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农产品区域规划水稻规划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4.33KB
约33页
文档ID:557270036
全国农产品区域规划水稻规划_第1页
1/33

细心整理附件1: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粮食平安的关键是口粮,口粮的主体是水稻水稻生产开展对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增加农夫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水稻产业开展,在总结近年来水稻生产状况的根底上,遵照踊跃推动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发呈现状2004年以来,各地踊跃接受措施,深化执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精神,把水稻的复原性增产作为促进粮食生产开展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工作指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此时此刻:〔一〕生产持续稳定开展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生产快速复原开展2007年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分别到达43378.2万亩、18603.4万吨和428.9公斤,分别较2003年增加3616.3万亩、2537.9万吨和24.9公斤,增幅分别到达9.1%、15.8%和6.2%〔二〕生产布局日趋集中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产业开展的带动下,我国水稻生产布局日趋集中,初步形成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优势产区,其中东北优势产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长江流域优势产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河南南部等省市,东南沿海优势产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6省〔市、区〕。

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水稻面积到达42507.2万亩,较2003年的38973万亩扩大了3534.2万亩,增幅9.1%,对同期全国水稻面积增加的奉献率到达97.7%其中,东北优势产区增加1876.8万亩,增幅53.6%,奉献率为51.9%;长江流域优势产区增加2530.8万亩,增幅10.1%,奉献率为70%〔三〕品种和品质构造进一步优化全国优质稻面积从2003年的21700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31378万亩,扩大了9678万亩,优质率从2003年的54.6%提高到2007年的72.3%,提高了17.7个百分点;粳稻面积从2003年的近9000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1900万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27.4%,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超级稻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缺乏3000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7800万亩,增加4800多万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四〕产业开发逐步推动主要体此时此刻:一是龙头企业壮大在中心和地方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下,我国以稻米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开展至2006年以稻米加工、水稻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为主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达近20家。

2007年,日加工实力在100吨以上的稻谷加工企业到达1606家,较2002年增加1096个二是订单面积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水稻订单面积已开展到8000万亩左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近20%不少地方在落实订单的过程中,还不断创新订单合同,实施水稻效益的“二次支配”制度,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了农夫收入,稳定了水稻订单三是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近年来,我国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大米生产和市场体系认证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开展较快目前,无公害大米认证品牌近500个,生产面积达5000万亩;绿色食品大米认证品牌390余个,生产面积超过3000万亩;有机食品大米认证品牌50个左右,推广面积约50万亩左右,其中黑龙江省占60%左右2007年,经中国名牌战略推动委员会评比,共有金健、五常、北大荒、国宝、福娃等29个大米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比2004年初评时增加了21个四是产销连接推动近年来,农业部通过举办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等方式,构建稻米及其相关产业展销结合、产销连接、产研对接及信息沟通的平台,大力促进稻米产销连接五是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近年来,稻谷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得到较快开展,产业链条由单一的大米产品向便利米饭、抗性淀粉、米蛋白、米糠油、稻壳炭棒、炭黑、稻壳发电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方向开展,使从前的稻草、稻壳、米糠等“黄色污染”变成了“抢手货”和“摇钱树”,实现了“变废为宝”。

〔五〕水稻机械化开展快速主要体此时此刻:一是装备总量快速增加2007年,全国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到达15.63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到达57.45万台,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207.8%和127.4%,机动割晒机拥有量60.89万台二是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2007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2.7%其中栽植机械化水平到达11.1%,开展最快的黑龙江省栽植机械化水平到达67%;收获机械化水平为46.2%,连续3年增长幅度都在4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07年比2006年提高7.4个百分点,开展最快的江苏省水稻机收水平到达92%据统计,全国已有28个县市区根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三是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步建立江苏等局部省市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制定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标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体系四是效劳体系初步形成随着农机效劳产业化的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效劳大户、专业性效劳组织以及农机经纪人队伍快速成长和壮大,效劳领域从机收逐步向机耕、机播、育插秧拓展,效劳模式从单项效劳开展到了全面、全程承包效劳等这些成效的取得,关键是各地狠抓生产薄弱环节,坚持政策扶持,坚持加大投入,坚持科技支撑,坚持高产示范,坚持生产指导,为推动水稻生产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政策扶持2004年以来,中心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等一系列惠农增粮政策,其中扶持水稻生产的政策力度最大,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最早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水稻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各地在落实中心惠农增粮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区〕实施了预付订单收购定金等扶持政策二是坚持加大投入2004年以来,中心和地方财政对种粮农夫的补贴投入不断增加从中心投入看,粮食直补资金从2004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1亿元,增长30.17%;农资综合直补由2006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16亿元,增加596亿元;2007年国家水稻良种补贴资金到达37.6亿元,较2004年增加12亿元,2008年国家水稻良种补贴政策做到全国水稻生产区全覆盖,并将晚稻补贴标准从原来的7元增加到15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0亿元三是坚持工程带动从2004年起农业部起先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立规划〔2004-2010年〕》,重点加强优质专用良种育繁、标准粮田建立、农机装备推动、病虫害防控和粮食加工转化设施建立的投入;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工程资金到达9亿元,较2005年增加7亿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4亿亩;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县从2005年的16个省25个县增加到2007年的18个省47个县。

在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工程的同时,各地还组织实施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优质稻产业工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工程通过工程带动,提高了农夫生产踊跃性和各级农业部门工作踊跃性,改善了水稻生产设施条件,促进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和现代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四是坚持科技支撑近年来,各地通过遴选和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引导农夫种植优质高产品种和应用高产高效技术;组织大规模水稻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的接受率等措施,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科技水平2007年旱育秧、抛秧、机插秧、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和稻田养殖等技术推广面积分别到达18000万亩、12000万亩、3800万亩、700万亩、1200万亩和1600万亩另外,不同稻区还针对当地实际,示范推广了一批地域特征明显、增产效果显著、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水稻增产方式的转变五是坚持高产示范各地踊跃组织开展水稻优质高产创立活动,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树立了一批高产典型,培训了一批示范农户同时,各地以高产创立为切入点,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开展不同形式的高产示范、高产竞赛、高产创立等活动,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水稻高产样板,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综合各地反映,这些优质高产创立活动示范作用强、带动范围广、实际效果好,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

六是坚持生产指导近年来,农业部坚持开展粮食生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关键季节督导制度等,促进了中心惠农政策落实到户,粮食面积落实到田,增产措施落实到位另外,农业部还组织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每年在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在优势产区开展巡回指导效劳,并在农夫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分稻区发布水稻生产技术指导建议各省也相应组织省内水稻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专家成立了省级水稻专家指导队伍,对省内水稻主产区进展技术指导效劳二、开展前景分析〔一〕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生产已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根本实现了产需平衡,供求形势好转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将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水稻供求总体偏紧,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消费总量稳步增长稻谷是口粮消费的主体,2005年稻谷消费量占口粮消费量的59%,稻谷口粮消费占稻谷消费量的85.7%将来几年,我国人口将逐步到达顶峰,假设以2005年人口为基数,以“十五”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0.63%测算,预料2015年将到达13.90亿人,增加8000万人,按2005年稻谷人均140公斤测算,总消费量将到达1.95亿吨此外,在酿酒、制药、调味品、饲料加工等领域对稻谷的工业需求也逐年增长。

二是稳定供应压力加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耕地逐年削减,东南沿海地区水稻面积逐年削减,东北主产区接着开展水稻生产须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建立,面积稳定难度较大同时,受气候、技术、价格等因素影响,近十年我国水稻亩产根本在420公斤左右徘徊假设按2007年稻谷总产与2015年稻米消费量比拟,还存在900万吨左右的缺口而世界稻米常年贸易量是粮食作物中最低的,2007年仅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9%,其中籼稻贸易量约占60%,粳稻仅占11%左右,无论数量还是构造上都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1993年、2003年下半年大米价格大幅上涨,以及2008年上半年国际米价飙升的历史经验说明,大米是影响市场粮价最敏感的产品,假如供应量缺乏,将会引起粮价大幅上涨,拉动物价攀升,影响社会稳定三是构造性冲突突出当前,城乡居民对稻米消费的优质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尤其是到达国标二级以上的高档优质稻开展缓慢另外,我国粳稻的主产区在东北地区,而主销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受流通、运输等开展滞后的影响,增大了市场调控的难度,将使品种和区域的构造性冲突更加突出〔二〕开展潜力分析1.温光水资源丰富,面积增加潜力较大。

从 “单改双”的潜力看,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和福建等5省温光水资源丰富,历史上始终是双季稻主产区,但目前除了湖南省双季稻比重较高外,其余省份单季稻比重高2007年5省双季稻和单季稻的面积比为1:0.91假设五省均复原到1978年以来双季稻和单季稻面积比的平均水平,以2007年种植水稻的水田面积测算,可增加双季稻面积2000万亩以上从“旱改水”的潜力看,主要包括:一是三江平原目前三江平原水田面积为1500万亩左右,占三江平原耕地面积的22%假设将三江平原水旱田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1:1,那么在现有耕地范围内还有近1500万亩旱地改水田的浇灌开展潜力二是松嫩平原结合有关部门探究成果,考虑已逐步实施的“引嫩入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立工程,松嫩平原的水稻开展潜力可达1000万亩三是淮北地区受农田浇灌条件的限制,安徽省淮北地区现有耕地2000多万亩,而目前水田面积缺乏10%假设加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建立,即使将目前旱地中面积的50%改制为水田,也有900万亩的面积潜力综合上述状况分析,“旱改水”的潜力可达3000万亩以上从再生稻开展潜力看,考虑四川、重庆、福建、湖北等省再生稻生产技术贮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