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0KB
约11页
文档ID:4997005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_第1页
1/11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注释】此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五月在拾遗时作五月建午,故曰端午端,正也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赏析】《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 757 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 《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 ”,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意内称长短” 中“ 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 ”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寄朱锡珪【唐】贾岛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注释】古木:古树旷野:空旷的原野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译文】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

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赏析】《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注释】沈:沉江自杀 何:哪里 欲:试图,尝试 未:没有 泯:消除碧:碧绿 应自:倒映译文】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赏析】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 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

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 尧臣” ,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 不遇” 情怀浣溪沙·端午【北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注释】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译文】微风透过绿色薄绸,妇女们沐浴是为了明天的端午节,脂香粉腻顺水流淌彩线缠臂,小符配身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端午佳节情景的小词,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上片写“轻汗微微透碧纨”勾勒出了朝云的美丽身姿这是一幅为端午节忙碌的场景下片写端午佳节相互致贺,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彩线轻轻的缠绕在红色的胳臂会上,在发髻上挂着绿色的符录。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是对爱情的深深祝福南中荣橘柚【唐】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注释】①南中:泛指我国南方荣:茂盛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剌,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谢玄辉《酬王晋安》:“南中荣橘抽,宁知鸿雁飞此用其中的句子为题②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③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炎方:南方,此谓永州柳宗元元和五年作《祭崔君敏》一文中说:“ 某顷以罪戾,谪此炎方 ”④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⑤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⑥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⑦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译文】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赏析】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品格十分敬仰,《南中荣橘柚》就表示自己愿师法屈原,赞赏并保持橘树“ 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同时抒发了被贬永州的别样情怀首联暗引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句赞其傲骨而外,亦哀“ 受命不迁”之信念难以固守,乃假屈子之际遭射自身之困境,抒去国怀乡之悲也!颔联绘南中橘柚荣华之能事:“ 密林” 中,“朱绿” 争艳;“晚岁 ”时,“余芳”犹存颈联一转,若将橘柚移至北土,其能事则必因“清汉”“ 飞雪”之时空转换而无从施展,使人联想到《愚溪诗序》“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句,遂惊诧于柳公“ 不滞凝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之应变方略,似胜屈子一筹尾联将无可奈何心境再着一墨暗引《周礼•考工记 》“ 橘逾淮而北为枳”及《晏子春秋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句,抒发诗人被贬后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郁闷之情然橘柚北移,色香味俱损;柳公南迁,却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坐标!在写作上,亦极为考究:描橘柚,则穷形尽相,活灵活现;喻高洁,则据典引经,弦外有音寥寥 40 字,蕴含何其宏富也!屈原塔【北宋】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释】屈原塔:在忠州,原有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歇:停下来眷眷:亦作“睠睠”依恋反顾的样子沦灭:消失;埋没译文】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千年的的风俗都没有停止过屈原的灵魂随粽子飘向何方父老乡亲都低声抽噎着直到今天,湘江边上,透饭呼唤饥渴遗留下来赛龙舟的风俗,哀声叫得楚山崩裂屈原是位古代的壮士,死得想到轰烈世世代代的风俗谁又得知?一联反顾不忍心拒绝南宾在古代属于楚国,山上有一座塔应该是逢佛人之托,恐怕只有被埋没这件事虽然没有什么凭证,这个结实的的东西已经被除掉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何必计较考证?名声实在是没有穷尽,富贵也是暂时的屈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坚持了追求理想的节操赏析】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 21 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 、“哽咽” 、“ 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端午三首 【宋】赵蕃(其一)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其二)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其三)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注释】谩说:犹休说木居士:木雕神像的戏称艾人:端午节,有的用艾束为人形,称为“艾人” 沉死:沉江而死星斗罗:星星一样永垂不朽风兼雨:下雨刮风陈昔冤:喊冤陈情舍:房屋译文】(其一)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其二)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其三)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赏析】《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处境相似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北宋】 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注释】玉女:对他人之女的美称闻道:“闻” 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 ,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画不成:一种惋惜之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