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芳纶浆粕产业发展行动指南加强跟踪服务和指导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链主企业,发挥其在技术攻关、要素聚合、上下游协作、生态营造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鼓励跨行业强强联合,加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营销服务、资源对接等方面合作互补,引领家居产业融合发展和消费升级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完善质量审核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商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的监督指导,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在家居领域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支持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企业等,增强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一、 强化人才保障引导高校根据原材料工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扩大矿山开采、冶金、材料、化学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深化新工科建设,优化相关领域专业结构开展原材料工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摸底,建设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和专家信息库加强急需紧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加大团队、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力度实施新材料人才培养计划,持续组织新材料领域人才出国(境)、国内培训二、 对位芳纶纤维及对位芳纶浆粕发展概览(一)全球芳纶及其下游制品发展概况对位芳纶于1966年由美国的杜邦研制开发成功,并于1971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后来使用商品名Kevlar,并不断拓展如对位芳纶浆粕等下游领域。
之后各个国家开始进行同类纤维及衍生品的研制,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已与帝人合并)的Twaron纤维,日本帝人的Technora纤维及俄罗斯的Terlon纤维等迄今50余年中,芳纶纤维走过了由战略物资向民用物资过渡的历程,现在国外芳纶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规模化生产都日趋成熟目前,杜邦Kevlar纤维的总产能达3.5万吨,日本帝人、韩国可隆等芳纶生产的知名企业也作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采取扩产联合等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如今,美国杜邦、日本帝人及韩国可隆的对位芳纶产量接近全球80%,我国对位芳纶产量约占全球18%对位芳纶浆粕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杜邦首先开发出的一种高度分散性的原纤化的PPTA产品,主要作为石棉的理想替代纤维而与玻璃纤维及炭纤维竞争于摩擦密封等领域,伴随着欧美等地区开展禁止使用石棉的环境保护运动,对位芳纶浆粕得到迅速发展二)我国芳纶原材料及对位芳纶制品发展概况我国于1972年开始进行芳纶的研制工作,并逐渐开发了普通型、离伸长型、中高强度型和高强高模型产品长期以来,高性能芳纶纤维国产化、规模化生产技术一直备受国内许多化纤企业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将对位芳纶成套技术的开发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发展项目之中。
2011年,泰和新材作为我国第一个实现芳纶纤维产业化的企业在对位芳纶的量产,成功打破了国外巨头在芳纶领域四十余年的垄断,但相比于海外龙头企业长期的发展布局,我国国内的对位芳纶生产规模仍然相对较小,龙头企业在过去较长时间内都占据了中高端领域的供给市场在国内对位芳纶浆粕供给方面,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对位芳纶及对位芳纶浆粕相关生产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生产对位芳纶浆粕所用原料全部为芳纶长丝,一般通过控制原料指标以保证对位芳纶浆粕产品的质量然而由于国内原材料供应的紧张,部分国内对位芳纶浆粕生产企业通过回收废料保证对位芳纶浆粕的产量,不稳定的原料质量导致不稳定的产品质量,难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在国内对位芳纶浆粕需求方面,对位芳纶浆粕主要用于摩擦密封领域,对位芳纶浆粕的应用场景暂时较少,有待进一步挖掘探索三、 优化组织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市场主导推动相结合,清除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清理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限制,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支持企业加快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开展国际化经营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做强做大稀土企业集团,鼓励稀有金属企业加快整合。
发挥化工、建材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改组改制对于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的钢铁等行业企业给予产能置换支持政策完善行业规范管理,促进市场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向实施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原材料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培育壮大中小企业提高原材料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产业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重点围绕原材料产业链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等方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四、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合理开发国内矿产资源加大铁矿石、铜、钾等紧缺性矿产资源探矿力度,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采取减少矿业固体废物产生的先进工艺和设备,高效集约利用低品位矿,鼓励综合利用复杂共伴生矿及矿山固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控制线时,与战略性矿产资源区域充分衔接适当新建高标准矿山,强化国内矿产资源压舱石作用和基础保障能力优化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机制,科学调控稀土、钨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完善矿产资源权益金政策。
拓展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开发城市矿山资源,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大型废钢及再生铝、铜、锂、镍、钴、钨、钼等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推进再生金属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构建国家和企业共同参与,产品储备和资源地储备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矿石交易市场体系,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定价机制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规范有序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增强矿产资源全球经略能力鼓励轻烃等低碳石化原料进口严格执行再生资源进口标准,推进优质再生资源进口五、 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加快原材料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标识解析在供应链协同、产品追踪溯源、库存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应用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和各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协作平台,实现多生产基地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制造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构建面向特定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专业技术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基于平台打通企业端与用户端数据,以下游客户需求为导向,对产品结构和制造流程进行重构,实现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转变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原材料行业与物流、城建、能源等行业的跨领域融通。
鼓励原材料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牵头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原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和上云上平台聚焦重点环节培育和推广一批流程管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软件使用、生产制造、设备运维、经营管理、仓储物流等服务加快探索原材料工业与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典型应用场景,赋能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六、 加快产业发展绿色化积极实施节能低碳行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强化碳效率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碳减排行动,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制定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2030年前实现达峰,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率先达峰支持企业实施原料、燃料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煤改电、煤改气,提高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支持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并网支持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构建生产全过程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快推进原材料企业节能低碳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深入实施能源梯级利用优化产品贸易结构,鼓励增加初级加工产品进口,严格控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强重点行业节能监察,贯彻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推进超低排放和清洁生产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研究推动化工、焦化、电解铝、铜冶炼、铅锌冶炼、水泥、玻璃、耐火材料、石墨深加工、陶瓷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开展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组织企业开展内部节水改造对生产、使用、排放优先控制化学品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创新原材料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模式加强工业园区尾气资源集中规划管理和水梯次利用、集中处理,推进工业尾气循环化、清洁化、高值化利用加强有色金属行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无害化处理含砷冶炼渣、铝灰等危险废物限制和逐步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化工产品和工艺技术,禁止非法生产、使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禁止非法生产添汞产品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固废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引导企业和园区开展卓越环保绩效管理,加强智能管控一体化治理,全面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矿山制修订一批环保排放、节水等重点标准七、 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控新增产能完善并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行业产能置换相关政策,防止铜冶炼、氧化铝等盲目无序发展,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污染物超低排放值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鼓励各地区扩大原材料行业产能置换实施范围,提高淘汰落后标准,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禁新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健全长效机制研究建立运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等手段遏制过剩产能扩张的约束机制对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以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城市钢厂采取彻底关停、转型发展、就地改造、搬迁改造等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探索建立钢铁等行业错峰生产机制强化石化、现代煤化工产业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合十三五实施效果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科学确定行业发展合理规模实施节能审查,严格控制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燃料煤耗量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工作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强化联合执法,加强行业预警,充分利用卫星监测、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大违法违规新增产能行为的查处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