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概述,(一)解决了使李嘉图学 派破产的一个难题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这一章的中心 是分析货币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的马克思的分析告诉我们,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这一章的中心内容,用一句话来概 括,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也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才使“幼虫”变为“蝴蝶”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政治经 济学上的重大革命,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批判在社会科学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明确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且论证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这样,就从根本上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位对于这 一点,恩格斯曾多次指出其重要意义,他说:马克思“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 转化,并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他以劳动力这一创 造价值的属性代替了劳动,因而一下子就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 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 这一规律无法相容这个难题”(第2卷第22页)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奏和过度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所以,这一章在整个资本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一,从这一章马克思才开始进入资本的分析,但是,这一章还不是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它是从简单商品生产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的前奏和过渡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所以,这一章对劳动 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研究,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剩余 价值生产过程提供了基础 第三,第二篇只有第四章独立成篇,这在资本论中是仅有的,可见 其地位之重要三)演绎的方法 为了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运用演绎法,把只有一章的第二篇 分为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的三个部分 第一节,分析“资本的总公式”,是从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资本的实 质结论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那么,这个剩余价值是从哪里 产生的呢? 第二节,分析“总公式的矛盾”,结论是:资本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 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第三节,分析“劳动力的买和卖”,结论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但是,这个矛盾到底是怎样解决的,也就是剩余价值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这要到第三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才能解决。
一、资本总公式,(一)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 英国资本主义的生活史证明“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第1卷第抓页)这 就是说,资本是以商品流通为出发点的没有商品生产,没有发达的商品流通,没有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 这是因为: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两极分化发展起来 的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竞争中少数商品 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成资本家,而大多数商品生产者丧失 生产资料,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第二,货币到资本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货币所有者只有把 货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把货币当作资本来使用而货币的大量积 累要有发达的商业,规模比较大的交易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 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的作用第3 卷第371页),第三,仅有国内发达的商业是不够的,资本的产生和发展还必须要有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只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 限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 的,并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从历史上 看,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与土地所有权相对立从现实生活中看,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也是以货币 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 既然资本最初采取货币的形式,那么,当作货币的货币和当作资本的 货币有什么区别呢?,(二)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共同点和区别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不同的: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G-W,即由商品转化为货通的共同点和区别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为买而卖资本的 流通公式是G WG,即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是 为卖而买 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有它们的共同点,即都具有买卖两个过程以及 相应的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对立具体说来,1.都有两个对立阶段:卖和 买;2.都有两个对立物:商品和货币;3.都有两个人对立:卖者和买者;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只卖,一个只买,一个既买又卖 但是,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许多重大的 区别从流通形式来看,两个流通的次序相反: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 流通是先买后卖;终点和起点不一样:商品流通从商品开始,又到商品,资本流通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资本流通以 商品为媒介。
从货币的使用方式看,商品流通的货币是购买手段,最终被花掉了; 资本流通的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的,最后还要流回来 从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来看,商品流通是同一个货币变位两次,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资本流通是同一件商品变位两次, 货币又流回到它的出发点 从流通的目的来看,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在WG W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 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 要,总之,是使用价值相反,G一WG循环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 返回同一极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第1卷第171页),从流通的内容来看,商品流通是两个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互交换,是不同物质的交换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所以它的内容不是两极 有质的区别而只是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大于原来投入的货币 从流通的界限看,商品流通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 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资本流通是无限的,它要求不断的增 殖,就必须不断地投入流通 从价值在流通中的作用看,商品流通的主体是使用价值,价值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流通的主体是价值,它要自行增殖,原有价值不断地 生出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区别的分析,即可得出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是G W 一G,其中G = G + 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第1卷第172页)货币一 旦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它就不再是 单纯的货币,而是作为资本发生作用了因此,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 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第1卷第172页)所以, 资本家是资本的代表者,资本家的意志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他所执行的职能,就在于有意识地不断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殖而他 增殖价值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第1 卷第174-175页)三)G WG为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为贵卖而买,即G WG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实际上,产业资本如果从流通领域来看,它的运动形式也是这样最后,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简化为没有以W为中介的价值增殖运 动,即表现为一种简练形式:GG。
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 公式它不仅适合于商业资本,而且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以上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资本在运动中会带来剩余价值 那么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就必须进一步考察资本总公式的 矛盾这就是说,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 拼命想赚钱发财但是,货币贮藏者认为,只有把货币贮藏起来才能增 殖,从而实现他赚钱发财的目的实际上,货币离开流通,哪怕贮藏一万年,也不会多出一分钱所以,货币贮藏者是发狂了的资本家,是不能实现赚钱发财的目的的而精明的资本家却不断把货币投入流通,用来不断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可以不断地榨取到工人劳动创造的剩 余价值,使流回的货币大于投入的货币,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储藏者,他才可以真正实现赚钱发财的目的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二节的标题是“总公式的矛盾”这里“矛 盾”这个词,德文原版用的是复数,英文版中也是这样可见,总公式的矛 盾不是指一个矛盾,而是指一些矛盾马克思在这一节的一开头就说: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 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第1卷第177页)在这一节的末尾 马克思又概括地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第1卷第188页)前一句话是说,如果认为流通过程能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就与前面讲的价值规律是矛盾的,它告诉我们流通过程、等价交换不能 产生剩余价值后一句话是说,剩余价值是产生于生产过程,而不是产生 于流通过程;但是,离开了流通过程,特别是离开了劳动力的买卖也不能 产生剩余价值,这是一个矛盾当然,资本总公式的这两个矛盾并不是并列的前一个矛盾是指资 本总公式与商品、价值的外在矛盾,是形式上的矛盾;后一个矛盾,即资本 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才是资本总公式本身的矛 盾,是内在的矛盾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先提出资本总公式外在的矛盾,然后主要分析资本总公式本身的内在的 矛盾从实际内容来看,这一节就是紧紧围绕资本总公式的内在矛盾展 开的马克思先分析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然后分析离开流通过 程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一)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流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价交换,一种是不等价交换,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剩余剩余价值 在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当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 第一,流通次序的颠倒不会产生剩余价值我们知道,由于是等价交 换,简单商品流通不会带来剩余价值,而资本流通从形式上来看,不过是 把简单商品流通的先卖后买的次序,颠倒为先买后卖仅仅把次序颠倒, 并没有越出简单的商品流通领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第二,交换中使用价值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中,从使用价值的交换来看,交换者互通有无,因而是互利的但是,作为交 换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于交换者任何一方都没有增殖价值 第三,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通中,同一 价值在同一商品所有者手里,最初是商品形式,然后再转化为货币形式, 最后又转化为商品形式商品流通只引起商品价值形式的变换,就只引 起等价物交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所以,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为什么也 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呢? 有人说,高价出卖可以产生剩余价值,这是只看现象,实际上是不能 产生剩余价值的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是卖者,同时又是买者,作为卖者赚的钱,会因作为买者吃亏而抵消,所以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有人说,低价购买可以产生剩余价值,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与上述的 理由一样,因为作为买者讨的便宜,也会在作为卖者时吃亏而抵消,也不 能产生剩余价值。
有人说,高价出卖,而又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只买不卖,总可 以产生剩余价值吧!这也不行因为只买不卖必须先有一个前提:要一 个特权阶级先无偿占有生产者的货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价出售实 际上只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骗回一部分而已,这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还有人说,忍受高价,不报复,总可以产生剩余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