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垃圾桶决策模式及其对当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3KB
约3页
文档ID:163029618
垃圾桶决策模式及其对当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_第1页
1/3

垃圾桶决策模式及其对当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摘 要:垃圾桶决策模式是一种注重组织行为中非理性成分的决策模式理论,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过程理性、有序的传统当代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学生管理中也需要做大量决策,其决策过程与垃圾桶决策模式的特征非常相似本文介绍垃圾桶决策模式及其思想,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指出,当下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应注意的一些关键因素,以便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垃圾桶决策模式;学生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一、前言商业领域的管理科学较为成熟和发达当人们开始研究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时自然借鉴了商业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逻辑、理性和有步骤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总体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后来人们发现,公共政策和商业领域有很大不同,片面追求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其结果并不总令人满意因为决策往往受制于人知识领域的局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性和逻辑但这种理想的理性决策模式无疑具有指导作用的,称之为“古典模式”,它假定决策者具有绝对的理性;与之相对应的“行政模式”承认决策者的局限性,而强调政策的满意程度如在股票交易中,“古典决策模式”力求在最低点买进在最高点卖出,但无法预知真正的最低或最高点。

而“行政模式”的思想是只要达到了满意的收益即可;后来的林德布鲁姆等人又提出了“渐进主义”决策模式,转而强调公共政策实践中的稳定性,认为决策过程要持续、渐进、有限度的进行,因为公共领域中的问题往往高度复杂、不确定并充满争议,只有渐进的决策模式才可避免无法预知的负面效应,降低风险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仅仅以上述模型并不能解释所有政策产出,一些学者试图找到不同的决策模式,或对上述三种模式进行综合,或是另辟蹊径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垃圾桶决策模式(Garbage Can Model)”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其主要从反阶段论的角度来探索政策过程,并着重关注组织行为中的非理性成分,展现了一个反理性主义的视角1本文介绍这一决策模式的学术主张,并结合当前我国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及本人从事学生员工作的感触,探讨这一理论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二、“垃圾桶决策模式”1972年科恩及其同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发表了“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式(A Gorbage Can Model Of Organnizational Choice)”一文,正式提出这一决策模型认为决策程序是无序的,问题、偏好与解决方案之间并无一致的逻辑推演关系。

组织的决策过程表现为组织的无序状态(Organized Anarchies),科恩等人认为美国大学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种状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 Problematic Preferences,模糊偏好或目标模糊即组织决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偏好缺乏一致和明确的界定;处于这种状态的组织对整个组织本身所追求的目标不明,并且各目标的先后顺序也不明确决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偏好要么是模糊的,要么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变化或者存在几个偏好不一致的决策者,像今天的大学,组织发展到如此规模,它会同时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为多项次级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不一的情况因此,组织并非一种结构严谨的体系,而是一种松散的,能够容纳各种理念的结合体组织的决策者是透过行动来表达政策偏好,而非以政策偏好为基础采取行动第二, Unclear Technology,手段、方法不明指人们很难理解和解释决策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联;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行只有粗浅的认识,成员要在实践中学习,尝试错误、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例如在大学里,参与学生管理的部门的职责可以粗略地从纵向和横向划分如图1,横向上大致为党团机关、学生处、教务处、社区(宿舍)中心,也包括各学生社团。

纵向上为校级、学院级、系部、班级,乃至各宿舍以笔者多年从事高等院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解看来,各参与学生管理与决策的人员就是图中处在纵横方向交叉线的节点他们对处于自己下方的学生事务有一定的决策权,同时又与邻近的节点共同作用,并影响彼此的决策,而处于他们上方节点的决策者的决策也会受其影响这些决策者们对教育目标和实现手段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教育效果的显现过程是漫长的,在处理相似的学生问题时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甚至处理原则,都有可能不同第三, Fluid Participation,流动参与指组织决策像一个舞台,参与者自由地进出于这个舞台,不同部门的决策者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政策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参与,即使是同一政策议题,他们的参与也会因时、因地而异,显现出流动性的参与特点学校中处于各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学生管理,共同完成模糊的组织目标决策参与者自由进出于决策场域,他们在不同问题和解决方案上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同时可能随身携带着自己所喜好的问题或解决方案,并且今天的大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必需重视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性大学生自我管理,参与决策逐渐成为学校各政策制定过程的考虑的方面。

这也加强了学校学生管理决策过程的流动参与特征三、当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与垃圾桶决策模式高等教育的管理与商业及中小学的管理不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的创新能力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今天的大学,无论是学校规模、学生特点、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变化而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虽有一定提高,各学生工作者也都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未能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建立合适的模型,目前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精英化阶段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大学学生员的工作为例,其工作的水平严重依赖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每个员的知识结构都不同,他们像家长那样管理和决策而垃圾桶决策模式及其思想,为当下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其中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具较高的借鉴意义四、垃圾桶决策模式对当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决策过程的启示垃圾桶决策模式把组织决策看作是“由参与者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倾倒于其中的‘垃圾桶’”来自组织内部所有信息都被倾倒进垃圾桶,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与组织现实面临的问题有关的信息,也包括同一时间里,其它产生于个人日程或者其它计划方案的信息。

同时,组织也趋向于产生许多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常常由于缺乏适当的问题而被丢进“垃圾桶”各因素在垃圾桶里随机配对,最后形成政策产出2根据此一模式,美国学者总结出“政策流”的决策分析思路,认为影响决策过程的四种力量像四道河水,有时各自流动,有时又会形成交集,它们是问题、解决方案、参与人员以及被美国学者金顿称为政策窗口(Policy Window)的决策机会3(P235)当政策窗口开启时,问题和解决方案便会向它聚集开启的窗口为问题、解决方案和参与者的交叉汇合提供了机会并且,参与者愿意动员充足的资源,推动政策方案的制定其他问题或解决方案则因没有动员足够的资源而继续沉寂而政策窗口的开启的时间很短,机会稀缺垃圾桶决策模式在理论上打破了理性决策模式倡导的“问题——方案——决策”的直线式思考路线,从方法论角度看它将政策分析深刻地嵌入组织分析与制度分析之中,提供了一个视野广阔的研究战略和有很强的生成能力的分析框架4(P43)从政策制定的实践角度看,它提出了一个容纳各种方案、意见的更大空间5对于当下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决策过程,垃圾桶决策模式至少给予我们如下启示:一,大学中关于学生事务的决策是学校分工不同的各部门共同制定的,可能并不能让所有参与者都满意,但不应只注意分歧,重要的是执行和解决问题,保持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连贯。

二,作为学生管理的决策者,在平时应注意了解其他决策参与者的政策偏好,并主动和他们交流各自的政策偏好以便在需要做决策时更容易得出使大家都满意的政策产出其他决策参与者包括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对象——学生三,无论学校中的哪个部门,在制定决策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时都应思考其教育意义,要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不能像传统决策模式那样简单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四,在工作中要有问题意识,注意收集学生动态和管理中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以便在难得的政策窗口开启时有所准备,努力促成政策产出,同时某些特殊的重大学生问题或事件的出现也可能正是政策窗口的开启机会,它使问题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积极创造政策窗口,如将工作中发现的较隐性的问题与其他管理者作通报交流,以引起多方重视,促使各决策者思考解决方案,并唤起对问题的关注垃圾桶决策模式及其思想给当下繁杂的大学学生工作者在理论上提供了工作和决策中应关注的“着力点”,为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对实践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参考文献】林金辉.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9).①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08级在职研究生,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担任学生员工作。

1 2 5 张才新 夏伟明.垃圾桶决策模式:反理性主义的声音.广州:探求,2004,(1)3 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值研究.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9.4 郭巍青.政策制定的方法论.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03,(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