稻单产有 了显著提高,成为我国粮食的高产丰产地区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当时水稻每 亩单产已达二至三石由于粮食的丰产,在满足自用和提供国家漕运所需以外, 还能向市场出售贯通南北地区的京杭大运河,为这一地区的丰富的农产品转 化为商品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当时所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 表明这一时期的粮食用于商品交易部分已有相当规模,便催生了一批以粮食交 易为主体的市场,出现了最早的古镇,如:苏州的枫桥、吴江的平望等 第二批出现的市镇,是建筑在丝绸交易的基础上的丝绸在江南地区有几 千年的历史,在苏州草鞋山和吴兴钱山漾的考古发现中,都曾出现丝织物的残 片,说明在约五千年以前,这里的居民就能养蚕缫丝织绸。

但长期以来,农民 生产的生丝只作是为贡品缴给国家,丝绸织物的织造和消费为皇家和官府所垄 断长期不准民间穿着丝绸服装,丝绸产品也就无从进入市场销售到明代中 期以后,官方对织绸制品的制造和使用的控制有所放松,普通百姓使用丝绸织 物开始增多,民间织造丝绸制品的也大量增加,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成为 农民的主要的家庭手工业丝织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到全国,并出口到国外,成 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商品经济渗透到丝绸行业,也就涌现一 批以丝、绸交易为主体的市镇如吴江的盛泽、震泽、嘉兴的濮院、乌程的南 浔、归安的双林等 棉布生产在江南出现较晚在元代,松江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引进和改进种 植棉花和纺纱织布的技术,受到江南地区农民的欢迎江南东部冈身地区,和北部沿江地区,主要是在松江和太仓、常熟沿江地区,土地含沙量较大,不太 适合种稻,更适宜植棉,农民便易稻植棉,纺纱织布由于棉布较麻布细洁, 比丝绸便宜,更为一般百姓所乐用,有广宽的市场前景便涌现一批以棉花和 棉布购销为主的市镇,如松江的七宝、枫泾、青浦的朱家角,以及太仓的鹤王、 宝山的罗店等 江南地区市镇的形成,有一个从定期集市发展为经常集市的过程一些原 来只是居民很少的小村,只有定期的小集市,称为“草市” 。

随着市场交易的扩 大,逐步发展成为长期集市的繁荣市镇如盛泽镇在明代初年,是只有五、六 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成为六日一集市的“村市” 到明末清初,就发展成为经 常进行丝绸交易为主的大镇, “四方大贾辇万金至者无虚日” 人口达到万户以 上的又如:双林镇在明代初年,不过是“户不过数百、口不过千余”的小村, 到明末清初时户口已增至近万户,到清代道光年间,更成为“通行天下”的丝 绸交易的大镇一些以棉花和棉布交易为主的小城真的发展过程也大体如此 元代以后,江南地区的东部农民种棉的增加,便兴起了如鹤王、枫泾、七宝、 真如等一批以棉花和棉布交易为主的市镇 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多方面都实现了商品化,促使各 类市场都有发展如练塘镇以制造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车为主;周庄、黄埭、唐 市、唯亭等市镇以编织业为主的;周浦、新场以盐业经营为主体各市镇既有 分工,又有合作甚至在丝绸、棉布这两大产品的中间环节,也形成了分工不 同的市场体系,在丝、布这两大产品中不同品种也形成各有特色的市镇分工 如在丝绸方面,南浔镇主要是湖丝批发;盛泽、双林镇主要销售绢绸,濮院镇 主要销售纱绸,光福镇主要生产刺绣产品,乌青镇主要交易织绸机和零件等。

棉布的生产和销售也是如此,新泾、鹤王等镇以棉花交易为主;朱家角、罗店 等镇则是棉布集散中心,金泽、朱泾等镇则主要生产纺车、锭子 在宋、元、明时期,皇朝的行政体制中,并没有市镇这一级建制它是作 为商品集散地而出现,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扩张而繁荣常常是先自发产生, 以后政府才派驻县丞、巡检司之类的官吏入驻,也主要是负责治安工作直到 民国时期,才有镇的建制出现因此,江南的市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 大,有很大的自发性,是从宋代到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的 最好见证 二、江南市镇是江南地区市场体系的中间环节 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城乡联系紧密、物资交流顺畅的市场 体系这个市场体系的中间环节就是星罗棋布的市镇这些市镇一头联系附近 的农村居民,另一头以联结着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常州等大中城市,并 从这些大中城市通向国内和海外市场这些小城镇都依傍在水道边,形成了以 水路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网又和京杭大运河联结,可以通向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济水等全国主要河道每个市镇上的居民通过水路就可以把货物运向全 国,也可以从水道得到其它地区的物资 江南地区市场体系的形成由三方面要件构成:一是必须有粮食丰产的基础。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只有粮食有充足的供应,才有可能发展其它产业 江南地区的市场发育,就是建立在南宋时期粮食生产出现 “苏湖熟、天下足” 的基础上的,首先出现的以粮食购销为主体的市镇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地 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以后,种粮面积减少,本地粮食不能自给, 又必须从其有它地区的粮食供应作为保证,主要是引进湖、广地区的粮食过去以本地粮食向外集散为主的市镇,便成为运进粮食的主要集散地;二是必须 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江南地区的市场是以水路交通网络为脉络尤其是京杭大 运河和地方水道网络的贯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必须有以农产品为原料 的手工业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在江南地区就是在桑树种植基础上的丝绸工业, 和以棉花种植基础上的棉布工业,以及其它农产品如茶叶、油菜、水果生产为 基础的手工业这些手工业产品依赖于市场,它们的发展也就必然催生市场网 络的发育 江南的市镇亦即江南区域古镇的出现,首先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进行交易的 需要正如费孝通先生写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中所指出的: “在数十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就有一个市镇,市镇是收集周围村子土产品的中心, 又是分配外地城市工业品下乡的中心。

”这些古镇周边的村就称为“乡脚” 没 有周边农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便不会出现它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政治 的需要有一些县城具备上述商品集散的要求,便很快繁荣起来如无锡、常 熟等但也有一些县城所在地,因交通条件并不理想,繁荣反而不如一些后起 的小市镇 江南地区的古镇另一头则和松江、湖州、嘉兴、常州、苏州等大中城市相 联系这些城市的建城历史都比较早,很长时期内主要是地方性的政治中心, 宋代以后,尤其是其是在明、清时期,成为既是地方的政治中心,又都成为为 人烟稠密、贸易繁荣的城市湖州和常州成为丝绸集散中心,松江和嘉兴成为 棉布集散中心而苏州,由于处于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使苏州成为江南地 区市场体系的中心,也是江南市场和全国市场的联结点 苏州在江南市场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商品集散中 心,不仅是丝、绸、棉、布、茶等江南地方产品对外销售的批发中心,也是内 地商品和海外商品来江南地区发售的转运和分销中心被称为是“商贾辐辏、 百货骈阗” ;二是金融中心由于“远方商人挟重资以谋重利” ,也就有强烈的 融资要求,苏州的钱庄、典当等金融机构也就应运而生许多地区如安徽、山 西、安徽、广东等地的商人在苏州设立的会馆,也都有融资功能。

由于资金充 裕,便被称为“存钱码头” ;三是手工业加工基地丝绸、棉布的最后加工工序 ——踹坊、染坊等,大多设在苏州,一些高档织物和深加工产品如绣品、戏衣 等,也大都在苏州进行 《南浔镇志》载《城南棹歌》中有诗云:“白丝缫就色 鲜艳,卖于南浔贾店船,载去姑苏染朱碧,阿谁识作嫁衣裳 ”反映了这一情况 因此,当时苏州不仅店肆林立,货物充盈,手工作坊也多,商品种类多、档次 高,也就成为国内城市中最具商业价值的城市苏州的繁荣离不开四周的小城 镇,这些市镇也离不开苏州,都有直接来回苏州的航班而苏州作为市场体系 的中心的地位,又引发了一些新的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 1979 年到 1833 年这十五年中,中国向北美和欧洲各国出口真丝,年出口量 从 8 担上升到 9920 担,到 1920 年更达到了 19 万担,很大部分是江南地区生产 的国外一些地区没有相应的产品出口中国,便以大量白银向中国出口,填补 了中国对白银的需要,支撑了当时中国以白银为主的货币体系,中外历史上把 这种情况称为“丝——银对流”现象十八世纪,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英国、西 班牙、荷兰等国的棉布,平均每年达 120 万匹。

丝绸、棉布和瓷器,是我国对 外出口的主要产品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结构从宋代到清代中期,先后约七百年时间,江南地区的城乡经济经历了三大 转变,即:生产目的从“为自己生产”到“为市场生产”的转变;产业结构从 以粮食生产为主到以丝绸、棉布生产为主的转变;销售对象从以国内市场为主 到国内市场和大量外销并举的转变这三大转变使商品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也 使江南地区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出现了影响整个社会 发展的市民阶层 从宋到清,江南地区市镇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居住人口也不断增多, 一般的市镇人口在数百户到千户左右而一些繁荣的大镇如盛泽、平望、唯亭 等,到清代初期人口已经达到万户以上居住城镇中的居民,包括从事商品交 易和手工业作坊的商人,店员,手工业工人,以及其它居民如宗教职业者、一 般游民等他们离开了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而进入商品交易的阶层他们比 较熟悉商品经济,重视市场信息,重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南翔镇便是农业人 口少于工业人口,而工业人口又少于商业人口的商业大镇又如居住在盛泽镇 的居民, “机户仰食于绸行,绸行仰食于商客,而开张于店肆者仰食于此也 ” 于是便有茶楼、酒肆、饭店、妓院的开设。

据统计:清代中期江南地区苏州、 松江、湖州、嘉兴、常州五府共有市镇 326 个,如以每镇平均以 1000 户计算, 共有 326 万户如以每户 5 人计算,则达到了 163 万人再连同几个大中城市 的人口,可以列入“市民阶层”的人就更多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市民 阶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阶层 那些仍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户,也增加了对市场的依赖当农民生产的产品 主要是粮食时,往往是在自用有余的情况下才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他们和市场 的关系还不是经常的当发展到以生产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