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古渡探究摘 要咸阳古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被赞誉为“秦中第一渡”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繁荣于汉唐时期,直到解放前仍在使用,拥有千年的历史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咸阳古渡西通西域,南通巴蜀,车马往来在此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咸阳古渡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胜迹使它不仅具有交通运输功能,还具有了观赏功能而如今考古发掘的咸阳古渡只剩下了地面上的一些断木残垣,早已不复昔日风貌本文将从史书典籍的记载以及历代诗文的描写中去探寻咸阳古渡的踪迹,旨在通过对咸阳古渡的探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咸阳古渡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保护开发咸阳古渡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词:咸阳古渡;考古发现;文化资源AbstractXianyang ancient ferr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has been praised as "the first ferry in qin". Xianyang ancient ferry originated in the Shang dynasty, prosperity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until the liberation is still in use,with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s the bridgehead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crossing the west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south to Bashu, exchanges also left the imprint of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precipitation . Xianyang ancient ferry around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relics sites make it not only has the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but also has the ornamental function. But now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of Xianyang ancient ferry only left some broken wood on the ground , no longer is the original sty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story books records an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poetry to explore the Xianyang ancient ferry the tracks, aimed a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Xianyang ferries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Xianyang ancient ferry,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of anci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Xianyang ferry.Key words: Xianyang ancient ferry;archaeological discovery;cultural resources目录TOC \o "1-3" \h \u 摘 要 IAbstract II前 言 1一、咸阳古渡简介 1二、历史上的咸阳古渡 2(一)、先秦时期的咸阳古渡 2(二)、汉朝时期的咸阳古渡 2(三)、唐朝时期的咸阳古渡 2(四)、宋元时期的咸阳古渡 4(五)、明清时期的咸阳古渡 4(六)、咸阳古渡的消失 5三、咸阳古渡考古发现 6四、咸阳古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7(一)咸阳古渡的文化旅游价值 7(二)咸阳古渡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发展 8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82.古渡文化与景区建设相融合 83.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84.创作文化作品与文化旅游相融合 9结 语 9参考文献 10附 录 11谢 辞 12前 言咸阳被称为中国第一帝都,是一座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但是咸阳古渡的历史比这座古都还要久远,有着“咸阳古渡几千年”之说。
可相比于咸阳市的其他名胜古迹,咸阳古渡的知名度似乎不高,关于它的历史也鲜有人了解加之历史的变迁,咸阳古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连一些本地人都不知晓它的存在咸阳古渡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景观,它起源于哪里?又历经了怎样的沧桑变化,为什么我们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的渡口,接下来我将从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考古发现中来探寻它的踪迹一、咸阳古渡简介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横贯关中平原,对关中交通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渡口众多,咸阳古渡就是其中最大的渡口,来往的商贾旅客都依赖咸阳古渡才得以畅通南北咸阳古渡自成一景,泛指古渡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胜迹遗址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渭河北岸二号桥附近的河道中咸阳古渡作为古代关中地区的咽喉要道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它的自然风光宜人也具有观赏价值,是咸阳八景之冠,同时也是关中八景之一,被赞誉为“秦中第一渡”所谓“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1]这大抵就是咸阳古渡被如此盛赞的缘由。
咸阳古渡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昔日渭河两岸生活的人们、游客以及商贾都依靠古渡通行,渡口川流不息,人欢马叫,一派繁华喧闹《民国咸阳县志》中对此这样评价:“远则晋豫滇蜀,近则省郡邻壤之人,往来涉利,他处渡口,鲜或有之[2]三千多年物转星移,滔滔渭水奔流东去,眼前的渭水早已不是当年的了,渡口依然存在,但除了河道中遗留的一些残垣断木,再也不是当年的咸阳古渡了见图一)古渡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悠悠渭水淌过轻拍着古渡口残留的木桩,默默地注视着咸阳城的风云变幻,诉不尽的是那一段段沧桑过往二、历史上的咸阳古渡(一)、先秦时期的咸阳古渡关于咸阳古渡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11世纪初,殷王帝辛要把他的小女儿嫁给周文王,于是周文王在渭河上架设浮桥,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迎娶仪式《诗经》文曰:“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3]咸阳古渡就以这种简便的“浮桥”形式完成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据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唐代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渭滨》中这样写道:“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4]白居易在《渭上偶钓》中也写道:“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5]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早年因为殷商无道而不得志,后来听说周文王善于养士,于是来到渭水之滨用直钩垂钓,所谓“钓人不钓鱼”最终他等到了周文王,从此开始辅佐文王,后来又辅佐武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咸阳在春秋时期被称作渭阳,所以咸阳古渡也有渭阳古渡之称《诗经·渭阳》中有这样的描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6]这是一首表达甥舅情谊的诗,讲的是发生在咸阳古渡口的一段离别秦穆公之子秦康公从秦都雍出发送别舅舅晋文公重耳归国执政,来到了渭河岸边,即将分别秦康公把思念已故母亲的情感全倾注在舅舅身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真挚感人,留下了千古美谈二)、汉朝时期的咸阳古渡汉代时,在此架设便门桥,或称便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渭桥《汉书·武帝本纪》中如此记载:“(建元)三年春,初作便门桥......跨渡渭水以赴茂陵[7]从“以赴茂陵”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便门桥大抵是汉武帝为了方便视察自己的陵寝而设此桥与便门相对,朝议结束后,官员们可以登上便门桥,欣赏着美丽的渭水风光后来,得益于汉朝政府凿通丝绸之路,咸阳古渡成为关中通往西域地区各个国家的必由之地。
三)、唐朝时期的咸阳古渡到了唐代时,仍有便桥的存在,但位置发生了变动,“在城西北咸阳路”[8],称之为“咸阳桥”或者“渭桥”汉唐时期渭水上有三座桥,我们一般说“渭水三桥”,也就是东渭桥、中渭桥、以及西渭桥东渭桥是长安城通往渭北的重要通道,中渭桥在长安城北,西渭桥就是指咸阳桥,遗址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渭滨乡吕村正东的渭河中这里见证了唐王朝的许多历史事件,唐武德末年,太宗李世民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突厥军来犯,长安被围攻,甚至逼近便桥,后来双方在渭水结“便桥之盟”广德年间,吐蕃大败唐兵,于是渡便桥逼进长安咸阳桥在唐代末时期被毁,《长安志》中记载:“唐末废,皇朝乾德四年重修,后为暴水所坏[9]咸阳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存亡,也见证了无数人的离愁别绪与泪水唐代时这里是送客别离的地方,杜甫在《车马行》中这样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10]诗句说的正是唐朝军队征战时经过咸阳桥的情景士兵和马车缓缓前行,车轮发出辚辚的声响,战马在鸣叫,将士们将弓箭佩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在空中飞扬连咸阳桥都看不见了当年的战马萧萧,鼓声雷鸣,还有妻儿老小的离别如今都已消散在历史的风云里。
李商隐有诗曰:“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11]说的是在咸阳桥送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在此为朋友饯行所作,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2]咸阳古渡凭借宜人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沉淀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驻足于此,用诗作寄语衷情,表达心迹,而后人也得以从这些诗作中窥见这一时期古渡的繁盛景象诗人崔颢的《渭城少年行》中这样写道:“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渭水桥头酒新熟,金鞭白马谁家宿[13]唐代诗人鲍溶也有诗云:“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渴[14]都表现出了咸阳古渡的繁忙景象,可见这一时期,长安作为京畿之地吸引着无数的商贾旅人汇聚于此,使得渭水桥上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渡口商业繁荣而无数文人在领略了咸阳桥的怡人的景色后留下动人的诗句诗人白居易的《渭上偶钓》如此描述:“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15]渭水清明澄澈如同明镜一般,鱼儿在渭水中游来游去,可见这一时期的渭河水质很好,不像今日这般浑浊,想必正是因为渭水的清澈才造就了咸阳古渡的宜人风景,使得诗人可以在此悠闲垂钓,十分惬意诗人温庭筠则描写了雨中咸阳桥的美丽景色,诗云:“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16]诗人在云中漫步到这里,雨水绵延,咸阳桥笼罩在朦胧的雨色中,有钓船在水中行驶,读来实在令人神往四)、宋元时期的咸阳古渡秦、汉以及唐朝时期,咸阳是京畿重地,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古渡也因此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宋代以后,失去京畿之地位的咸阳不再受到重视,渭桥也因之冷清,后来遭到损毁,也曾有过修复,但再不复从前盛景《长安志》中载:“渭河浮桥......即汉便桥也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至道二年重修于此[17]宋朝景佑年间,咸阳知县黄孝先重修咸阳楼,并改名为“清渭楼”,矗立在渭水岸边(现位于咸阳市渭阳东路)古代的亭台楼阁一般会建在风景优美之地,清渭楼选择建在咸阳古渡附近,可见咸阳古渡的风光旖旎,同时清渭楼的修建也丰富了咸阳古渡的景致清代诗人葛裕文在其作品《咸阳古渡口占》中写道:“飞渡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