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鉴赏诗歌,关注标题英语教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3页
文档ID:306647991
鉴赏诗歌,关注标题英语教学论文_第1页
1/3

鉴赏诗歌,关注标题_英语教学论文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睛我们可通过题目来纲举目张,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一般说来,诗歌题目就明确地传递了整首诗的主要信息  因此,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审视题目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其思想感情,从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一、关注标题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简练,很多诗歌特别是借物寄意的诗歌仅在诗题中点明所写事物,而在诗中无一字提到所写对象,这时如果不关注标题,就根本无法理解诗歌内容  例1.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的正文,往往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志清醒,思想永远鲜活  因此,读诗歌首先得关注标题,这样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了  例2.【2004江苏卷】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读】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写出征人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上面的诗歌题目就点出了写作的对象及其感情,有的诗歌标题甚至还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抓住它就更容易把握诗歌内容了如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看题目就明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再鉴赏这首诗就从容得多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诗歌只读标题难以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需结合诗句  例3.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里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了解,有时我们也要借助于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准确读懂诗歌,从而为鉴赏奠定基础  二、关注标题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情感  有些题目想来也很有意味,即使不读诗,也可以约略看到诗人的神情  例4.  悯 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从题目可以读出悯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题能直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给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有些标题其实起着暗示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是隐性的  例5.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矰(zēnɡ):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解读】标题点出所咏之物,一“孤”字含感情色彩孤”字看起来是写孤雁,但诗人以“孤雁”自喻,抒发的却是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三、关注标题能准确理清诗歌思路  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理出作者的思路  例6.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首联”起得突兀,统帅全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承联”写发现猎物,铺垫和蓄势)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转句扣主旨,写猎罢归营)  回头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合句结题,点睛收题意深远)  四、关注标题能快速把握诗歌题材  有些题目一眼便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  例7.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解读】题目表明这是登临游赏诗。

  例8.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解读】一看题目就知道是一首送别诗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词是没有题目的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不可以没有词牌名有些学生误把词牌名当作词的题目,从而解读词的情感时造成错误  例9.  昭君怨  苏 轼  谁做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这是一首送别词,和昭君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昭君怨”本是琴曲名,历史上也有诸多这方面的记载,如《琴曲谱录》写道:“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而在这首词中,“昭君怨”则是词牌名,用来规定词的写作规律和格式  但是很多考生在考试时都以为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之情,闹了个大笑话  五、如何审视题目  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词语  理解词语,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例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其次,要揣测质疑,化抽象为具体  诗歌中的题目,虽然意思清楚,但总的来说,仍是一个抽象的概括为更好地理解诗歌,我们需要揣测、质疑,把抽象的题目演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想象,这或许对我们理解诗歌有更好的帮助。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分为几个词语:归,园田,居(住)这个题目虽然清楚,但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为什么“归园田居”能引起作者的审美感想,从何归,怎么归,归怎样的园田?这样一问就把想象的“归”转化为具体的“归”,即把“归”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事实上,阅读后你会发现,“从何归,怎么归,归怎样的园田”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些具体化的问题,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所以,我们要有关注题目的意识,关注题目能使我们较快地切入文本,回答问题也更容易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