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代张居正改革之反思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7.50KB
约11页
文档ID:287590931
明代张居正改革之反思_第1页
1/11

明代张居止改革Z反思被明朝人誉为“起衰振累”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是与秦代商鞅、宋代王安石并立为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初期、中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Z-O张居正(公元1 5 2 5〜1 5 8 2年)乃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其高祖•张关保原籍风阳定远,年轻时加入朱元璋的起 义军,随大将军徐达转战苏、浙、闽、粤等地明王朝建立后实行卫所军制,即每卫5 6 0 0人,下设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下设1 0个百户所朝廷根据张关保的军功官授归州 (今湖北秫归)长宁千户所世袭千户,统兵1 12 0人,相当于今I」之团级干部明代了袭 父职仅及长了,而其曾祖父张诚为关保之次了,按规定无世袭之尊荣,乃决计从归州迁到生 活环境较好的江陵,入江陵籍由于张居正出生前其祖父张镇曾夜梦遍地大水,其曾机张诚 更是梦见月亮落在水缸里,照得满缸发亮,随后一个白龟随着水光缓缓上浮,所以张居正出 生后被取名为“H圭”即起自“白龟”的谐音嘉靖十五年(公元1 5 3 6年),张居正报 考生员时,荆州府知府李士翱认为以圭”为名不雅,遂将其名改为“居正”张居正自 幼聪颖,2岁即能认字,5岁入学,1 0岁能通六经大义,1 2岁时到荆州府投考,受到学 政和知府的赞赏,被招补为府学生,成为一名少年秀才。

1 3岁时曾借竹白喻,作《咏竹》 诗,诗曰“绿遍潇湘外,疏林玉嘉寒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表达了白己的崇高志向 和远大抱负同年,他从荆州到湖广省(其辖区相当于今湖北、湖南省及广西等毗邻地区的 一部分)省会武昌应乡试,凭张居正的才学木应中举,巡抚湖广的金陵才了顾璘恐怕这位不 同凡响的少年轻易高中会得意忘形,不利于II麻长远发展,特嘱监试御史让其落榜,给予挫 折,以激起其奋进Z心,成国家栋梁Z才,故张居正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 5 4 0年)即 1 6岁时才中举人对此,张居正不仅没有怨恨Z心,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其对顾璘的 感激Z情顾璘巡抚(相当于今LIZ省长)也在张居正再度参加乡试高中举人后当场解下自 己的玉佩赠给他,鼓励他立志做一个辅国的英才可见挫折不失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 5 4 7年),张居正到北京参加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授翰林 院庶吉士(相当于见习官)在明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代宰辅(相当 于今UZ总理、副总理)1 7 0余人,源于翰林者占9 0%以上,故在当时入翰林者皆被人 视为储相,相当于成了总理级ZVi备干部,其前程无量但张居正并不以这种进身Z阶为满 足,目击明中后期时局的败坏,忧心忡忡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但恐濛汜夕,余光不可留, 风尘暗沧海,浮云满中州。

目极心如愁,顾望但怀愁,且共恣啸歌,身世徒悠悠深切的 忧国忧民使他无意厚受悠闲富足的生活在同僚们沉醉歌台舞榭、吟风弄月的口 了里,他却 闭门谢客,攻读彷朝典章,剖析政务,探索救国兴邦Z道在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 5 5 4 年)至三十五年(公元1 5 5 6年)冋乡休假的三年间,他不辞辛劳走访民间疾苦,在《学 农园记》一文中他记述了农户生活的艰难,“每观其被风幽炙嬌LI,终岁仆仆,仅免于饥; 岁小不登,即妇了•不相眄;而官吏催科,急于救燎,寡裟夜泣,逋寇宵行;未尝不恻然以悲, 惕然以恐也”,爱民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历经卄载艰辛以廓清天下Z患为己任的张居正终于 在隆庆元年(公元1 5 6 7年)走完了从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春坊右谕徳——翰林院 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Z路,升任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了内阁 (相当于今国家副总理)6年后,隆庆六年(公元1 5 7 2年),随着首辅高拱被无辜逐出 中枢,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相当于今国家总理),终于有了大展身手进行改革的机会,H 至万历十年(公元1 5 8 2年)因病在北京去世,张居正主持国政达1 0年Z久前5年(公 元1573〜157 7年)张居正着重伸张法纪,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后5年(公元 1 5 7 8〜1 5 8 2年)重点是改革赋税,发展经济张居正当国的1 0年是明代政治上比 较清明、国家相对安定、经济有较大发展的1 0年,而其前数I-年和后数I-年国家均处于混 乱状态所以说,受先帝顾命,协助10岁的小皇帝明神宗推行新政的张居正是一位了不起 的人物,尽管在他死后有着无限的恩怨和不尽的是非,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他当年官吏 考成、蕖顿驿传、清理官学、裁汰兀官、禁止外戚封爵世袭和推行一条鞭法等诸多涉及财税 改革的措施却名垂青史,值得我们后人反思和借鉴行考成法明初有太祖•、仁祖.Z武功,继有仁宗、宣宗Z治,国家呈欣欣向荣Z势正统I-四年(公 元1 4 4 9年),在太监王振鼓动下,英宗亲征伍剌,结果大败于十•木堡,皇帝朱祁镇被俘, 乩剌兵临城下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为稳定人心,拥立皇弟朱祁铳为景帝,并组织北京保卫 战,虽幸免亡国,但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七年后被瓦剌放还的英宗复辟,兵部尚书于谦被杀 随看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相继为帝,朝政LI趋腐败张居正所处的明中后期社会上到处 弥漫着阿谀逢迎Z风,活跃肴投机钻营Z徒,为官当政者无须才学,只要有拉关系的“勾当” 即可飞黄腾达,国家行政不可避免地重蹈历代Z覆辙,走向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 面,其中钱粮积欠更是日益严重,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实难平衡。

明英宗“正统(公元1 4 3 6〜1 4 4 9年)时,天下岁征入数,共二百四十三刀两,出数一百余万两”,财政年节 余高达1 4 0万两但自正徳(公元1 5 0 6〜1 5 2 1年)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财政非但无节余可言,而且形成了庞大的赤字到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 5 6 7年),太仓 (国库)存银1 3 5力两,而岁支共计5 5 3力-两,即存银只够维持3个月之用京仓存粮 6 7 8万石,岁支官库月粮2 6 2力石,如遇闰年,又加2 2力不,即存粮只能维持2个多 月据史料记载,隆庆年间(公元1 5 6 7〜1 5 7 2年)每年国家赋税收入银2 5 0余万 两,支出却高达4 0 0余万两,年财政收支逆差超过1 5 0力•两,赤字几乎要占全年国家收 入的6 0 %造成这一岌岌可危的状况既有朝廷支岀骤增的因素,更多的是赋税拖欠的问题, 在以重赋著称的苏州地区,尤其如此苏州府在南宋时属两浙卩H路,理宗时的宰相贾似道为 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明令凡占田2 0 U亩以上者,由政府收购三分Z—为官田,其租米在民 出每亩3・3 5升的基础上加收2升,为5.3 5升元政权统一江南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 至明初,由于朱元璋愤恨苏松嘉湖地区富户帮助张士诚守苏州,使其攻城时兵马损失惨重, “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

所以洪武年间(公元1 3 6 8-1 3 9 8年)“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而浙江布政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 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千余,松江府一百二十万九千余,常州府五十五万二千余是此一藩三 府之地,其田租比天下为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尤其是苏州一府的税粮竟超过浙江全省 难怪清代江苏省除在江宁(今南京)设布政司(相当于今财政兼民政厅)外还在苏州设布政 司,一个省拥有两个布政司,在全国备行省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国家机关机构的设置产生 于实际需耍,就是县级行政区划的变迁也是由客观需要所决定如在苏南浙北富庶地区增设 县治是由于生产的发展、钱粮增加所致,在浙西南偏僻山区设县则是由于治安恶化,加强治 安管理的需要比如明宣徳五年(公元1 4 3 0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具析出4个乡置平湖具, 崇徳县析出六个乡置桐乡具则属前一种情况,而明景泰三年(公元1 4 5 2年)在浙闽边境 增设景宁、泰顺(今浙江省属县)、寿宁(今福建省属县)三县则属后一种情况至于三个 县的县名则是一种刻意寻求吉祥的文字纟R合,其原因:一是晟泰初年由于这一地区治安状况 日趋恶化,朝廷希望安宁平顺;二是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饪(公元1 4 2 8— 1 4 5 7年) 要举行2 5岁(虚龄)庆典;三是在这一地区早在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 19 7年)就 己设置庆元具,大臣们以为,若将新设置的三个具分别命名为景宁、泰顺、寿宁,再加上原 有的庆元县,那么四个县的县名摘字以后就组成“呆泰寿庆”的吉祥字眼,不由得皇帝老了 寿庆不开心了。

可见,一般人喜欢听奉承话,皇帝也不例外,难怪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为政Z 道能T古传颂,正是说明了领导听取和采纳不同意见是多么难能可贵至于税粮,浙江省内 各府、州、县税粮木身也极不统一,如处州府(今丽水市)由于是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取得 天下的功臣刘基的家乡,每亩税粮仅1升,刘基的出生地青田县更只有象征性的每亩半升而 已苏州等地的赋税征管随着朝政的腐败和十•地的H益集中,有钱有势的富户加紧勾结官府 千方百计拖欠和偷逃税粮,而小民不堪重赋,纷纷成为富户的“投靠家人”,从而进一步加 剧了赋税征收的困难,苏州等重赋地区成了欠税的重灾区对于催缴赋税等执法事宜,朝廷虽千方百计加快速度将法令“置邮驿而传Z四方”,然 而各省、府、州、县却仅仅认真地将公文批转了事办公犹如办纸,纸从北京南纸店里出来, 送进京师衙门,办过以后,再出衙门,经过千百里以至关山力里的公文旅行,进入了另一些 地方衙门,便从此归档上架,销声匿迹,无人见诸落实了对这种政令不通的积弊,张居正 不仅深恶痛绝,而且希斃以一己Z力力挽狂澜作为现实的政治家,他并没有像北宋的王安 石那样,采用过急过猛的理想化方法推行另起炉灶的“熙宁变法”,而是强调“法Z不行, 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从抓人头抓落实的“考成”入手,以坚持“遵循祖•宗成宪” 为号召,在力-历元年(公元1 5 7 3年)提出官吏“考成Z法”。

这样既使反对派找不到攻 击的借口,也使朝廷政令通达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从而开创了中国政府在机关内部推行岗位 责任制的先河,张居正木人也就白然而然地成了中国政府官员建立岗位责任制的鼻祖•了张居正的“考成法”要求,每个衙门制成两类簿册,一是底册,记载全部收发公文;二 是在删除无须考杳的例行公事后,将要考查项H制成两本相同的簿册一木送各部门备注, 毎落实一件注销一件,如有积欠未清Z事,由该部门具奏候旨,另一木送朝廷内阁查考这 两木册籍犹如当今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所签订的岗位责任制据以考核的具体条款因为张 居正清醒地认识到,政令不通既不是法令章稈的不足,也不是政府机构的缺乏,而是机关层 层批转,公文旅行无人狠抓落实的结果,所以他没佶用传统的增设机构、发布新令的“政治 公文”來打倒“公文政治”,而是设计简单的“三册考成法”冲击“只出经验、不出效益” 的中国官场积脾,达到督杏落实的目的在朝廷里,他更用内阁控制吏、户、礼、兵、开9、 工六科,再以六科控制六部的办法,以人为木,以行政构架为线狠抓落实明代的六科是六部的监察机构,各科设祁给事中为主官,下设左、右给事中为次官,其 中左先右后,至于给事中则为办事员。

诚如人们所知,明代各科给事中皆为小官,其负责人 都给事中职级也只有正七品(相当于今正县处级),而备部尚书则为正二品(相当于今部级), 但明朝的立法精神既有大官统率小官,也允许特殊的小官监督大官,八品(相当于今副县处 级)的给事中可以参加对内阁大学士(相当于今总理、副总理)人选的推荐,茯至可以在皇 帝去世时与内阁大学士同受顾命如明代光宗去世时,从七品的兵科右给事中杨涟竟被光荣 地任命为顾命大臣至于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处理宰相胡惟庸谋反案后废除宰相制 度所设置的内阁木是皇帝的秘书处,没有行政职权,更谈不上监察职权,实施考成法以示, 张居正在“遵守祖•宗成宪”的合法名义下创立以内阁控制六科Z法,既扩大了内阁的职权, 又悄悄地恢复了事实上的宰相制度,并利用手中的权力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张居正对官吏实施考成法后,不仅起到了政令畅通的作用,而且对清交地方欠税,抑制 赋税减免,改善国家财政入不敷岀的状况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