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想论文:会通中西教育的思想探究本文 “会通中西”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国外文化的入侵,教育领域也历经了一个对西方文化从完全拒绝到逐渐接受和吸收的发展过程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开始,历经了冯桂芬等人到洋务派,主张将中西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结合,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张謇也响应时代的号召,结合自身对中西学的认识,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与中国传统教育的道路上锐意探索,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中体西用”的“会通中西”的教育思想成长经历孕育“会通中西”教育思想张謇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他形成“会通中西”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因张謇从小饱读儒家诗书,多次参加科举,最终于不惑之年中举状元,受儒家思想影响颇为深厚状元及第后,张謇时任翰林院修撰,为清朝廷效力儒家传统文化对张謇影响极为深厚,他自身十分关注传统道德的修养,把“忠孝礼义”作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原则张謇视野开阔,虽然没有出洋留过学,但是通过书本的学习,对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有一定了解他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盛直接看来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从根源上看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所创造的,只有学习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
后又东游日本,考察其科技、工农商业、政制及文教的经历更是坚定了张謇效仿西方制度创办教育的信念张謇的丰富阅历和长远眼光是他“会通中西”教育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时代需求促成“会通中西”教育思想张謇“会通中西”的思想是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在对“中体西用”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从萌芽到最终定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政治、经济、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爱国仁人志士纷纷献策,冯桂芬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他于1861年,在他所著的《采西学议》中,大胆地抛弃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尊华攘夷的思想,开创性的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历经郑观应、沈寿康,最终以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劝学篇》中提出的“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简称为“中体西用”定下型来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前进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束缚住了,仍然处于挨打受欺负的状态就是这样的社会环境急需一种更为开放的中西文化观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引导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前人基础上,张謇难能可贵地较为清楚地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发达的科技只是皮毛,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做到“会通中西”是要从更深层次上将中西方的精华融合起来,来达到发展教育,发展社会的目的。
他身在朝廷之中,对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清朝廷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痛心疾首,呼吁通过改革中国旧制度,学习西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1901年,张謇向清廷上奏的《变法平议》中提及“法之拿破仑、美之华盛顿、德之威廉、日本之明治”进行制度变革由“中体西用”发展到张謇的“会通中西”是一个对国外教育和中西学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张謇认识到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后备军,仍然有腐朽性他对于西学特别是西方的教育制度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对封建统治的顽固坚守,形成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培养的“会通中西”的教育思想 “会通中西”教育思想的体现 张謇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达,学校的勃兴是国力雄厚的前提条件他指出:“窃惟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至今以来,政举事业,且骏骏为文明之先导矣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3]他在家乡南通广泛兴学,在办学过程中,张謇对教育宗旨的认识,对学校教育体制的构想,以及在课程和教学各个环节的教育实践中,既有“中”,又有“西”,都明显体现出了对中西方教育教学的相互吸收、融合的特点会通中西”在教育宗旨中的体现张謇通过学习,认真分析国外的教育,立足于中国教育实际,融合中西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以“德智体”三育共同发展,培养有用的人的教育宗旨。
张謇“会通中西”的教育宗旨中要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拥有从事实业本领的民族资产阶级人才,这与“中体西用”要培养的封建统治的接班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培养内容上,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保留和发扬了“中学”,智育则是更多地吸收和引进了“西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来为中国实业发展储备人才,体育受到了日本重视对国民进行武备训练的启发,意在改善国民体质以抵御外敌张謇“会通中西”的教育宗旨既有“中”又有“西”,将中西学的优势进行了合理结合,旨在培养“救国救民”的有用之人张謇认为正确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育宗旨应该是一个融合中西教育之精华的教育宗旨他融合中西方教育中最值得倡导的部分,形成了德智体三育的教育宗旨,通过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救国救民”的有用之人在各育的培养中,他认为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最为重视的部分,道德精神素养是不能忽视的,是中华文化的魂,是绝不能完全丢弃的1908年,他在师范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他将“德”“俭”二字提出,要求师生共勉他希望学生在学生毕业后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为社会作贡献,成为一名好老师张謇的对师范生的这些要求都来自于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孟的教育思想。
由此看出张謇对于中国优秀的民族品质并没有舍弃在智育方面的要求,张謇是通过课程的安排设置让学生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实现的他停止小学阶段的“读经”课,这是对“中体西用”的实质性突破此外,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强调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张謇十分重视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德育、智育的基础和保障体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杜偏重学问而忽视体育之流弊,盖以强身即所以强国也”[4],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抵御外敌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一方面源于中国自古教育缺乏对体育的重视,读书人一直都是“文弱书生”的形象,而且近代以来,由于深受鸦片毒害,中国人更是被讥讽为“东亚病夫”,另一方面,他看到日本对青少年实行“军事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和富强会通中西”在学制构想中的体现张謇的学制构想既留存了“中学”即中国传统教育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的规定,又吸收了“西学”即国外特别是日本所建立的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的结构,中西兼备,形成了包含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体系较为完整的,兼顾升学和就业功能的学校教育体制在当时看来,在张謇“会通中西”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学制构想相比在“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下颁布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更具先进性。
1.“会通中西”学制构想的内容张謇不满“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新学制的腐朽性,力求为中国寻找发展教育的新出路,他的学制构想就是在“会通中西”思想下构建起来的对于壬寅学制和癸丑学制,张謇认为这两个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学制,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张謇对于国外学制的学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建立在深刻分析各国学制的特点基础上张謇于宣统元年上呈学部的文章中详细的总结和比较了他国教育的特点他认为各国的教育因为各自的风俗和文化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英国教育相对比较严整,美国的教育比较灵活,法国的教育比较奢侈些如果直接把其他国家的拿来,就好像拿他人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很难合适的经过考察和研究,张謇认为由于日本的语言、地理位置、文化与中国相近,那么日本的学制对于中国最有参考价值他认真分析了日本的学制,结合亲自前往日本考察的体会,认真地吸取融合了中西方学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会通中西”的学制构想张謇的整个学制构想的内容在他1901年上呈的《变法平议》中有具体论及把学制大体划分为三级制,从兴学次第上看,先立小学师范,次立中学,再办高等学堂,最后创立大学堂,使高一级的教育建立在低一级学校的基础之上。
他把教育事业的内部相互关系比作河流“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5]普通教育体系之外,张謇还将学前教育、实业教育等纳入学校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兼顾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2.学制构想保留“中”学在学制构想中体现对“中学”的保留之处在于张謇主张应参考中国古代学制中规定的修业年限,不应急功近利,随意缩短他以古代《学记》为依据,认为“学制宜仿成周教法师孔子说”从传统的教育经验出发,批评了当时一些人主张将接受国民教育的年龄提前并大大缩短学制年限的操之过急的观点[6]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从壬寅学制开始,清政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的指导下,配合新政在教育方面颁布了两次新学制张謇一方面对中国能够积极改进学制系统来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感到十分的欣喜,但另一方面他在办学过程中发现了清末民初一系列新学制中突显出了许多问题新学制为了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提早了儿童入校学习的年龄,缩短了基础教育的年限张謇赞同《学记》中记载的中国古代学制体系对基础教育修业年限的规定,认为教育不应操之过急,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3.学制构想体现“西”学张謇的学制构想的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理智地学习“西学”的部分。
他积极学习国外建立的先进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设想建立起各级各类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制⑴师范教育张謇主要借鉴日本开设师范学校的类别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实际的教育现状,设置了合理的师范教育体系他认为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母”,在他所设想的整个学制体系中,他最为重视师范教育,他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张謇认识到在整个教育的兴办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教师,要想办教育,办好教育,众多合格的师资是办学的先决条件他于1902年在南通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就以当时日本所颁布的《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学科及程度》等章程建校之蓝本在师范教育体系内,张謇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将师范的学制年限分科设立为本科、速成科和讲习科本科学习期限为四年,速成科为二年,讲习科为一年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张謇根据当时求学者家境的情况,特别提出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来选择所学的科类,在当时创设性的开创了“弹性学制”他曾提出:“年长而家贫愿就讲习者,学期为一年为一班,年长而家贫或不贫而愿速成者,学期为二年一班,年富而家不贫而愿就读本科者,学期四年为一班[7]⑵基础教育张謇十分赞同西方近代学校教育体制重点发展和普及基础教育的特点,他的学制构想中对基础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是其学制构想融“西”的具体体现。
为了达到真正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目的,他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之上,创设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使得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902年,在创办师范时就计划设立附属小学,后来女子师范成立又建了女子附小卒寻常师范学业,乃充小学教员,而寻常师范中,亦必成立小学校,为师范生实践教授之地[8]张謇倡导发展基础教育表明在“会通中西”思想的指导下,张謇形成的学制构想更具有先进性⑶高等教育张謇的学制中还包含着高等教育,而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正是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这同样体现了张謇的学制构想吸收了西方先进学制的精华他所参与创办的高等教育院校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当时部分教育改革家们的思想仍然囿于中国传统学制体系,始终没有大胆迈开跨进近代教育体制的步伐,而且许多政界官员仍持旧观点,主张办学应该从大学办起张謇尖锐地指出朝廷所办的“大学”与政界相近,这种只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主张说明“中体西用”还是以中体为根本,没能学到西制的精要所在他认为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是为了培养更为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办起,先打好基础,再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等学校在他的带领下兴办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院校有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南京三江师范高等学堂、上海纺织大学、暨南大学等,是中国现代多所重点高校的前身。
张謇对高等教育的巨大贡献加快了中国教育体系近代化发展的前进步伐张謇所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