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 年 1 月 20 日在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10-2-1 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毓全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09 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动力,认真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管理、惠民生,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 376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5.3%,人均生产总值 56500 元,增长 10%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628 亿元,增长 4.5%,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31 亿元,增长 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04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061 元,分别增长 9.1%和 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5095 亿元,比年初增长 14.3%。
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底的 0.3∶52.8∶46.9调整为 0.3∶47.8∶51.9东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这一年,我们千方百计保增长,实现了逆势回升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成功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推动了稳步回升着力帮扶企业共渡难关实施“六个 10 亿元”帮扶计划,深入走访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出台已建房屋补办产权办法,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帮助企业融资,推动金融机构为 1430 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 548 亿元;推广“两仓合一”保税物流模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成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 34 个,东莞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有效增强了社会信心,企业经营逐步好转全市外资企业关停外迁宗数减少 24%着力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实施五年 7300 亿元的投资计划,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完成市镇两级土地规划修编,出台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大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力度,实行领导挂钩督导和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对财政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500 万元以下项目招投标权限下放镇街。
开展“欢乐消费年”系列活动,实施家电下乡等八大商贸促进工程,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刺激居民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94 亿元,增长 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56 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19.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着力鼓励出口拓展内销出台 16 项出口优惠措施,协同海关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建立出口 300 强企业外贸快速通道,全市出口 551.7 亿美元,降幅比年初收窄 16.1 个百分点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举办大中型展会 48 场,组织莞货促销活动 24 场,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 50 场,推动企业与销售商家、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内销产值2710 亿元,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 46%,比上年提高 4.6 个百分点——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快了转型步伐总结试点经验,出台“1+26”政策文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推动了三大产业结构、内外源型经济结构、企业投资结构、经营模式、加工贸易企业形态优化,以及人均经济指标、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提升以加工贸易转型优化存量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就地不停产转型的操作办法,帮助 339 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
用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激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经营,全市新设立外资企业研发机构 84 家;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 900 家,增长 15%加工贸易合同电子审批实现全覆盖以加强园区招商提升增量依托市镇工业园区,调整引资目录,实行招商奖励,精心组织赴欧日韩、港台、广州、杭州等地招商推介全市实际吸收外资 26 亿美元、内资 122 亿元,分别增长 6%和 42.4%松山湖项目引进和投产步伐加快,工业产值、税收分别增长 43%和 40%;虎门港成功开辟首条国际班轮航线,获批深水泊位项目共 21 个,其中 6 个正式投产运营;东莞生态园完成土地征收 83.4%,启动重点工程 30 项;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环评、港区总体规划等通过专家审查以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质量完善科技东莞配套政策,积极培育“两自”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0 家、省民营科技企业 89 家;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 25 个;专利授权量增长 59.6%,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参与制定修订各类标准 32项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和检测中心 36 个,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 个,承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313 个,获批省部院市产学研合作项目 99 个,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 154 亿元,增长 1.5 倍。
支持科技企业融资,设立 5000 万元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整合出台扶持民营经济 22 条措施,落实排忧解难协调制度,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 13.4%;内源型经济占生产总值的 62.5%,比重提高 4.5 个百分点以发展第三产业强化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引进,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东莞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增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 8 家、上市公司 1 家,引进中外运等一批大型物流仓储项目,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动漫博览会和广东外博会,电博会、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稳步扩大出台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启动首批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 5 个百分点以落实节能减排严格约束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地、耗电分别下降 3.1%和 4.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 9.2%和 6.8%,达到省总量减排年度要求 ——这一年,我们加大力度扶镇村,夯实了基层基础把镇村作为全市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市财政共支出 40.9 亿元,大力支持镇村建设和发展。
加大经济扶持管理力度完善财政激励政策,欠发达镇超收分成由 30%提高到 40%,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等帮扶政策,市财政共贴息 2.2 亿元,帮助欠发达镇村累计获得贷款 49 亿元,对 285 个村(社区)补助公共管理经费 2.35 亿元加强镇村收支和资产监管,出台农村干部违反集体资产管理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开展重大事项审查和村级绩效审计,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款、借贷款与经济合同管理,严格控制集体开支和福利分红32 个镇街可支配收入 221.5 亿元,增长15.9%;村组两级净资产 890.2 亿元,增长 3.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院一中心”等 28 项市属重点工程竣工,市轨道交通 R2 线起点站、东莞大道延长线、东莞篮球中心等38 项动工环城路全线贯通,莞深高速三期、虎岗高速顺利通车,建成镇村联网路 14 条、大型输变电工程 17 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 123 宗整合村级水厂 16 家,改造老化水管547 公里,新增 LNG 管网 163 公里,整治市区内涝点 11 个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调整优化生态控制线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促进生态保护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工程 32 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 18 项,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营运。
扎实推进运河综合整治,运河水质明显改善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和污染企业监管,积极治理养殖业污染、水库污染、油气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出台“三旧”改造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五整治”,加强城管综合执法,狠抓城市“六乱”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市容环境水平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园建设,已批 10 个中 6 个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建设,2 个被认定为省级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 2 家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这一年,我们多管齐下强管理,维护了安全稳定把综治维稳作为第一责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障了安定局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巡逻防控,整治重点区域,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突出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儿童等犯罪行为,开展禁毒禁赌扫黄专项行动推进科技强警,建设视频监控联网平台,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全市在用各类视频监控点 12.8 万个新建平安社区 200 个全市接报违法犯罪宗数下降 4.3%,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 60.4%强化安全隐患整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划定了 21 个应急避险场所,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成立了安全办深入开展消防隐患、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建筑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农产品检疫检测,建成食品安全样板市场 38 个强化交通安全管理,禁止摩托车在环城路以内行驶,大力查处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全市发生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6.4%和 7.3%强化矛盾纠纷调解新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22 个,村(社区)、企业综治工作站(室)317个扎实开展“基层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全市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下降39.4%,群体性事件下降 44%完善企业倒闭风险预警机制,严厉打击欠薪逃匿行为,为9.3 万名工人追回工资 1.2 亿元——这一年,我们高度重视惠民生,增进了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 102.8 亿元办好教育实事以积分制方式新接受 1.39 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取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非本市户籍借读生书杂费,免收金额 2.3 亿元切实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待遇问题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学生宿舍 10 座,增加床位近万个落实“六优先”政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人数排名全省第一。
繁荣文体事业实施“提升城市文明十大行动”和“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图书馆和博物馆 12 个、农家书屋和妇女书屋 142 个,免费开放了一批文化馆所开展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举办省音乐舞蹈花会和东莞音乐剧节,启动历史人文创作工程,莞城“文化周末”活动荣获文化部创新奖,12 个文艺精品获得全国全省重大奖项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功承办举办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市第七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事 20 余次,莞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 7 项冠军,获得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团体总分第四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农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次提高医保待遇,将大中院校学生纳入基本医保范围增加生育医疗待遇,整合医疗和生育保险完善低保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 23800 多名户籍困难残疾人提供生活专项补助和服务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扶持社工机构建设解决 2658 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建成经济适用房 1454 套,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定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指导意见全面发展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事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防控甲型 H1N1 流感,开展职业卫生和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
帮助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完成户籍劳动力资助培训和新莞人技能提升培训 6.7 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 1.7%建立 37 个新型社区,解决人才落户难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投放城市小巴,设立学生临时专线,新增公交运力 302 辆、线路 48 条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