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郁松年宜稼堂:海上巨贾,刊书尤善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11页
文档ID:510684986
郁松年宜稼堂:海上巨贾,刊书尤善_第1页
1/11

郁松年宜稼堂:海上巨贾,刊书尤善宜稼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 77 号,曾经是清代上 海大富豪郁松年的藏书室郁松年号泰峰,一作泰丰,在晚 清时期,上海的郁家不知道能不能像李嘉诚那样称为首富, 但他在当地坐拥米铺、酱园、当铺及码头等近百家,鼎盛时 拥有大小沙船百余艘,素有“郁半城”之称郁氏本为海上 的大姓,但是在上海的郁姓不止一个来源,而郁松年家的这 一支则称为黎阳郁氏,从他家的祖谱上可以得知,他们认定 来到当地的初祖是郁建臣这位郁建臣是清初时的人物,居 住在上海嘉定南翔,到了郁家的第五世郁润桂,他开始到上 海去经商,那时他才 13 岁他先跟着别人学做生意,而后 开始转为经营沙船业,生意渐渐做的大了起来,这成为郁氏 发家的开始这位郁润桂的确是位人物,有资料评价他说: “性警敏,遇事勇敢有为,确然持可不可居平罕臧否,而于 事之成败,人之邪正,物之徵贵徵贱,决之辄验 ”郁润桂 把生意做大了起来,后来他又从家乡叫来了弟弟郁润梓,在 两人的努力下,他们家的航运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郁松年 刻《清容居士集》宜稼堂丛书本,序言郁松年刻《清容居士 集》宜稼堂丛书本,卷首郁松年刻《清容居士集》宜稼堂丛 书本,跋语郁氏兄弟何以在短期内聚集出那么大的财富,我 没有看到确切的史料。

在清代中期,造一艘商船需要七、八 千两白银,而郁氏兄弟却有多艘商船在营运道光六年,郁 润桂病逝,家里的财富由两个儿子掌管,长子名郁彭年,而 次子就是后来成为大藏书家的郁松年,但郁家真正发家,却 是到了两兄弟这一代, 按照《黎阳郁氏家谱》 上的记载:“吾 家为沪上巨族, 其致此之由虽赖馥山公 (即润桂) 创其基业, 而发掘光大则在公(彭年) 看来郁彭年才是郁家变为巨富 的关键人物,因为到了郁彭年的那个时代,他们家的大型沙 船就有 80 多艘因为郁家的实力,而后郁松年被当地的航 运业推举为总董 此后, 郁家继续扩展规模, 到了道光年间, 他们家已经有了近 200 艘商船,但是家族产业扩张速度太快, 这也让郁彭年劳心劳力,到了咸丰三年,他就病逝了,而后 郁家的产业就归郁松年来掌管其实,到了郁松年的时代, 国内的形势也渐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郁家在经营方面 比以往艰难了许多,然而郁松年却有着乐善好施的品行,历 史记载他:“乐成人之美,济人之急,甚至义冢掩埋亦必亲 临监视,归并同仁、辅元两善堂后,捐助冢地藉以整顿,并 创设育婴、果育、普育等堂,诸善毕举 ”道光二十一年, 英国攻打上海,当时的上海县令召集当地昆商,共同商议守 城之策,共同推举出八位名士来筹措此事,这八位中就有两 位是藏书家,那就是郁松年和徐渭仁。

但是,上海的内乱还 是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尤其上海的小刀会对郁 家的生意打击最大郁松年撰《重刻续后汉书札记》宜稼堂 丛书本,卷首为了清剿小刀会,清军包围了上海,城中百姓 吃饭发生了困难,郁松年出资购粮来救济这些人,当时小刀 会听到了这件事, 也找到了郁松年, 郁被迫捐出 8 万两白银, 而后又多次给小刀会捐助他的这个捐助当然引起了清军的 不满,于是也让郁来出资捐助,于是郁拿出 20 万两白银修 建平定后的上海城墙,而后又拿出 20 万两白银作社会救济 郁松年的这个捐助其实也有附带条件, 同治版的 《上海县志》 上说:“(松年)克复后捐银二十万两,请永广上海学额府学 额各十名”,郁松年花了这么大一笔钱,他提出的要求并不 是给自己谋利,而是要求政府给当地增加高考名额这同样 是一个善举,他的要求最后得以满足,此后,上海地区的高 考名额增加了一倍,即此可知,郁松年确实是一位很愿为当 地做贡献的善人郁松年是什么原因开始购买古籍善本?关 于这一点,我没有查到具体的史料,以藏书递传情况来看, 他的所藏应当追溯到钱天树这位钱天树也是一位有名的藏 书家,宋代书棚本的《却扫编》 ,当年钱谦益藏有一部,但 钱所藏的那部被绛云楼之火烧掉了,这部稀见难得之本,钱 天树也藏有一部,他藏的这一部曾经被黄丕烈借去看过,黄 很喜爱这部书,为此写了六首诗来夸赞《却扫编》 。

后来, 钱天树家道中落,他的所藏大多数都归了其女婿胡惠孚的小 重山馆,而小重山馆所藏的珍本在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打浙 江时, 散失了出来, 其中大多数都归了上海的郁松年 而后, 郁松年藏书的精本又归了陆心源的皕宋楼,皕宋楼之藏今天 基本上都存在了日本的静嘉堂,这就是郁松年藏书的所得及 其归宿郁松年撰《重刻清容居士集札记》卷首道光二十五 年( 1845)拔恩贡生,官内阁中书因家资饶富,故能往全 国各地收购古籍,名闻大江南北,其藏书室宜稼堂其实, 宜稼堂本是郁松年所建的郁氏宗祠的名称,道光六年,郁松 年在上海购地 13 亩,建起宜稼堂,而后又扩展为百亩,但 他的藏书堂号也叫“宜稼堂” ,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私人藏书 楼,汪士钟艺芸书舍、周锡瓒水月亭、顾之逵小读书堆及袁 廷梼五砚楼等名家旧藏尽归其家郁松年过世后,因宜稼堂 藏书名声太过响亮,架上珍宝无数,还引出丁日昌、陆心源 一段争书的公案,几乎可以与黄宗羲、吕留良争澹生堂的故 事相媲美丁、陆公案的源头当然是争书,最直接的证据是 陆心源在《元刊元印玉海跋》中的一段话: “询其何以仍归 郁氏之由, 知雨生介绍应敏斋廉访至郁氏阅书, 自取架上宋、 元刊本五十余种,令材官骑士担负而趋。

时泰峰已故,家已 中落,诸孙尚幼,率其孀妇追及于门,雨生不能夺,取其卷 帙少者自置舆中,其卷帙多者,仅携首册而去后经应敏斋 调停,以宋刊世綵堂本《韩文》 、程大昌《禹贡论》 、《九朝 编年》、《毛诗要义》 、《仪礼要义》 、金刊《地理新书》等十 种为赠,余皆返璧 ”此段描述可谓形象生动,丁日昌夺书 情状呼之欲出陆心源也是藏书大家,家有皕宋楼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其于藏书界之地位亦可想而知,此语出自陆 心源,似乎可信度颇高刚读到这段话时,我也深以为信, 诧异丁日昌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没过多久,又读到伦明、 徐绍棨皆为丁日昌辩护的文章,且引蒋香生语: “郁氏不欲零售,陆心源时在闽迨归,《毛诗》等精椠已为禹生所得, 故大慊之岛田翰则称:“心源因宋元本数种,而起狺狺曲 成之辞,既伤友好,又欺后世这段有名的掌故也记载于 《清稗类钞》中,这段文字详细讲述了这个过程的原委,我 把它抄录如下:“道光时,上海郁泰峰茂才以六百金得元刊《玉海》于扬州鹾贾家同治初,雨生抚江苏,存斋过其官 舍,出以相夸,并载入《澹静斋书目》,所称墨光烛天者是 也存斋自闽罢官归,有以郁氏书求售者,阅其目,是书在 焉询其何以能归郁氏之由,知雨生尝乞应敏斋方伯宝时介 绍,至郁氏阅书,自取架上宋、元刊本五十余种,令材官骑 士担负而趋。

时泰峰已逝,家中落,诸孙尚幼,率其孀妇, 追及于门雨生不能夺,取其卷帙少者,自置舆中,其卷帙 多者,仅携首帙而去后经敏斋调停,以宋板世綵堂《韩文》、 程大昌《禹贡论》、《九朝编年》、《毛诗要义》、《仪礼要义》、 金刊《地理新书》等十种为赠,余仍反璧存斋始大悟盖 同治壬戌,存斋随李筱泉制府瀚章榷税广东, 始与雨生共事时方以庐陵令失守免罪,尚未开复也及存斋备兵南韶廉, 雨生亦权苏松太道篆存斋奉讳归田,则雨生已开府矣存 斋以访书至苏,雨生必先屏车骑过访,尊酒谈艺,极文字之 乐,而不意其后竟以争搜古书成隙也 ”郁松年刻《续后汉 书》宜稼堂丛书本,序言因为郁松年的旧藏,而引起了这么 大的一段公案,即此也可知,当年宜稼堂藏书质量之高,其 令后世爱书之人是何等地垂涎,以至于用下等的手段占为己 有郁松年不仅藏书, 还参与过刻书, 其中以 《宜稼堂丛书》 最为著名,这套丛书共七种,分别是宋萧常《续后汉书》 、 元郝经《续后汉书》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 、元戴表元《剡 源集》、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宋杨辉《详解九章算法•纂 类》及《杨辉算法》 ,其中三部数算之书,均为世间罕见本, 整部丛书虽然种类不多,但校勘极精,且每种书后都附有校 刊记,历来皆被推为丛书中的精品。

关于这部丛书,我后来 才知道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2013 年刚刚去世的于光远先生广 为人知的身份是经济学家,但他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图书馆 主任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这些也不足为奇,让我意 外地是,他原本姓郁,居然是上海郁氏后人大约十年前, 于光远先生出过一本回忆录,读了这本回忆录,我才对宜稼 堂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为仔细, 也由此知道, 原来“宜稼堂” 并不单纯是藏书楼的名字,也是他们郁家的一个堂号此书 中,详细记载了郁松年在咸丰初年,小刀会占领上海一年有 余,清军攻下上海后,到郁家指责郁松年有“济匪”之罪的 事情文中说,郁松年捐银 20 万两,之后郁松年获得了一个“二品盐运使”的头衔捐银之后,成为有头衔的官商的 郁松年乘机提出,将上海县每年录取的文童从原来的 14 名 增加到 24 名,武童从原来的 9 名增加到 19 名,松江府每年 录取的文童从原来的 25 名增加到 35 名,武童从 15 名增加 到 25 名,而且是“永加”性质,每年如是宜稼堂由此穿 入在这里遇到了这位指路人郁松年的建议得到了许可,这些 因名额增加而受惠的秀才被称为“郁家秀才” ,每人都得到 了郁家的恩泽但是这样也引起了另外一些人的不满,那就 是过去取中的秀才,以及“郁家秀才”之外的文人,纷纷议 论。

面对这些闲言闲语,郁松年又想出一招,以平息这些坊 间闲话,那就是辑刻《宜稼堂丛书》 他耗资十万银,派人 到苏州、杭州、南京等地购买孤本善本,又请来这些文人做 校勘等事,所有参与编书校勘者,每人每月支付银两若干, 这样既做到了皆大欢喜,又成就了一部精勘精校的著名丛 书今日的宜稼堂破败不堪于光远先生还在书中谈到宜稼堂 藏书楼,我觉得有必要转录一下: “2002 年 10月 18日,我 到上海乔家路老宅走了一趟那里我有 70 多年没有去过了我只是从老宅的本家和亲戚给我的信中了解老宅的房子里 现在住了有许多住户,损坏得很厉害老宅里的花园早就卖 给了王一亭大郁家有些人在我脑子是造成的印象是老宅应 该作为古建筑经过修缮保留下来,这次一看认为毫无保留价 值哪里像大富豪住过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李鸿章怎么会去 一边抽鸦片,一边看戏?依我看,只有用推土机推平拉倒 私塔乱盖与古楼并存角落的石刻残留着一段记忆看到郁家 后人的这段话,让我读来怎么都感觉到不是滋味儿,也许对 于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 能够拆掉旧居, 建起许多摩天大楼, 似乎更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头衔,但对于我们这些藏书爱好者 来说,宜稼堂这样的地方怎样保护都觉得不够。

作为郁氏后 人的于先生,他对祖居的态度其实我不能理解,也许他是站 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眼前的这一切,我达不到他的高度,那 么,我只能以一位百姓的眼光来怀念那些即将消失掉的历史 遗迹,但我知道,作为人微言轻的自己,那点儿微弱的声音 在整个的社会大潮中,恐怕连引起别人看一眼的能力都没 有,想到这一层,也只能是无谓的叹息院落的另一面壬辰 年秋前往上海,又走了一趟老城区,进入黄浦区,感觉像进 了一片老乡镇,道路极窄,错车都比较困难,于是下车步行 至弄堂口,找到了乔家路 77 号,看到门牌的右上方贴着另 一块同样大小的金属牌,上面写着“宜稼堂遗址” ,准确地 说,这块小标牌不算文保牌,因为它只比一本 64 开的书大 一点点,既然是想让人们知道这里是极有价值的历史遗迹, 为什么不把标牌做大一些呢?我想不明白沿着弄堂向里 走,弄堂极窄,仅一人宽,行在里面,有点穿过骑街楼的感 觉我向一位迎面而来的老者请教,哪个院落才是宜稼堂, 他很热心地带着我来到一个院落,说这里就是当年的厅堂 变成了今天的厨房郁松年的雕花书桌被锯成了今天的案板 眼前的院落占地约两百平方米,四围全是二层高的木结构楼 房,里面住着许多户人家,可想而知,这又是历史原因,正 如于光远先生所说:“现在住了许多住户,损坏得厉害”。

常这种“分大户”之后的名人故居里,原来的主人都不知去 向,意外地是,这位老者把我带到一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